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冰箱优点和缺点?

219 2023-12-03 10:01

一、卧式冰箱优点和缺点?

卧式冰箱的优点:

1.采用超微孔聚酯整体发泡箱体,保温更好、更节能。

2.采用三层优化风幕,有效减少柜内外热量和湿气交换,降温快、温度均匀、耗冷量少。

3.采用进口封闭式活塞压缩机,制冷效率高,性能稳定、省电、高度低。

4.采用高效铜管蒸发器和进口丹佛斯热力膨胀阀,制冷强劲,降低能耗。

5.四面透明结构设计展示面积大,双层中空热反射钢化玻璃,使柜内物品展示更加突出。

6.多重风幕技术,使风幕更加均匀、稳定,制冷速度快,热交换少,柜内温度更加恒定。

7.流线型金属边框镶嵌,与喷涂镀锌钢板结合,使冷柜性价比提高,美观、耐用、节能。

8.加大蒸发器的设计,提高了换热效率。使柜内降温更快、温度更低,同时更加节能。

9.采用电脑数字温控器,按时化霜,运行温度更均匀,保证食品不软化,化霜不化冻。

10.超厚保温设计,内外箱为喷涂板,底板为不锈钢板,发泡层为超微孔聚氨酯整体发泡。

11.配有夜间节能帘,专供夜晚和其它非营业时间使用,进一步节能,降低使用成本。

卧式冰箱的缺点:由于卧式冰箱技术要求低,质量不好,相当耗电,比较适合需求较大储存容量的商店和食堂使用。

二、卧式柴油机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

①柴油机压缩比比较大(柴油机压缩比可在12一22之间,而汽油机压缩比在6一11之间),燃气膨胀充分,膨胀终了的温度较低,热量利用程度好,比汽油机省燃料。

②柴油机坚固耐用。

③柴油机没有点火系统,相对地讲故障较少,维修容易,工作可靠。

2、缺点

①由于柴油机气缸内压力较高,机件受力大,刚度和强度要求较高。因此,与同功率的汽油机相比,其体积和质量都较大。

②柴油机中喷油泵和喷油器零部件要求精度高,加工比较困难,制造成本较高。

③柴油机运转时噪声较大。

④柴油机冬季冷车起动困难。

三、卧式嵌入式冰箱优点和缺点?

嵌入式冰箱优点

1、和橱柜结合在一起,美观又节省空间。

2、使用方便。

嵌入式冰箱缺点

1、嵌入式冰箱安位置有讲究,离水槽和煤气灶要有一定的距离,要合理选择安放位置,避免受热受潮。

2、嵌入式冰箱的散热集中在地脚、顶板或者后背的散热。橱柜在设计时,预放冰箱的部分不能有背板,否则会影响散热。在安装时,需要预留一定的顶部或底部散热空间。

3、嵌入式冰箱的价格比一般冰箱的价格要高,且维修起来比较麻烦。

四、电动千斤顶和卧式千斤顶的优缺点?

卧式千斤顶特点:

底盘低,整体平卧在地面上,这点主要区分于立式千斤顶。而卧式千斤顶采用的工作原理为帕斯卡原理,也就是传统的液压传动,所以卧式千斤顶属于液压千斤顶的一种。

除了自身工作原理的优势再有就是结构的优势了,卧式千斤顶的这个“卧”很关键,“卧”与“立”比起来,平衡性和安全性明显要高出了很多,再加上一把一米来长的按压手柄,在起重的过程中可以始终让自己保持一个比较安全的距离。这一点是剪式千斤顶没有办法做到的。

电动千斤顶性能特点:

■单作用,负载回馈;

■螺母自馈使负载更安全;

■特别复合材料涂层使耐腐蚀能力更强,而且使操作摩擦力更小;

■溢流孔兼有限制行程的功能:

■活塞杆顶端带环状球面垫片,允许自由偏载8%左右,使千斤顶的受力始终保持垂直,寿命更长。

■自锁式液压千斤顶可根据客户需要定做双作用自锁式千斤顶。但本体高度需增高。

五、卧式列管换热器优点?

1、无振动,波节管在运动中没有疲劳破坏,特别是解决了汽水换热中的振动问题。

2、结构紧凑,在单位体积内能排到更多的换热管。

3、减少流体阻力,阻止了内流通道和流动死区,提高了换热能力。

4、采用不锈钢与碳钢复合而成的管板,解决了薄壁波节换热管与管板的焊接难点,并延长了使用寿命。

六、性格优点和缺点

七、请问卧式洗衣机和立式洗衣机有什么优点缺点?

卧式洗衣机应该指的是滚筒式洗衣机,立式洗衣机应该指的是波轮式洗衣机

滚筒洗衣机和波轮洗衣机,是两种不同的洗衣方式,各有本身的优缺点;

滚筒式洗衣机,一般滚筒水平(卧式)安装,是由电机通过减速带轮驱动滚筒旋转,衣物随滚筒旋转上升到高点落下,通过不停的跌落摔打挤压衣物达到洗净衣物的;

滚筒式洗衣机的特点是磨损率低,洗净率比波轮式洗衣机低;

滚筒式洗衣机适用于洗涤较高档的棉、麻、毛、丝及一般的棉、麻、化纤等织物。

波轮式洗衣机,洗衣桶为竖直(立式)安装,是由电机通过减速带轮驱动波轮旋转,搅动水、洗涤剂和衣物,通过正反转往复搅动揉搓衣物达到洗净衣物的。

波轮式洗衣机的特点是,洗净率比较高,相应磨损率比滚筒式洗衣机高。

波轮式洗衣机适用于洗涤一般的棉、麻、化纤等织物。

相对来讲普通型或半自动型波轮式洗衣机用水较滚筒式洗衣机要省一些。

全自动波轮式洗衣机用水与滚筒式洗衣机用水基本相当。

八、汉字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贴一段废话很多的“答案”吧,来源:

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 中国历史

(铁血)

提示:后半段夹带有原作者大量私货,勿以政*治、民族主义角度会意,仅作通俗参考

我曾经不止一次说过这个话题:汉语究竟是不是落后于英语。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讲到点子上。我就用点通讯和数据存储上的概念来聊聊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没有之一。

一、起源

[ 转自铁血社区

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 中国历史

]

这世界上,仍然在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恐怕就只有中文了。而表音文字大行其道。有的人认为这意味着表音文字是更先进的文字,所以表音文字战胜了表意文字。事实上几十年前的前辈们很多都是这么看的。他们曾经提出汉字拼音化的方案,准备把汉语也变成一种表音文字。

事实上,单从两者的发展历史,是得不到这个结论的。

文字,从一开始就是记录信息用的。原生文明,无论中国、古埃及、古印度还是两河流域,甚至是玛雅,其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换句话说,一开始都是表意的。当文字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原有的字符无法满足表达的需要,就会衍生出新的文字。这些新的文字往往由表音的部分和表意的部分合并而成。无论是早期汉字还是古埃及的圣书体都有这样一个特点。这是文字扩展的必然过程。但表意文字仍然是表意文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原生文明的语言都是基于表意文字的。

而次生文明则基本都是表音语言。比如希腊、比如日本。有人推测,这是因为次生文明需要从原生文明中学习很多的东西,包括大量的词汇。运用这些词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用原生文明的发音来指代。而次生文明因为严重依赖于原生文明的词语发音,自己语言里那种发音恐怕是表不出来什么意思的。所以最终不得不使用一套表音文字体系来使得自己原有语言与从原生文明进口的大量词汇兼容。这种被迫囫囵吞枣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到也是今天表音文字的本能行为。比如日文“计算机” 就是Computer的音译。

那么为什么这世界上的表意文字这么少呢?很显然,这世界上的原生文明本来就那么几个,而次生文明却要多几个数量级。历史大潮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原生文明也有可能被次生文明所征服。在征服之后,语言也就有可能会逐渐消亡了。如果我们回头去看看,消亡了的表音文字比表意文字可是要多得多。

所以,表音文字广泛使用,这并不说明表音文字就优秀。只能说这世界上的原生文明实在太少。

[ 转自铁血社区

军事-中国军事

]

如果要正儿八经讨论一种语言的优劣,就必须从两个角度来讨论,第一是语音,第二是文字。

二、语音

之所以要先讲语音,是因为所有的语言都是从口语发展出来的,书面的文字,实际上是语言的一个记录工具,而口语的核心就是语音。

语言水平高低的评判准则

口语,放在今天来分析,实际上是一种通讯协议。就是说,语言实际上是把人的思想通过发音器官变成一串频率不同、波形不同的声波,然后有另一个个体的听觉器官和相关的脑部组织重新转变回思想。通讯协议,就是一个规则,一个规定了应该如何把思想/信息转变为易于传输的信号的规则。计算机上,通讯协议基本上有这么两个评判标准:传输效率和抗噪能力。所谓传输效率,是说,在单位时间里,按照该通讯协议能够传输多少信息。所谓抗噪能力,是说这种通讯方式能够在多大的噪音下仍然保证绝大多数信息正确传输。

