纺织机械发展史(纺织机械发展史图片)

海潮机械 2022-12-25 11:32 编辑:admin 180阅读

1. 纺织机械发展史图片

珍妮纺织机!

18世纪中期,英国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供应不足。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在棉纺织部门,人们先是发明了一种叫飞梭的织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织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Spinning Jenny)”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2. 纺织机的发展史

铃木(SUZUKI)摩托车发展史

铃木公司全称为铃木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英文译为“SUZUKI”。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20年的一家纺织机制造厂。在日本四大摩托车生产厂家中,铃木公司居第三位,年产摩托车在87万辆左右,约占其总销售额的15%,主要生产50mL至1400mL的各类摩托车。铃木公司的0.5L微型汽车产量在日本居首位,其销售量占国内销售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日本第一微型汽车生产厂家。

1952年,铃木公司开始生产摩托自行车,这是一种将小型汽油机装在自行车上的机动脚踏车。

1955年生产出FF型轻型轿车,1959年生产了一升小型汽车,因此,至今轻型轿车仍是铃木公司的支柱产品。除汽车、摩托车之外,铃木公司还生产小型货车、面包车、舷外机、发动机、船用机械等。铃木公司的成功得益于它非常重视技术研究、试验、技术开发等部门工作的落实,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也很严格。为此,铃木公司设有汽车研究中心和摩托车技术开发中心及规模宏大的试验场。成车性能试验规定测取6种曲线,

1:扭矩、功率、油耗、转速曲线(外特性);

2:驱动力、行驶阻力、车速曲线(负荷特性);

3:功率、油耗、转速曲线(等比油耗);

4:耗油、车速曲线(等比油耗);

5:损失轴功率、转速曲线(机械损失);

6:压缩压力、转速曲线(压缩压力)。铃木公司的龙洋试验场试车跑道有6.5公里,设施齐全,可完成各种状况的路试。

铃木公司技术上的“绝招”,除普遍采用的“CCI”分离润滑系统,“PEI”无触点点火装置(类似CDI装置)之外,还有许多著称于世的先进技术,如SACS系统,SAEC自动排气系统,矩形四缸发动机等。此外,铃木公司对于开辟国外市场是熬费苦心的。尤其最近十年来,铃木摩托车在中国的覆盖率,以及铃木公司在中国建立合资厂,都是日本四大摩托车生产厂家中最有成效的。为了开辟中国市场,铃木公司专门推出了面向中国市场的摩托车,例如K90、K50、A100、AX100、GS125等,其中AX100摩托车在日本是不销售的,但却深得中国用户的喜爱,仅在中国就有两家合资厂生产这种型号的

3. 纺织机械发展史图片高清

不是冷门专业,现在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很重要。

纺织机电技术主要研究可编程控制技术、纺织设备电气控制、组态软件和触摸屏技术、变频器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纺织机电技术领域进行现代纺织机械电气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改造及纺织厂设计等。例如:纺织设备的操作、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等。

4. 纺织技术的发展史

色彩因染料与染色工艺日益多彩

  纺织原意是纺纱与织布的总称,但是随着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纺织也包括了无纺布技术、三维编织技术、静电纳米成网技术等。

  中国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后者为主要使用的染料。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粘和剂使之粘附于织物的表面,但颜色遇水即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着之色虽经日晒水洗但不易脱落。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很早以前就掌握了丝绸的染色技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植物染料的提取和染色技术。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

  近现代染整方法不断发展,染料应用层出不穷,从应用天然染料到使用人造合成染料,都使服装产品不断地更新换代。在20世纪,新的化学纤维相继问世,配套染料和化学品、染色机械、染色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如二醋酯纤维问世之后,出现了醋酯染料(早期的分散染料)和新的染色工艺,以及载体染色和高温高压法染色。1956年,ICI公司将活性染料用于棉纤维染色,从此活性染料成为纤维素纤维染色最重要的染料。

  随着染色技术的发展,染色理论日趋成熟,测色配色技术在染色控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在新型纤维材料包括大豆蛋白、蚕蛹蛋白和牛奶蛋白纤维等的开发愈来愈快,环保、节能、节水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也推动着当代染色技术的发展,使纺织品颜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功能因纺织与染整技术不断丰富