传输效率又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编码效率,一个是传输速度。编码效率是说,这个通讯协议能够把一个信息用多短的一串信号来表达。传输速度是说一段信号,能够以多快的速度传输。

[ 转自铁血社区

铁血论坛 铁血社区

]

评价一种语言的口语是否先进,就要分析上面这几个问题。

传输的绝对优势:声调

首先从编码效率上,我们可以说汉语就是世界上编码效率最高的语言,没有之一。汉语发音有三大要素:声母、韵母、声调。一般的语言只有两个要素:声母的韵母。从编码上说,汉语发音的表意能力就比一般语言高出一个维度。高出一个维度的价值就在于,使用单个音节,汉语能够表达的不同信息的种类,最高可以达到一般外语的4倍。为什么外国人学汉语学得这么辛苦,而中国人学英语则没有那么辛苦,就是中国人是已经学会了高级的,现在再去学低级的,而外国人是相反。在学习汉语中,外国人最吃力的问题之一就是声调,因为这是要在他们习惯的表意能力上提升一个维度。

由于有了声调这个优势,理论上汉语的传输效率最高就可以达到一般外语的4倍。一般外语,虽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声调,但是效率非常低,往往一个句子中最多只用一个到两个音调表达诸如疑问、强调等作用。这还只是处于声调应用的初级阶段。远远无法与汉语相比,汉语在几乎每个发音上都应用了声调。

但是有人说,古汉语声调更多啊,至少有9 个声调,难道汉语越发展越回去了么?这当然是错误的。汉语是一直向前发展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在于,声调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也要在下面讲到,发音种类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声调的种类,取绝于人类发音器官的发音能力。有一些声调,比如吸气音,虽然也是在声调的维度上添砖加瓦,但是发音速度比我们今天的4个声调就低了很多,换句话说就是,与其用吸气音来表意,不如直接用两三个其他声调的音来表意。所以被淘汰了。还有一些声调由于与其它声调区分度不够大,就逐渐合并了。今天我们在一些地方方言里,仍然能听到一些特别的声调。但是这些声调往往要么要求特别的器官运动,要么要求有轻音支持。它们都在逐渐消亡。

信息论角度上的绝对优势

[ 转自铁血社区

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 中国历史

]

汉语在传输效率方面带来的优势,在文化中就进一步带来了更大的优势。

从信息论角度来考虑,编码是很有学问的。举个例子。我们知道计算机传输信息,实际上传输的都是0和1。那么,如果我们传输的各种信息出现的频率不一样高怎么办?答案是,出现越频繁的,编码越短。这样就能提高总体效率。

比方说,我们只有四种信息要传递。按一般的想法,自然是把这四种信息分别用00、01、10、11来表示。每个信息都需要用两位二进制数来表示,也就是说传播100条信息需要发送200个二进制数。但是如果其中有一种信息出现的概率是91%,而另外三种分别是3%。那么就可以使用另一种编码方式:1,01,001,000。平均下来这种传播方式传播100条信息需要发送91+2*3+3*3+3*3=115个二进制数。显然比前面那种效率要高。

因此,你会发现各个语言中越常用的词,一般就越短。英语里,我、你、他、她、我们,都是单音节词。

但是,单音节终归是有限的。绝大多数意思还是要用双音节或更多来表示。这时候汉语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由于汉语所能承载的单音节词比其他语言多几倍,所以在构成多音节词的时候就可以很奢侈地使用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使得中文的联系性、逻辑性要优于一般语言。而与语音脱离的文字体系,则进一步支撑了这种结构,方便了记忆。

很多其他语言,由于缺少单音节词,所以一般常用词只能使用双音节词。而要形成逻辑结构就必须大规模使用四音节词。这是非常低效的。为了避免这种低效,很多常用的词就只能抛弃逻辑结构,用毫无关系的双音节或三音节词表示。

[ 转自铁血社区

军事-中国军事

]

比如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说“公鸡”、“母鸡”、“小鸡”、“鸡蛋”。而英语里就成了“Cock”、 “Hen”、 “Chick”、 “Egg”。类似的发音长度,中文能负担起逻辑结构,而英文就负担不起来。

所以说,类似长度的词,中文一般都要比英文的逻辑要更清晰。这不简简单单是是效率的问题,而更是人民接受信息能力的问题。组词方式越短、越有逻辑性,学习就越简单。整个社会效率就越高。学习、记忆什么叫Laser,远不如“激光”那么简单。

我们来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普通中国人的初等数学能力往往超过欧美。这并不简简单单是教育的问题。更关键地,这是中文对数字命名结果。

中文由于汉语在单音节词上无可匹敌优势,可以极度奢侈地给予每一个数字一个单音节发音。没有音调的语言,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因为还有其他更常见的东西需要占用宝贵的单音节词的资源。

人对数字的短期记忆,实际上是对数字发音的记忆。研究表明中国人一次能够记住的数字长度要高于英语母语国家。而在计算中,你需要短期记忆很多数字,这一点就天然地给予了中国人绝对优势。

更进一步,中国的数字都是单音节,因此可以采用绝对逻辑的方式构建整个数字表。九十六,就是九个十加一个六。英语是“九十”(与九和十都不同的特殊词)加一个六。法语是四个二十加十六。汉语种最简洁而最富逻辑的结构,在世界各种主要语言中是独一无二的。九九乘法口诀表,就是构建在这个基础上的。其他国家的儿童如果想背下来这张表,可以说比中国儿童难了几倍。语言上具备了这种优势,中国人的初等数学怎么能不好?就初等数学上的优势,乘以初等数学在整个社会中的价值,这就是中国的根本竞争优势之一。

[ 转自铁血社区

铁血论坛 铁血社区

]

当然,这里还是要提一下,在比较长的单词上表音文字当然也是有逻辑结构的,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比如说英文nephritis,就来源于希腊语中一个读音类似的词,而希腊语中的那个词则来源于希腊语Nefros和itis,也就是“肾”和“炎”。不过很抱歉的是,由于表音能力差,这些很常见的意思必须要用这么多音节来表达。这就远不如中文简简单单的“肾炎”了。

此外还需要提到,由于汉语具有远超其他语言的庞大单音节词库,因此在对特定名词进行缩写的时候,就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表音语言在对名词缩写时,一般只能取首字母,这非常容易引起歧义。而中文可以直接取整个名词中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字,可以极大地消除歧义。比如美国人说“国安局”就是“NSA”,中文三个音节,英文四个音节,结果中文比英文清晰得多。

最强抗噪能力:完全抛弃轻音

从发音种类上说,汉语的发音种类是比较多的。如果你注意日语的话,日语里面就没有r这个声母,发音种类就比汉语少。但是日语从汉语学到了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基本抛弃轻音。

刚才我说到汉语发音种类比较多,可能有人就开始皱眉头了。因为如果不考虑声调,英语里独立发音的种类其实比汉语里还多。因为英语声母可以单独成音。而汉语里是没有的。

事实上,古汉语中轻音也是极度常见的。但是为什么我们都抛弃了呢?因为一个简单的原因:抗噪能力差。一个轻音,距离稍微远一点,或者噪音稍微大一点,就听不见了。而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的音节,则由于元音的存在而有较强的信号强度,更容易正确传输。

[ 转自铁血社区

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 中国历史

]

有一个搞笑论调是这么说的,"我们的普通话叫“mandarin”,什么意思啊?满大人,满族人清朝入关之后,说不出我们的口语,他就把很多调去掉了,把入声去掉了,说的发音越来越简单了。然后逼着全国人都这么说。所以我们现在的口语比粤语要简单得多。"

这是一个非常愚昧的论调。首先,Mandarin这个英语单词来自于葡萄牙语mandarim,葡萄牙语这个词又来源于马来语mntri,马来语这个词来源于梵语mantrin,而梵语这个词的意思是官员。换句话说,mandarin的愿意是“官话”。而且Mandarin这个词能查找到的最早的记录出现于 1589年。大家可以查查那时候“满大人”在哪里呢。

很多人以为粤语是正宗的汉语发音。这话对,也不对。粤语具备一些中古汉语的发音特征。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它才落后于北方官话。有人认为北方官话的形成,是因为蛮族入侵“污染”了汉语。这个说法同样,对,也不对。北方官话之所以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因为战争与征服,北方汉民与语言不通的外族加深的了交流,多种族的融合,教育,最终抛弃了难发或者影响发音效率的音调。所以,你不能说一种方言既古老又高级。这两个是矛盾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白菜,这个发音在北方官话里是Bai2 Cai4,在粤语里是Baak6 Coi3。你注意到粤语“白”这个发音里有一个k的轻尾音。这个音在北方官话里彻底抛弃了。轻尾音抗噪能力不佳,它的很容易被噪音盖过,发清楚这个音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而汉语的冗余度造成一个轻尾音发不准也不会影响整个意义的表达。所以大家可以注意到,随着广东地区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加,年轻的粤语使用者往往采用“懒音”,也就是说,在日常会话中大量抛弃轻尾音。更进一步,菜这个音,粤语里实际上要发两个音,一个是co一个是i。所以coi这个发音,注定没有北方官话的cai效率高。所以,觉得粤语是更正宗的中古汉语,这没错,但要是觉得粤语更先进,那就大错特错了。同样一个来源的几个语音体系,使用的越广泛、交流的越多,其发展就越快。这是必然的道理。

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辅音配一个元音(当然也有少量单独元音),发音强度大,效率高。这就是现代汉语的优点之一。

提高传输速度:懒化

[ 转自铁血社区

军事-中国军事

]

那么再比较一下英语和汉语。从口语角度讲,汉语的核心优势在于语调。英语中一个发音,大致有三个要素:声母、韵母、长度。英语中的语调,是用整个词的调子或者整个句子的调子来表达单个言外之意,所以仅仅对口语起支撑作用。现今英语的发展潮流中,长度的要素逐渐消亡。长度要素,是通过发音的长短来改变发音的含义,理论上说长度的变化只能在一个基本单位音长和两个单位音长之间变化,长于两个单位音长,就失掉了经济性,从效率上讲,不如直接用两个音替代。事实上,英语中,长度变化,只有两种:短音和长音。而长音本身,从发音效率上讲是低效的。因此随着英语的广泛散布,长短音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很多英语母语国家的人讲英语都不管长短音的差异。比方说,sheep的那个i:的音已经见不到人专门拖长了,美国人发这个音基本都是短音i(有的人为了与ship区别,把那个sh发的有点像汉语拼音里的x)。再比如美国人日常对话里说I don't know的时候,Don't的那个t的发音常常是省略的。

此外,英语中包含有一些发音效率很低的音,比如th清音(就是three的th)。有一次在收音机里听见广告提到了一个电话号码,这个号码是 833-3333。大家可以试一下严格按照th清音的时候,这个电话号码读出来有多费劲(Eight Three Three, Thirty Three Thirty Three)。th这个音我一般都发成s的音,几乎没有产生过误解。还有,比如L这个字母,理论上发音的时候舌尖要顶住上腭,实际上没发现有几个美国人是这么发音的。整个英语发音规则,随着广泛的传播,而迅速的“懒化”。换句话说就是发音规则向快速、高效发音方向发展。但是英语在发音上仍然是落后的。

我们反过来看汉语。汉语经历了长期、大范围的传播。因此发音普遍比较简单。目前汉语里与标准发音规则不同的“懒化”是比较罕见的。但是依然存在。举个简单的例子。“谁”这个音,按照汉语标准发音规则,应发为“shui”,而实际上,大多数人发的音是“shei”。为什么呢?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但是我一讲立刻就能明白:“shui”这个音要求嘴唇作大范围的运动,而“shei”这个音则不需要。这个区别的核心在于ui和粤语中的oi一样,都是两个不同的元音结合在一起,需要用两个唇舌动作来发,而ei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元音,而不是两个元音(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发成两个元音的结合,只不过一般说话没人愿意那么费劲)。所以在大量的使用中,“shui”就逐渐懒化成为了“shei”。

总的来说,汉语所有的发音,通常都能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发出,绝不会有诸如小舌音那种效率极低的东西存在。所以汉语的传输速度也是首屈一指的。

侧面的证明:唇舌运动

那么我们最后回过头来看,汉语由于抛弃了轻音而具备了较高的抗噪能力,并抛弃了大量不容易发的音。因此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具有极高的先进性。那么有人问,这些都是空的,有没有直观的东西能证明汉语的优越呢?

[ 转自铁血社区

铁血论坛 铁血社区

]

有的。出了国,尤其是到了欧美的人,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说英语,相比于当地人来说,总有点含混不清。外语老师总是要求中国人说英语的时候嘴巴要张大,舌头要有力,甚至要求用说话时咬住一根铅笔的方式来训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唇舌微微运动的发音过程。汉语的高抗噪能力,使得发音不必费力,唇舌运动幅度比英语之类明显小。很多要求唇舌大幅度运动的音节构成(诸如前面说的英文33),都已经在汉语里看不到了。

所以,从一个通讯协议的角度看,汉语的语音显然对诸多其他语言更先进。传输效率高、抗噪能力强。

三。文字

虽然我们的语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文字角度则没有那么清晰。语音可以说是一种通讯协议。那么文字就可说是一种数据存储格式。存储格式的要求与通讯协议不同。存储格式要求存空间小、读写速度快。

不过,我们首先要说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正是因为汉字本身与读音没有必然联系,才给予了汉语语音不断成长的基础。才能衍生出汉语这一当今最先进的语音体系。表音文字,总是把语音禁锢住,也就因此很难成长了。当然,这也带来了学习困难的问题。但是相比于汉字带来的其他优势,这实在算不了什么。

语言的分类

[ 转自铁血社区

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 中国历史

]

这个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综合语,一种叫做分析语(或称孤立语)。

简单地说,综合语可以通过改变词的形态来表达不同的意思。而分析语则单纯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中文(分析语):我昨天告诉他了。

英文(综合语):I told him yesterday.

英文你首先可以看到told和him两个变形。其中把tell变成told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把he变成him表示客体。而中文用昨天来直接指明时间,如果不指明时间则需要用“已经”、“过”之类来表示过去,而并不改变词的形态。中文还通过各自的位置来体现谁是主体谁是客体。

[ 转自铁血社区

军事-中国军事

]

实际上,英语已经是综合语中非常接近分析语的了。比方说英语的未来时态用的词形和一般时态没有区别。而很多其他语言中不同的时态都是用不同的词形来表达的。在比方说英文对于各个词的位置有明确的规定。而很多其他综合语,诸如拉丁语中,词的位置可以不固定。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说出这样的句子:Him yesterday told I。然后通过词形里的主格词形和宾格词形来判断究竟是谁告诉了谁。 这是非常糟糕的,因为在读取的时候,总是有先后的差别。我们希望的读取顺序是:先读取我们的大脑需要先处理的部分。分析语天然就有这种优势。很多综合语在逐步的发展中也确立了类似的规则,比如拉丁语的后裔之一——法语。

总结一下。为什么大致上讲分析语优于综合语呢?因为分析语简单易懂。首先分析语不存在词形变换,因此一个词只有一个形态。学习者不需要记忆其他的变形。中文里我们从来就不需要记什么时态、宾格、阴阳词形。第二,分析语中,各个词的位置逻辑关系相对明确,在接受信息时更容易理解。更进一步讲,由于没有词形变化,分析语对于音节资源运用更加有效。英文里单音节词的资源本来就很有限,结果诸如See和Saw这样的不规则变形还要多占用一个。这就是雪上加霜了。所以英文的表达效率与逻辑性远不能和汉语相比。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语言都是从综合语开始,逐渐向分析语发展。

比方说,现代法语的词形变化规则已经大大简化了。美国英语在英国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了词形变化。比方说Goose的复数是Geese,但是美国有很多人就用Gooses。词缀的含义逐渐单一化,特定含义针对的词形变化也逐渐单一化。各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逐渐固化。我们学习英文的时候,一般都能发现,以英文现在的单词表,直接把它转化为综合语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那样它将更便于学习。这就是分析语对综合语的优势。

压缩存储:分析语的高超之处

当年计算机发展到了新的时代,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上存储视频文件。一开始的方案极其简单,就是把一帧一帧图像全部都存储下来。但是这无疑是低效的。因为这里面的冗余信息太多。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夜晚的场景,画面上很多地方都是黑的。何必把每一个点的色彩反复记录呢?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思路就是,不再存储每一帧图像的完整信息,而存储下一帧图像与上一帧图像之间的差异之处。两幅图像中颜色一样的部分全部跳过。

[ 转自铁血社区

铁血论坛 铁血社区

]

分析语恰恰就具有这样的效果。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用汉语谈论昨天发生的事情时,只需要一开始提及“下面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昨天”,后面就再也不必提及时态了。而英文,则需要反复使用时态来表明这事情发生在过去。这无疑是巨大的冗余。毫无存在的必要。所以,学习汉语时,我们从来不会头疼什么“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Would have been doing)这么见鬼的东西。汉语直接用几个词和逻辑关系就说明了情况。

这就是信息的压缩。这一特点使得汉语的存储更有效率。

有的人认为分析语劣于综合语,他们是这样说的“综合语只用几个字母组成一个词缀就能表示一个特定含义,而汉语做不到”,这就比如说英语中名次尾部加s表复数。这种说法其实就是忽略了分析语的真正优势到底在哪里。

分析语中各个词、乃至各个句子都是有机整体。如果前文说过,今天来的人有三个。那么后面还何必要提今天来的人是单数还是复数呢?分析语挤掉了语言中的冗余成分。而在单个词、单个句子中,没有多少东西会是冗余的。因此,拿出单个词、单个句子来说分析语表意效率低或者有歧义,这本身就是很可笑的。在现实生活中,孤立的词和句子永远是少数中的少数。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汉语作为一个分析语,其存储、传递效率要比综合语高,这是不言而喻的。