  从诞生伊始,服装就具有了遮风挡雨、保温避寒、遮丑饰美、防虫护体的作用,也从此拉开了人类服装功能性发展的序幕。

  服装面料功能化的发展甚至领先于面料的整体发展。各种整理技术的发展,分别赋予了纺织品防蛀、防缩、防污和阻燃等性能,从而为服装增添了许多新功能,保暖服装面料、抗菌防臭服装面料、防静电防辐射服装面料等一系列新面料的出现,也令服装的功能性越来越丰富。

  纺织面料的功能性是随着纺织、染整技术不间断发展和提升的。如高科技化面料的保暖性的研究是为了满足人们希望同时拥有好体型和温暖的愿望,初始阶段是增大面料的厚度,通过提高纺织技术来达到保暖的效果,但同时发现面料厚度的增加会导致面料的透气性变差,体型变得难看,于是在面料中加入一种特殊的薄膜,薄膜每平方寸有约90亿个不规则排列的小孔,空气中的水分子比这些小孔大,因而外界的水分子不能进入,而人的汗气分子比薄膜的孔要小很多,汗气就能排出了,这样既达到了面料的保暖功能也使人穿着更加轻松。

  功能性纤维的开发也不断为人们制作和消费舒适的服装增加新的选择——

  空气中的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负离子远红外纤维,是在熔融纺丝中加入一种运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具有特殊分子的内部结构,具有永久自发电极的金属氧化物粉体材料,能使水分子发生电解作用,生成负离子。负离子远红外产品,在穿用过程中与身体的水分子及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子发生微弱的电解作用,产生负离子,调节人体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并与空气中带正电核的有害混合物中和,形成身居闹市、一尘不染、享受森林的洁净。负离子远红外织物具有舒筋活血、抗菌抑菌、防病治病的功效,是集保健性、功能性、装饰性和使用性于一体的新型功能纤维。

  调温纤维,是在纤维中混入炭化锆陶瓷材料,把太阳能迅速转化热能,使织物升温3℃~5℃、服装温度升高2℃~8℃。在纤维中混入腊类微胶囊相变材料,由于相变材料结晶和熔融形成可逆的贮热和释热的功能,在热循环中产生吸热,使衣服温度降低,在冷循环中产生放热,使衣服温度升高,从而使人体感觉温热。这不仅能使人体感觉舒适,而且可以节约能源。

  原料因新型纤维的开发拓宽应用

  兽毛皮和树叶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服装材料。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开始用麻织布;公元前3000年,印度开始使用棉花,进入纺织服装面料发展的重要阶段。

  而纺织品从手工生产到机械生产,使得面料发展进入了迅猛时期——上世纪40年代,服装辅料开始采用赛璐珞溶剂刮涂在织物表面做硬衬领;上世纪60年代,开发了纯棉和涤棉树脂衬布,使衬领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弹性以及耐洗涤性;上世纪70年代以后,粘合衬布的发展又取代了毛麻衬和树脂衬取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现代纺织面料赋予了产品更多的功能性与天然、环保的属性:玉米纤维具备环境友好,可降解的特点;大豆纤维具备保健性、更高的舒适性;竹炭纤维有优异的抗菌性;杜邦的coolmax纤维具有吸湿排汗的特点;另外,经纳米技术处理的面料具有防水、防油、防污、透气、不易变色、无毒性、环保、经久耐用的功能

5. 纺织机的演变

摆线液压马达:内齿圈与壳体固定连接在一起,从油口进入的油推动转子绕一个中心点公转。这种缓慢旋转的转子通过花键轴驱动输出成为摆线液压马达。这种最初的摆线马达问世后,经过几十年演化,另一种概念的马达也开始形成。这种马达在内置的齿圈中安装了滚子.具有滚子的马达能提供较高的启动与运行扭矩,滚子减少了摩擦,因而提高了效率,即使在很低的转速下输出轴也能产生稳定的输出。通过改变输入输出流量的方向使马达迅速换向,并在两个方向产生等价值的扭矩。各系列的马达都有各种排量的选择,以满足各种速度和扭矩的要求。