汉语的这一优势在古代更显重要。因为古代最稀缺的是记录空间,最早人们用石碑、石板,然后用竹片、木片,最后用纸。记录空间总是很稀缺。所以就需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容纳更多的信息。表音文字在这方面就比较不利。要么就只能写较短的内容,要么,就要做书写上的妥协。比如最古老的希伯来圣经里,就不写任何元音。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是建立在大量的文字记录的基础上的。而汉字的存储优势,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更高的读取效率、更安全的阅读能力

[ 转自铁血社区

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 中国历史

]

汉字由于割裂了文字与读音,实际上带来了一个新的优势。

这是所有表音文字都不具备的。表 音文字读取的时候,其本质是把看到的图像转化为声音,然后把声音转化为含义。当然读过太多的词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含义,但是这是少数,不影响基本结论。而汉 字读取时是直接把图像转化为含义。你会注意到你快速阅读中文文献的时候,是不会注意文字的读音的,而是直接领悟了文字的意思。表音文字就很少有这种情况。

由于我们在读取中文的时候可以直接跳过大脑中的一个流程,这使得读取速度大为加快,而一个次要作用则是使得语言功能更加安全。也就是说,即便大脑中语音转换系统完全失灵,对我们的阅读能力影响也不大。因此,中国人得“失读症”的概率是较低的。

所谓失读症是说一个人丧失了语言能力,面对文字,已经无法阅读。母语为表音文字的人患失读症的概率比中国人高得多。因为中国人患失读症的原因是大脑中的图像转换系统出现了问题。而表音文字使用者如果图像转换系统或者语音转换系统之中有一个出了问题,就会得失读症。

美国人之中约有10%到20%(依标准不同)患有程度不等的失读症,而中国失读症患者则极为罕见。这也是中文阅读上的一个优势。

另外,汉字实际上是一种二维编码体系,而表音文字是一种一维编码体系。这使因为声音本身是一维的,只能沿时间轴延伸。而汉字能够在平面上沿竖直和水平两个方 向延伸,所以一个汉字往往就能代表很复杂的意思。由于图像本身就是二维的,汉字在更加充分地利用了人类的视觉系统,因此读取也就更加快速。

[ 转自铁血社区

军事-中国军事

]

因此,作为一个存储规格而言,汉字是非常优秀的。当然有人诟病说汉字的书写速度不高。但从一个汉字来说也许是这样。但是与英文一样,汉字也有连笔字,而且汉 语的存储效率比较高,也弥补了这方面的弱点。更关键地,对于文字来说,读取效率比书写效率要重要得多。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在网络里面也适用。大家注意到现在的很多网络中,下载的极限速度要高于上传极限速度,而且一般都是高好几倍。这是因为下载数据量总是比上传高得多。

同样,现代社会里,一个文字记录,被读取的次数一般都比书写次数多得多。更不要提大规模印刷之后,绝大多数我们看到的文字都不需要有人实际去书写。所以对于一个现代语言来说,读取速度也就比书写速度重要得多。

汉字:伟大的基础

汉字为汉语成为世界最先进的语言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汉语一开始也是一种综合语。大量使用词根、词缀。但是从文字角度,汉字为汉语成为分析语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基础结构。汉字天然不利于词形变化。因此,词形变化往往只能采用,在词/字后面增加一个汉字来表示。而这个增加的汉字就变成了一个通用规则。这个规则确立之后就与修饰的特定词失去了必然关系。这个变化不再视为词形变化,而被视为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比方说,中文规则里,“了”表完成。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古老的词形变化演变出的规则。“吃/吃了”、“睡 了”,“打/打了”,规则十分简单,我们学到的不是“了”变化了“吃/打”,而是“了”单独表示的一个逻辑关系。这就不像 “Eat/Ate”、 “Sleep/Slept”、 “Fight/Fought”那么复杂。

[ 转自铁血社区

铁血论坛 铁血社区

]

而正是由于汉字将读音与书写割裂,汉语的以不断变化,抛弃了轻音,加入了声调,抛弃了效率低下的声调,合并了相近的声调,最终形成今天的现代汉语。我们可以想象,未来汉语还会继续发展。而汉字与读音的割裂,使得在汉语语音在几千年中变化了如此之大,而我们的文化却没有多少割裂。

更进一步地,由于汉字并不受限于读音,因此可以创造出同音异形字,进一步扩展了汉语在发音数量多的优势。使得汉语能够更完全的利用单音节和双音节词的资源。比方说,因为读音与文字的割裂,我们可以同时拥有“攻击”和“公鸡”,两个发音完全一样但是含义毫无关系的常用双音节词。大量使用同音异形词,这在表音语言里是难以实现的。(当然英文里也有诸如See和Sea,但这实在是很少。)

而之所以我们可以在口语中流畅运用大量的同音异形词,是因为我们的语言是一种分析语。分析语使得一个词的意思不仅仅基于词的组成部分,而同时基于这个词与其他词的逻辑关系。有时候甚至是基于与其他句子的逻辑关系。

如果常做翻译,就会发现,我们一般可以用较短的篇幅表达英文较长篇幅才能表达的意思。这就是效率高的体现。如果读出来,那效率就更高了。

所以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语音以及我们整个语言整体,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推崇汉字的拼音化或拉丁语话,都是没有看清这种密切联系。因此盲目把文字拼音化的韩国就会出那种把防水材料搞成吸水材料的笑话(韩语里“防水”和“放水”读音一致,结果建筑公司错误理解了图纸)。

不够严谨?

[ 转自铁血社区

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 中国历史

]

有人说汉语的劣势就是不够严谨。

这其实可以说是分析语和综合语的差异。分析语对于词的具体含义需要通过上下文确定。如果上下文给予信息不足,就有可能出现歧义。而很多时候,上下文只能表明这个词更可能是什么意思,而不能完全否定其他理解。 这虽然在交流中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在那些防止别人钻空子的文件里就可能造成问题。

我们举个例子:“中国绝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这句话中,中国的态度,用大白话讲,就是中国与某国的战争中,中国不会在对方没有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对该国使用核武器。但是上文同样可以理解为“中国与某国的战争中,中国不会在还没有对该国使用常规武器的情况下就对该国使用核武器”。谁都知道那句话其实是第一种理解,但读者并无法用那些文字来否认第二种理解。

因此,很多人认为汉语的这种不严谨性会妨碍法律条文和合同。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要想说的严谨,也是没有问题,只不过要比一般多一些口舌而已。分析语本身的表意效率就很高。多花一些笔墨,达到严谨的效果,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不过要多花一些心思罢了。

[ 转自铁血社区

军事-中国军事

]

劣势:难以学习

毋庸置疑,虽然汉字承载着汉语的诸多优势,但是汉字本身最大的劣势却是不可回避的。那就是不利于学习。

我在背英语单词的时候,发现最好的记忆方法是把意思和读音结合起来,然后通过读音记忆拼写。(完美的表音文字,应该是读音与拼写的直接对应。英语由于受到其他语言影响太多所以这方面相对较差,不过这种规律还是相通的。)

相对与文字,人对读音的记忆速度更快。而表音文字,一旦掌握了拼写和读音之间的规律,就很容易记住文字。

而汉语在这方面是很差的。字和字之间缺乏联系,字和读音之间很少有联系,而且由于几千年语音的变化,经常看着是个形声字,读音却与想象的相差甚远。这是我们文字的劣势。但是这是中文读取速度快所带来的代价。

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来文字的发展历程。它总是首先于两个因素:表意的需要,学习和书写的难度。

[ 转自铁血社区

铁血论坛 铁血社区

]

一开始我们的老祖宗试图用一个字代表一个特定含义。这是很自然的思路。但是后来随着需要表达的意思成几何级数增长。汉字逐渐就不够用了。或者说,这样的话,同音字实在太多,不利于传播了。于是多个字组成的词才出现。在此之后,一大批原来造出来的字都被抛弃了。

比方说骓、骊、骒这种专门为表示特定种类的马的字。还有璇、玑等等一大堆带王字旁(斜玉旁)表示特定种类的玉器的字。后者毕竟意思还不错,还在名字里用一用。

有一些人对汉字的简化持有非常大的非议。我觉得大可不必。汉字的简化是必要的。越复杂的字形,越难以学习。汉字几千年的发展,使得字形与含义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复杂的字形在表音、表意方面并无优势。进与進、从与從、后与後,都没看出来繁体字在表意方面有何优势,而简体在学习的简便性上优势倒是很明显。每次看到“憂鬱的烏龜”,我自己都快忧郁了。

当然,汉字简化还将一些意思完全不同的字合成了一个字。有个著名的繁体字爱好者嘲笑简体字的段子是“我女朋友下面给我吃”有歧义。而繁体字版,因为能区分面和麪,是没有歧义的。