摆线液压马达是一轴配流镶齿定转子副式的小型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优点如下:

1、体积小,重量轻,它的外形尺寸比同样扭矩的其它类型液压马达小得多。

2、转速范围广,可无级调速,最低稳定转速可达15转/分,安装布置方便,投资费用低。

3、在液压系统中可串联使用,也可并联使用。

4、转动惯性小,在负载下容易起动,正反转都可使用,而且换向时不用停机。

摆线液压马达用途广泛,主要用于农业、渔业、轻工业、起重运输、矿山、工程机械等多种机械的回转机构中。

国外应用摆线液压马达的例子:

1、农业用:各种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旋耕机,割草机,喷雾机,饲料搅拌机,地面钻孔机。

2、渔业用:起网机。

3、轻工业用:卷绕机,纺织机,印刷机,营业用洗涤机。

4、建筑工业用:压路机,水泥搅拌机,清扫车。

二、结构及性能特点

摆线液压马达为输出轴与配流阀一体成型,镶齿式定转子副摆线液压马达,具体结构见图一,主要功能特点:

1、采用了端面配流和轴面配流,结构简单紧凑,配流精度高;

2、采用镶齿定转子副,机械效率高,高压运转寿命长;

3、采用双联角接球轴承,可以承受较大的径向和轴向负载,摩擦力小,机械效率高。

4、先进的配流机构设计,具有配流精度高和磨损自动补偿的特点。

5、马达允许串联和并联使用,串联使用时应接外泄油口。

6、采用圆锥滚子轴承支撑设计,具有较大的径向承载能力,使得马达可直接驱动工作机构。

7多种法兰、输出轴、油口等安装连接形式。

三、运转注意事项

(1)运转前检查液压系统全部元件是否连接正确,通过滤清器把油加到指定高度。

(2)在无负荷状态下起动运转10~15分钟,并进行排气、油箱中有泡沫,系统有噪音,以及马达油缸有滞进都证明系统中有空气。

(3)排除空气后,加满油箱,再开始给马达渐渐增加负荷,直到最高负荷,观察是否有不正常现象,如噪声、油升和漏油等。

(4)通过运转50小时更换一次油,以后更换按保养规则进行。

(5)如非马达故障,请不要轻易拆卸。

四、拆卸和装配

泰勒姆斯液压马达故障需要拆装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1)拆装时不要碰伤各结合面,如有碰伤,需修整后才能装配。

(2)装配前用汽油或煤油洗净所有零件,禁止使用棉纱或破布擦洗零件,应用毛刷或绸布,切不可将橡胶圈浸在汽油中。马达装好后,在装机前需往两油口加50~100毫升的液压油,转动输出油,如无异常现象方可装机。

(3)为保证马达旋转方向正确,需注意转子与输出轴的位置关系。

(4)后盖螺栓必须对角渐次拧紧,紧固力矩为4~5公斤力·米。

6. 纺纱机的发展历史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17世纪时,英国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的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因此以技术革新为目标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发生。

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这次革命从开始到完成,大致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影响范围不仅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美、德等国的技术革新,而且还扩展到到东欧和亚洲,俄国和日本也出现了工业革命的高潮,它标志着世界整体化新高潮的到来。

历程

纺织工业

1733年钟表匠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

1764年-1767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效率。

1768年凯伊又发明了水力纺纱机。

1779年克隆普敦又结合两种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mule),后背改良成自动棉纺纱机。

1785年,牧师艾德蒙特?卡特莱特又发明了动力织布机,并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动力织布机工厂。随后其他纺织机器相继发明,实现了纺织行业的机械化生产。当时纺织的动力依靠水力,这限制了工业的发展,于是蒸汽机被发明出来。

1769年詹姆斯?瓦特根据前人的成果,成功发明了单向蒸汽机

1782年又制造出双向蒸汽机。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1800年,英国拥有蒸汽机321台、5210匹马力