但是,拜托,我们是分析语好吗?拜托有一点分析语的自觉好不好?你觉得专门找一段孤立的话,有什么价值么?如果找个综合语,能用词形变化把“(男性)我”和 “(女性)我”分开,更可以轻易嘲笑汉语造成歧义。分析语本身就要求有上下文提供必要的信息,因为分析语借助逻辑关系省略了大量的信息才实现了更高效率的信息传递。这点小小的歧义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你要问为什么,这很简单,因为汉字简化都不是几十年前那些人坐在那里拍脑袋写出来的,而是之前至少上百年就有人大规模使用的。如果频繁造成歧义,早就没有人那样用了。

当语法发展完全,使用充分之后,维持庞大而复杂的常用文字库只能不利于学习。适当的简化是必要的。汉字本身的优越性并不高,但是它为汉语的优越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支持。没有汉字就没有汉语,但是汉字本身也是需要时不时进行改革的。毕竟学习的难度在目前条件下还是显著高于其他语言。如果能在不伤害对汉语的支撑能力的情况下使得汉字更好学习,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 转自铁血社区

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 中国历史

]

四、后记

实际上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想让大家确信汉语就是世界上无可匹敌的最优秀的语言。语言的用处有很多种,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方面各有优劣。比如说,表音文字因为采用了非常小的字符集,因此在计算机输入中比较简单。而且大家也可以看出本文论证并不十分严谨,实际上就是聊备一说。不必过于认真。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本文之后抛弃妄自菲薄的看法,我希望不要有人再觉得汉语是一种落后的语言。

========================================

其他网友看法:

1、以尽可能少的发音部位来发声,这是现代汉语的优点。某些语言,恨不得开个口腔杂技团,所有能主动发音的部位,不能主动发音的部位都来掺乎,蠢得要死。

[ 转自铁血社区

军事-中国军事

]

2、汉语牺牲发音的非歧义性而保表意的高效性, 这一点我很欣赏,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 生物 医学 化学中的术语。英文的术语实在是太过阳春白雪 甚至是复杂得无厘头, 而中文的术语则相当于为读者进行了很多的梳理和提示。

我多次想看生化方面的一些英文科普书作为消遣,结果被术语高的没兴致了。

还好在数学物理方面 英文的术语基本都是借用日常用语或用人名命名。

这是因为英语有一种自卑情结,一说到“专业”术语,常常要用拉丁语,否则就觉得不够专业。

你说,split personality多么好理解,非要搞一个Schizophrenia,其实也不过是用拉丁语说“人格分裂”。

3、原来汉语和拼音文字的最大区别是印刷成本。汉语有5000多个单字,任何一个小报社,小出版社要印东西最起码要准备好几百万个甚至上千万个字码,要不然就要临时刻字。而拼音文字就是几十个字母,相对而言汉字印刷费时,费工,费料,印刷成本比拼音文字高指数量级。其实在我的小时候,tg真的要准备把汉字拼音化,步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的后尘。没办法,国家本来就穷,印刷成本又高,社会负担太大。

[ 转自铁血社区

铁血论坛 铁血社区

]

然后就是计算机救汉字。这里面有几个关键产品:

第一个是UCdos,计算机可以汉化,这使得土共看到了中文进入计算机世界的希望。

第二个是四通利方的汉字打字机,这是第一种可以打汉字的打字机。在此之前汉字完全不可能打印,只能手写。

第三个是清华紫光的出版系统,这个使得汉字在出版上可以和拼音文字平起平坐了。

第四个是五笔字型,这个使得汉字的输入速度可以超过拼音文字。现在速记员不需要记速记符号了,全部靠电脑打。

其实文字的主要用途就是记录和传播。在八十年代信息的传播趋势明显是计算机,网络。在没有计算机的汉字技术之前,汉字出版效率低,对计算机完全隔绝,网络完全进不去,那时的tg真的急呀。咱小时候看过的科普片里拼音文字绝对是下世纪的未来文字。汉字虽然在记录,理解上有优势,大概比拼音文字好个几倍,但是在传播上劣势太大,是拼音文字的传播能力的几十分之一,甚至是几百分之一。

[ 转自铁血社区

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 中国历史

]

但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了这一切,彻底扭转了汉字的传播劣势。现在比拼音文字的传播上是各有千秋,甚至以咱理解还是稍稍领先。现在可以发掘汉字的合理之处了。

汉字用5000个字解决了绝大多数人面对绝大多数文章的理解问题,就凭这一点汉字就已经领先拼音文字很多了。拼音文字要达到同样效果至少需要十万单词量,要一个人学10年以上。

4、计算机进入中国的初期对汉字的冲击那是相当大。

在还没有解决上述提到的1-4的编码方式、表达、输入等的情况下,很多人(包括一些名人和文化界大人物)受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有限、西人的诱导等等,汉语拼音化言论铺天盖地、甚嚣尘上。

是那些有骨气的、坚信汉语的优越性、中国文明在计算机世界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出路的人的坚持与创新才有了今天。

在这里特向以王永民、王选等为代表的他们致敬。

[ 转自铁血社区

军事-中国军事

]

5、老式打字机中,汉字打一个字只要一键,而英文打一个词则平均要6键(包括打一个空格)。汉字打词的话就是二键:2:6和30:120,输入效率的差别不是太大.

6、说到单字的信息量,还是我们的古文最强!骝,骅,骓,一个字就可以省略很多关于马毛的形容词。小时候读聊斋,翻成白话文后,篇幅长了几倍,味道却淡了很多。

7、公司亚太区法律部的领导,一个美国人,思路清晰逻辑性很好、而且反应也很快,在这个公司算是很少见的聪明了——这个要求是不是太低了?以前我也这么觉得,但现在发现一个具有不错的逻辑思维能力的in house legal counsel,至少在亚太这样的地方,大多数从业者都不够格,大概主要靠语言在混吧。

不管怎么说,我很喜欢这位领导,沟通起来简单,有时候也能学到一些东西。

前几天有个合同,他跟我都审了一把;因为他是领导,我先了解他的意见,发现虽然他思路还是很清楚、但很明显有很多细节他没看到(有些问题在合同里已经有了回答,而有些问题因为合同里其他条款要做更深的讨论)。当然,跟他一沟通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

以前我一直有个感觉,就是中文阅读要比英文阅读快,当时主要解释是毕竟中文是母语那么读起来肯定快;但结合这个事情想想可能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有可能是,英文的词语都是字母组成的、当它构成句子和段落后要理解含义就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看清楚”,而中文单字的视觉冲击更强烈、组合成型且习惯阅读后只需要较少的时间精力就能摄取其涵义,特别是英文里有不少词只要非常小的变形(比如加个两字母的前缀)就能变成完全相反的意思、而在中文里要么是另外一个词要么会有比较强烈的否定单字,不需要很复杂的确认过程。

[ 转自铁血社区

铁血论坛 铁血社区

]

总体上就像楼主说的中文更多的是视觉信息、英文是听觉信息,而好像做过统计人类80%的信息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考虑到眼睛的摄取方向有限而耳朵是360度,可知眼睛的摄取能力要比耳朵强太多了。也许跟这个有关?

8、汉语的音调应该可以视为调频技术吧!通过频率变化,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信息承载量。所以,表音文字广泛使用,这并不说明表音文字就优秀。只能说这世界上的原生文明实在太少。

如果要正儿八经讨论一种语言的优劣,就必须从两个角度来讨论,第一是语音,第二是文字。

二、语音

之所以要先讲语音,是因为所有的语言都是从口语发展出来的,书面的文字,实际上是语言的一个记录工具,而口语的核心就是语音。

语言水平高低的评判准则

口语,放在今天来分析,实际上是一种通讯协议。就是说,语言实际上是把人的思想通过发音器官变成一串频率不同、波形不同的声波,然后有另一个个体的听觉器官和相关的脑部组织重新转变回思想。通讯协议,就是一个规则,一个规定了应该如何把思想/信息转变为易于传输的信号的规则。计算机上,通讯协议基本上有这么两个评判标准:传输效率和抗噪能力。所谓传输效率,是说,在单位时间里,按照该通讯协议能够传输多少信息。所谓抗噪能力,是说这种通讯方式能够在多大的噪音下仍然保证绝大多数信息正确传输。

传输效率又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编码效率,一个是传输速度。编码效率是说,这个通讯协议能够把一个信息用多短的一串信号来表达。传输速度是说一段信号,能够以多快的速度传输。

评价一种语言的口语是否先进,就要分析上面这几个问题。

传输的绝对优势:声调

首先从编码效率上,我们可以说汉语就是世界上编码效率最高的语言,没有之一。汉语发音有三大要素:声母、韵母、声调。一般的语言只有两个要素:声母的韵母。从编码上说,汉语发音的表意能力就比一般语言高出一个维度。高出一个维度的价值就在于,使用单个音节,汉语能够表达的不同信息的种类,最高可以达到一般外语的4倍。为什么外国人学汉语学得这么辛苦,而中国人学英语则没有那么辛苦,就是中国人是已经学会了高级的,现在再去学低级的,而外国人是相反。在学习汉语中,外国人最吃力的问题之一就是声调,因为这是要在他们习惯的表意能力上提升一个维度。

由于有了声调这个优势,理论上汉语的传输效率最高就可以达到一般外语的4倍。一般外语,虽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声调,但是效率非常低,往往一个句子中最多只用一个到两个音调表达诸如疑问、强调等作用。这还只是处于声调应用的初级阶段。远远无法与汉语相比,汉语在几乎每个发音上都应用了声调。

但是有人说,古汉语声调更多啊,至少有9 个声调,难道汉语越发展越回去了么?这当然是错误的。汉语是一直向前发展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在于,声调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也要在下面讲到,发音种类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声调的种类,取绝于人类发音器官的发音能力。有一些声调,比如吸气音,虽然也是在声调的维度上添砖加瓦,但是发音速度比我们今天的4个声调就低了很多,换句话说就是,与其用吸气音来表意,不如直接用两三个其他声调的音来表意。所以被淘汰了。还有一些声调由于与其它声调区分度不够大,就逐渐合并了。今天我们在一些地方方言里,仍然能听到一些特别的声调。但是这些声调往往要么要求特别的器官运动,要么要求有轻音支持。它们都在逐渐消亡。

信息论角度上的绝对优势

汉语在传输效率方面带来的优势,在文化中就进一步带来了更大的优势。

从信息论角度来考虑,编码是很有学问的。举个例子。我们知道计算机传输信息,实际上传输的都是0和1。那么,如果我们传输的各种信息出现的频率不一样高怎么办?答案是,出现越频繁的,编码越短。这样就能提高总体效率。

比方说,我们只有四种信息要传递。按一般的想法,自然是把这四种信息分别用00、01、10、11来表示。每个信息都需要用两位二进制数来表示,也就是说传播100条信息需要发送200个二进制数。但是如果其中有一种信息出现的概率是91%,而另外三种分别是3%。那么就可以使用另一种编码方式:1,01,001,000。平均下来这种传播方式传播100条信息需要发送91+2*3+3*3+3*3=115个二进制数。显然比前面那种效率要高。

因此,你会发现各个语言中越常用的词,一般就越短。英语里,我、你、他、她、我们,都是单音节词。

但是,单音节终归是有限的。绝大多数意思还是要用双音节或更多来表示。这时候汉语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由于汉语所能承载的单音节词比其他语言多几倍,所以在构成多音节词的时候就可以很奢侈地使用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使得中文的联系性、逻辑性要优于一般语言。而与语音脱离的文字体系,则进一步支撑了这种结构,方便了记忆。

很多其他语言,由于缺少单音节词,所以一般常用词只能使用双音节词。而要形成逻辑结构就必须大规模使用四音节词。这是非常低效的。为了避免这种低效,很多常用的词就只能抛弃逻辑结构,用毫无关系的双音节或三音节词表示。

比如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说“公鸡”、“母鸡”、“小鸡”、“鸡蛋”。而英语里就成了“Cock”、 “Hen”、 “Chick”、 “Egg”。类似的发音长度,中文能负担起逻辑结构,而英文就负担不起来。

所以说,类似长度的词,中文一般都要比英文的逻辑要更清晰。这不简简单单是是效率的问题,而更是人民接受信息能力的问题。组词方式越短、越有逻辑性,学习就越简单。整个社会效率就越高。学习、记忆什么叫Laser,远不如“激光”那么简单。

我们来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普通中国人的初等数学能力往往超过欧美。这并不简简单单是教育的问题。更关键地,这是中文对数字命名结果。

中文由于汉语在单音节词上无可匹敌优势,可以极度奢侈地给予每一个数字一个单音节发音。没有音调的语言,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因为还有其他更常见的东西需要占用宝贵的单音节词的资源。

人对数字的短期记忆,实际上是对数字发音的记忆。研究表明中国人一次能够记住的数字长度要高于英语母语国家。而在计算中,你需要短期记忆很多数字,这一点就天然地给予了中国人绝对优势。

更进一步,中国的数字都是单音节,因此可以采用绝对逻辑的方式构建整个数字表。九十六,就是九个十加一个六。英语是“九十”(与九和十都不同的特殊词)加一个六。法语是四个二十加十六。汉语种最简洁而最富逻辑的结构,在世界各种主要语言中是独一无二的。九九乘法口诀表,就是构建在这个基础上的。其他国家的儿童如果想背下来这张表,可以说比中国儿童难了几倍。语言上具备了这种优势,中国人的初等数学怎么能不好?就初等数学上的优势,乘以初等数学在整个社会中的价值,这就是中国的根本竞争优势之一。

当然,这里还是要提一下,在比较长的单词上表音文字当然也是有逻辑结构的,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比如说英文nephritis,就来源于希腊语中一个读音类似的词,而希腊语中的那个词则来源于希腊语Nefros和itis,也就是“肾”和“炎”。不过很抱歉的是,由于表音能力差,这些很常见的意思必须要用这么多音节来表达。这就远不如中文简简单单的“肾炎”了。

此外还需要提到,由于汉语具有远超其他语言的庞大单音节词库,因此在对特定名词进行缩写的时候,就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表音语言在对名词缩写时,一般只能取首字母,这非常容易引起歧义。而中文可以直接取整个名词中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字,可以极大地消除歧义。比如美国人说“国安局”就是“NSA”,中文三个音节,英文四个音节,结果中文比英文清晰得多。

最强抗噪能力:完全抛弃轻音

从发音种类上说,汉语的发音种类是比较多的。如果你注意日语的话,日语里面就没有r这个声母,发音种类就比汉语少。但是日语从汉语学到了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基本抛弃轻音。

刚才我说到汉语发音种类比较多,可能有人就开始皱眉头了。因为如果不考虑声调,英语里独立发音的种类其实比汉语里还多。因为英语声母可以单独成音。而汉语里是没有的。

事实上,古汉语中轻音也是极度常见的。但是为什么我们都抛弃了呢?因为一个简单的原因:抗噪能力差。一个轻音,距离稍微远一点,或者噪音稍微大一点,就听不见了。而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的音节,则由于元音的存在而有较强的信号强度,更容易正确传输。

有一个搞笑论调是这么说的,"我们的普通话叫“mandarin”,什么意思啊?满大人,满族人清朝入关之后,说不出我们的口语,他就把很多调去掉了,把入声去掉了,说的发音越来越简单了。然后逼着全国人都这么说。所以我们现在的口语比粤语要简单得多。"

这是一个非常愚昧的论调。首先,Mandarin这个英语单词来自于葡萄牙语mandarim,葡萄牙语这个词又来源于马来语mntri,马来语这个词来源于梵语mantrin,而梵语这个词的意思是官员。换句话说,mandarin的愿意是“官话”。而且Mandarin这个词能查找到的最早的记录出现于 1589年。大家可以查查那时候“满大人”在哪里呢。

很多人以为粤语是正宗的汉语发音。这话对,也不对。粤语具备一些中古汉语的发音特征。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它才落后于北方官话。有人认为北方官话的形成,是因为蛮族入侵“污染”了汉语。这个说法同样,对,也不对。北方官话之所以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因为战争与征服,北方汉民与语言不通的外族加深的了交流,多种族的融合,教育,最终抛弃了难发或者影响发音效率的音调。所以,你不能说一种方言既古老又高级。这两个是矛盾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白菜,这个发音在北方官话里是Bai2 Cai4,在粤语里是Baak6 Coi3。你注意到粤语“白”这个发音里有一个k的轻尾音。这个音在北方官话里彻底抛弃了。轻尾音抗噪能力不佳,它的很容易被噪音盖过,发清楚这个音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而汉语的冗余度造成一个轻尾音发不准也不会影响整个意义的表达。所以大家可以注意到,随着广东地区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加,年轻的粤语使用者往往采用“懒音”,也就是说,在日常会话中大量抛弃轻尾音。更进一步,菜这个音,粤语里实际上要发两个音,一个是co一个是i。所以coi这个发音,注定没有北方官话的cai效率高。所以,觉得粤语是更正宗的中古汉语,这没错,但要是觉得粤语更先进,那就大错特错了。同样一个来源的几个语音体系,使用的越广泛、交流的越多,其发展就越快。这是必然的道理。

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辅音配一个元音(当然也有少量单独元音),发音强度大,效率高。这就是现代汉语的优点之一。