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马力。

运输革新

1759年 - 1830年英格兰2200英里的运河。

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了汽船

1811年英国也开始仿制。在陆路交通方面

1765年英国开始使用铁轨

1788年开始架设铁桥。

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

1825年于英国的第一条铁路上试车成功。

1844年,英国铁路已经长达2235英里

7. 织布机的发展史图片

在经济起飞中,英国棉纺织工业走在最前面,速度最快。到1812年,棉纺织工业产值达到2300万英镑,在国民收入中占7%~8%。

棉纺织工业的崛起贯穿了整个工业革命。1754年“工艺协会”成立(或译为“技术协会”,它的全称应是“鼓励工艺、制造和工业协会”),它和“皇家协会”一起积极鼓励人们进行新的科学发明和创造,特别鼓励纺织工业的发明创造。1761年,“工艺协会”发文指出:“本协会得知,当男女纺工因收获而在田间的时候,毛织品、麻织品和棉织品的制造者们便很难找到足够数量的工人,以便能够继续交给织工去做;由于这部分的制造缺乏必要的速度,因为商人订货的交付往往延迟,致使商人、制造者以及一般人民都受到很大的损害。”协会认为必须奖励各种宜于补救这种情况的探索;并且设立两项奖金“来奖励最优良地发明一种能够同时纺出六根毛线、六根麻线、六根棉线或六根丝线的、并能够仅由一个人操纵和看管的机器”。

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帷幕的拉开,有关棉纺织工业的发明创造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专利数字迅猛增加。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69年阿克莱特发呢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与棉纺织工业有密切关系的发明,还有1769年和1781年瓦特的蒸汽机,1790年代布拉默的水压包装机以及1790年坦南特的漂白粉和泰泌的染色等。这些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棉纺织业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从最不重要的工业变成了最重要的工业之一。特别是在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之后,“棉花,棉花,再棉花”的口号响彻了英伦三岛。

棉纺织工业的技术革命还影响和带动了其它轻工业、动力工业、煤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甚至加速了农业革命。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指出:“第一,英国棉纺织工业大量涉及到经济总的规摸。从近代开始,明显地从1770年开始,棉纺织工业总产量的很大比例是输往国外,1820年达到的60%。棉纺织工业革命还反映城市的发展,煤、铁和机器的需求,资本的需求和最终廉价运输的需求”。

在工业革命中崛起的棉纺织工业迅速“起飞”,它不仅战胜了传统而“神圣”的民族工业——毛纺织业,并且走在各种工业的前头,成为当时英国工业的主体。

8. 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史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安庆作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和纺织加工业基地,又被省列为皖江开发的重点开放城市之一,社会经济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6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达490亿元,财政收入达45亿元。农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工业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轻纺、建材、机械四大支柱产业,涌现了安庆石化、华茂、环新、海螺、全力、鸿润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基础教育成为品牌,文化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通讯和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安庆已与世界上1OO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出口商品达2 0 O多种。   2007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93.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93亿元,增长6.2 %;第二产业增加值249.14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230.44亿元,增长12.7%。第二、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2.9%和38.0%。分别比上年提高12.6和27.8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 19.2∶42.0∶38.8。人均GDP9739元,比上年增加1529元。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9%。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191元,比上年增加4479元,增长30.4%。  繁华的安庆夜景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07.6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4.3亿元,增长24.8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75.6亿元,增长8.97%。集体企业7.74亿元,增长26.4%;股份制企业74.26亿元,增长33.4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1.5亿元,增长41.27%。重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增长18.82 %;轻工业增加值54.2亿元,增长41.10%。全市新产品产值17.8亿元,增长77.9%。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1.7亿元,比上年增长50.8%。其中,城镇投资298亿元,增长58.5%;农村非农户投资28.1亿元,增长22.9%。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07亿元,增长18.20%,比上年提高 3.08个百分点。  全年进出口总额3705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31%。其中,出口28670.38万美元,增长29.89 %;进口8385.82万美元,增长36.41 %。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0元,比上年增长11.7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754元,增长19.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比上年增长17.9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54元,增长14.8%

9. 中国纺织机械厂历史

黄志忠同学有吕小品、郝戎、刘天池、史兰芽、褚栓忠

黄志忠8岁开始苦练篮球,曾在天津体工大队青年队打过4年篮球。退役后进入天津纺织机械厂篮球队,兼顾在天津体工大队打球。1991年黄志忠决定考中央戏剧学院,结果在近两万人中,他幸运地成为15个上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