提高传输速度:懒化

那么再比较一下英语和汉语。从口语角度讲,汉语的核心优势在于语调。英语中一个发音,大致有三个要素:声母、韵母、长度。英语中的语调,是用整个词的调子或者整个句子的调子来表达单个言外之意,所以仅仅对口语起支撑作用。现今英语的发展潮流中,长度的要素逐渐消亡。长度要素,是通过发音的长短来改变发音的含义,理论上说长度的变化只能在一个基本单位音长和两个单位音长之间变化,长于两个单位音长,就失掉了经济性,从效率上讲,不如直接用两个音替代。事实上,英语中,长度变化,只有两种:短音和长音。而长音本身,从发音效率上讲是低效的。因此随着英语的广泛散布,长短音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很多英语母语国家的人讲英语都不管长短音的差异。比方说,sheep的那个i:的音已经见不到人专门拖长了,美国人发这个音基本都是短音i(有的人为了与ship区别,把那个sh发的有点像汉语拼音里的x)。再比如美国人日常对话里说I don't know的时候,Don't的那个t的发音常常是省略的。

此外,英语中包含有一些发音效率很低的音,比如th清音(就是three的th)。有一次在收音机里听见广告提到了一个电话号码,这个号码是 833-3333。大家可以试一下严格按照th清音的时候,这个电话号码读出来有多费劲(Eight Three Three, Thirty Three Thirty Three)。th这个音我一般都发成s的音,几乎没有产生过误解。还有,比如L这个字母,理论上发音的时候舌尖要顶住上腭,实际上没发现有几个美国人是这么发音的。整个英语发音规则,随着广泛的传播,而迅速的“懒化”。换句话说就是发音规则向快速、高效发音方向发展。但是英语在发音上仍然是落后的。

我们反过来看汉语。汉语经历了长期、大范围的传播。因此发音普遍比较简单。目前汉语里与标准发音规则不同的“懒化”是比较罕见的。但是依然存在。举个简单的例子。“谁”这个音,按照汉语标准发音规则,应发为“shui”,而实际上,大多数人发的音是“shei”。为什么呢?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但是我一讲立刻就能明白:“shui”这个音要求嘴唇作大范围的运动,而“shei”这个音则不需要。这个区别的核心在于ui和粤语中的oi一样,都是两个不同的元音结合在一起,需要用两个唇舌动作来发,而ei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元音,而不是两个元音(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发成两个元音的结合,只不过一般说话没人愿意那么费劲)。所以在大量的使用中,“shui”就逐渐懒化成为了“shei”。

总的来说,汉语所有的发音,通常都能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发出,绝不会有诸如小舌音那种效率极低的东西存在。所以汉语的传输速度也是首屈一指的。

侧面的证明:唇舌运动

那么我们最后回过头来看,汉语由于抛弃了轻音而具备了较高的抗噪能力,并抛弃了大量不容易发的音。因此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具有极高的先进性。那么有人问,这些都是空的,有没有直观的东西能证明汉语的优越呢?

有的。出了国,尤其是到了欧美的人,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说英语,相比于当地人来说,总有点含混不清。外语老师总是要求中国人说英语的时候嘴巴要张大,舌头要有力,甚至要求用说话时咬住一根铅笔的方式来训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唇舌微微运动的发音过程。汉语的高抗噪能力,使得发音不必费力,唇舌运动幅度比英语之类明显小。很多要求唇舌大幅度运动的音节构成(诸如前面说的英文33),都已经在汉语里看不到了。

所以,从一个通讯协议的角度看,汉语的语音显然对诸多其他语言更先进。传输效率高、抗噪能力强。

三。文字

虽然我们的语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文字角度则没有那么清晰。语音可以说是一种通讯协议。那么文字就可说是一种数据存储格式。存储格式的要求与通讯协议不同。存储格式要求存空间小、读写速度快。

不过,我们首先要说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正是因为汉字本身与读音没有必然联系,才给予了汉语语音不断成长的基础。才能衍生出汉语这一当今最先进的语音体系。表音文字,总是把语音禁锢住,也就因此很难成长了。当然,这也带来了学习困难的问题。但是相比于汉字带来的其他优势,这实在算不了什么。

语言的分类

这个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综合语,一种叫做分析语(或称孤立语)。

简单地说,综合语可以通过改变词的形态来表达不同的意思。而分析语则单纯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中文(分析语):我昨天告诉他了。

英文(综合语):I told him yesterday.

英文你首先可以看到told和him两个变形。其中把tell变成told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把he变成him表示客体。而中文用昨天来直接指明时间,如果不指明时间则需要用“已经”、“过”之类来表示过去,而并不改变词的形态。中文还通过各自的位置来体现谁是主体谁是客体。

实际上,英语已经是综合语中非常接近分析语的了。比方说英语的未来时态用的词形和一般时态没有区别。而很多其他语言中不同的时态都是用不同的词形来表达的。在比方说英文对于各个词的位置有明确的规定。而很多其他综合语,诸如拉丁语中,词的位置可以不固定。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说出这样的句子:Him yesterday told I。然后通过词形里的主格词形和宾格词形来判断究竟是谁告诉了谁。 这是非常糟糕的,因为在读取的时候,总是有先后的差别。我们希望的读取顺序是:先读取我们的大脑需要先处理的部分。分析语天然就有这种优势。很多综合语在逐步的发展中也确立了类似的规则,比如拉丁语的后裔之一——法语。

总结一下。为什么大致上讲分析语优于综合语呢?因为分析语简单易懂。首先分析语不存在词形变换,因此一个词只有一个形态。学习者不需要记忆其他的变形。中文里我们从来就不需要记什么时态、宾格、阴阳词形。第二,分析语中,各个词的位置逻辑关系相对明确,在接受信息时更容易理解。更进一步讲,由于没有词形变化,分析语对于音节资源运用更加有效。英文里单音节词的资源本来就很有限,结果诸如See和Saw这样的不规则变形还要多占用一个。这就是雪上加霜了。所以英文的表达效率与逻辑性远不能和汉语相比。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语言都是从综合语开始,逐渐向分析语发展。

比方说,现代法语的词形变化规则已经大大简化了。美国英语在英国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了词形变化。比方说Goose的复数是Geese,但是美国有很多人就用Gooses。词缀的含义逐渐单一化,特定含义针对的词形变化也逐渐单一化。各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逐渐固化。我们学习英文的时候,一般都能发现,以英文现在的单词表,直接把它转化为综合语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那样它将更便于学习。这就是分析语对综合语的优势。

压缩存储:分析语的高超之处

当年计算机发展到了新的时代,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上存储视频文件。一开始的方案极其简单,就是把一帧一帧图像全部都存储下来。但是这无疑是低效的。因为这里面的冗余信息太多。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夜晚的场景,画面上很多地方都是黑的。何必把每一个点的色彩反复记录呢?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思路就是,不再存储每一帧图像的完整信息,而存储下一帧图像与上一帧图像之间的差异之处。两幅图像中颜色一样的部分全部跳过。

分析语恰恰就具有这样的效果。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用汉语谈论昨天发生的事情时,只需要一开始提及“下面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昨天”,后面就再也不必提及时态了。而英文,则需要反复使用时态来表明这事情发生在过去。这无疑是巨大的冗余。毫无存在的必要。所以,学习汉语时,我们从来不会头疼什么“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Would have been doing)这么见鬼的东西。汉语直接用几个词和逻辑关系就说明了情况。

这就是信息的压缩。这一特点使得汉语的存储更有效率。

有的人认为分析语劣于综合语,他们是这样说的“综合语只用几个字母组成一个词缀就能表示一个特定含义,而汉语做不到”,这就比如说英语中名次尾部加s表复数。这种说法其实就是忽略了分析语的真正优势到底在哪里。

分析语中各个词、乃至各个句子都是有机整体。如果前文说过,今天来的人有三个。那么后面还何必要提今天来的人是单数还是复数呢?分析语挤掉了语言中的冗余成分。而在单个词、单个句子中,没有多少东西会是冗余的。因此,拿出单个词、单个句子来说分析语表意效率低或者有歧义,这本身就是很可笑的。在现实生活中,孤立的词和句子永远是少数中的少数。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汉语作为一个分析语,其存储、传递效率要比综合语高,这是不言而喻的。

汉语的这一优势在古代更显重要。因为古代最稀缺的是记录空间,最早人们用石碑、石板,然后用竹片、木片,最后用纸。记录空间总是很稀缺。所以就需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容纳更多的信息。表音文字在这方面就比较不利。要么就只能写较短的内容,要么,就要做书写上的妥协。比如最古老的希伯来圣经里,就不写任何元音。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是建立在大量的文字记录的基础上的。而汉字的存储优势,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更高的读取效率、更安全的阅读能力

汉字由于割裂了文字与读音,实际上带来了一个新的优势。

这是所有表音文字都不具备的。表 音文字读取的时候,其本质是把看到的图像转化为声音,然后把声音转化为含义。当然读过太多的词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含义,但是这是少数,不影响基本结论。而汉 字读取时是直接把图像转化为含义。你会注意到你快速阅读中文文献的时候,是不会注意文字的读音的,而是直接领悟了文字的意思。表音文字就很少有这种情况。

由于我们在读取中文的时候可以直接跳过大脑中的一个流程,这使得读取速度大为加快,而一个次要作用则是使得语言功能更加安全。也就是说,即便大脑中语音转换系统完全失灵,对我们的阅读能力影响也不大。因此,中国人得“失读症”的概率是较低的。

所谓失读症是说一个人丧失了语言能力,面对文字,已经无法阅读。母语为表音文字的人患失读症的概率比中国人高得多。因为中国人患失读症的原因是大脑中的图像转换系统出现了问题。而表音文字使用者如果图像转换系统或者语音转换系统之中有一个出了问题,就会得失读症。

美国人之中约有10%到20%(依标准不同)患有程度不等的失读症,而中国失读症患者则极为罕见。这也是中文阅读上的一个优势。

另外,汉字实际上是一种二维编码体系,而表音文字是一种一维编码体系。这使因为声音本身是一维的,只能沿时间轴延伸。而汉字能够在平面上沿竖直和水平两个方 向延伸,所以一个汉字往往就能代表很复杂的意思。由于图像本身就是二维的,汉字在更加充分地利用了人类的视觉系统,因此读取也就更加快速。

因此,作为一个存储规格而言,汉字是非常优秀的。当然有人诟病说汉字的书写速度不高。但从一个汉字来说也许是这样。但是与英文一样,汉字也有连笔字,而且汉 语的存储效率比较高,也弥补了这方面的弱点。更关键地,对于文字来说,读取效率比书写效率要重要得多。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在网络里面也适用。大家注意到现在的很多网络中,下载的极限速度要高于上传极限速度,而且一般都是高好几倍。这是因为下载数据量总是比上传高得多。

同样,现代社会里,一个文字记录,被读取的次数一般都比书写次数多得多。更不要提大规模印刷之后,绝大多数我们看到的文字都不需要有人实际去书写。所以对于一个现代语言来说,读取速度也就比书写速度重要得多。

汉字:伟大的基础

汉字为汉语成为世界最先进的语言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汉语一开始也是一种综合语。大量使用词根、词缀。但是从文字角度,汉字为汉语成为分析语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基础结构。汉字天然不利于词形变化。因此,词形变化往往只能采用,在词/字后面增加一个汉字来表示。而这个增加的汉字就变成了一个通用规则。这个规则确立之后就与修饰的特定词失去了必然关系。这个变化不再视为词形变化,而被视为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比方说,中文规则里,“了”表完成。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古老的词形变化演变出的规则。“吃/吃了”、“睡 了”,“打/打了”,规则十分简单,我们学到的不是“了”变化了“吃/打”,而是“了”单独表示的一个逻辑关系。这就不像 “Eat/Ate”、 “Sleep/Slept”、 “Fight/Fought”那么复杂。

而正是由于汉字将读音与书写割裂,汉语的以不断变化,抛弃了轻音,加入了声调,抛弃了效率低下的声调,合并了相近的声调,最终形成今天的现代汉语。我们可以想象,未来汉语还会继续发展。而汉字与读音的割裂,使得在汉语语音在几千年中变化了如此之大,而我们的文化却没有多少割裂。

更进一步地,由于汉字并不受限于读音,因此可以创造出同音异形字,进一步扩展了汉语在发音数量多的优势。使得汉语能够更完全的利用单音节和双音节词的资源。比方说,因为读音与文字的割裂,我们可以同时拥有“攻击”和“公鸡”,两个发音完全一样但是含义毫无关系的常用双音节词。大量使用同音异形词,这在表音语言里是难以实现的。(当然英文里也有诸如See和Sea,但这实在是很少。)

而之所以我们可以在口语中流畅运用大量的同音异形词,是因为我们的语言是一种分析语。分析语使得一个词的意思不仅仅基于词的组成部分,而同时基于这个词与其他词的逻辑关系。有时候甚至是基于与其他句子的逻辑关系。

如果常做翻译,就会发现,我们一般可以用较短的篇幅表达英文较长篇幅才能表达的意思。这就是效率高的体现。如果读出来,那效率就更高了。

所以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语音以及我们整个语言整体,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推崇汉字的拼音化或拉丁语话,都是没有看清这种密切联系。因此盲目把文字拼音化的韩国就会出那种把防水材料搞成吸水材料的笑话(韩语里“防水”和“放水”读音一致,结果建筑公司错误理解了图纸)。

不够严谨?

有人说汉语的劣势就是不够严谨。

这其实可以说是分析语和综合语的差异。分析语对于词的具体含义需要通过上下文确定。如果上下文给予信息不足,就有可能出现歧义。而很多时候,上下文只能表明这个词更可能是什么意思,而不能完全否定其他理解。 这虽然在交流中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在那些防止别人钻空子的文件里就可能造成问题。

我们举个例子:“中国绝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这句话中,中国的态度,用大白话讲,就是中国与某国的战争中,中国不会在对方没有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对该国使用核武器。但是上文同样可以理解为“中国与某国的战争中,中国不会在还没有对该国使用常规武器的情况下就对该国使用核武器”。谁都知道那句话其实是第一种理解,但读者并无法用那些文字来否认第二种理解。

因此,很多人认为汉语的这种不严谨性会妨碍法律条文和合同。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要想说的严谨,也是没有问题,只不过要比一般多一些口舌而已。分析语本身的表意效率就很高。多花一些笔墨,达到严谨的效果,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不过要多花一些心思罢了。

劣势:难以学习

毋庸置疑,虽然汉字承载着汉语的诸多优势,但是汉字本身最大的劣势却是不可回避的。那就是不利于学习。

我在背英语单词的时候,发现最好的记忆方法是把意思和读音结合起来,然后通过读音记忆拼写。(完美的表音文字,应该是读音与拼写的直接对应。英语由于受到其他语言影响太多所以这方面相对较差,不过这种规律还是相通的。)

相对与文字,人对读音的记忆速度更快。而表音文字,一旦掌握了拼写和读音之间的规律,就很容易记住文字。

而汉语在这方面是很差的。字和字之间缺乏联系,字和读音之间很少有联系,而且由于几千年语音的变化,经常看着是个形声字,读音却与想象的相差甚远。这是我们文字的劣势。但是这是中文读取速度快所带来的代价。

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来文字的发展历程。它总是首先于两个因素:表意的需要,学习和书写的难度。

一开始我们的老祖宗试图用一个字代表一个特定含义。这是很自然的思路。但是后来随着需要表达的意思成几何级数增长。汉字逐渐就不够用了。或者说,这样的话,同音字实在太多,不利于传播了。于是多个字组成的词才出现。在此之后,一大批原来造出来的字都被抛弃了。

比方说骓、骊、骒这种专门为表示特定种类的马的字。还有璇、玑等等一大堆带王字旁(斜玉旁)表示特定种类的玉器的字。后者毕竟意思还不错,还在名字里用一用。

有一些人对汉字的简化持有非常大的非议。我觉得大可不必。汉字的简化是必要的。越复杂的字形,越难以学习。汉字几千年的发展,使得字形与含义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复杂的字形在表音、表意方面并无优势。进与進、从与從、后与後,都没看出来繁体字在表意方面有何优势,而简体在学习的简便性上优势倒是很明显。每次看到“憂鬱的烏龜”,我自己都快忧郁了。

当然,汉字简化还将一些意思完全不同的字合成了一个字。有个著名的繁体字爱好者嘲笑简体字的段子是“我女朋友下面给我吃”有歧义。而繁体字版,因为能区分面和麪,是没有歧义的。

但是,拜托,我们是分析语好吗?拜托有一点分析语的自觉好不好?你觉得专门找一段孤立的话,有什么价值么?如果找个综合语,能用词形变化把“(男性)我”和 “(女性)我”分开,更可以轻易嘲笑汉语造成歧义。分析语本身就要求有上下文提供必要的信息,因为分析语借助逻辑关系省略了大量的信息才实现了更高效率的信息传递。这点小小的歧义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你要问为什么,这很简单,因为汉字简化都不是几十年前那些人坐在那里拍脑袋写出来的,而是之前至少上百年就有人大规模使用的。如果频繁造成歧义,早就没有人那样用了。

当语法发展完全,使用充分之后,维持庞大而复杂的常用文字库只能不利于学习。适当的简化是必要的。汉字本身的优越性并不高,但是它为汉语的优越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支持。没有汉字就没有汉语,但是汉字本身也是需要时不时进行改革的。毕竟学习的难度在目前条件下还是显著高于其他语言。如果能在不伤害对汉语的支撑能力的情况下使得汉字更好学习,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四、后记

实际上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想让大家确信汉语就是世界上无可匹敌的最优秀的语言。语言的用处有很多种,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方面各有优劣。比如说,表音文字因为采用了非常小的字符集,因此在计算机输入中比较简单。而且大家也可以看出本文论证并不十分严谨,实际上就是聊备一说。不必过于认真。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本文之后抛弃妄自菲薄的看法,我希望不要有人再觉得汉语是一种落后的语言。

========================================

其他网友看法:

1、以尽可能少的发音部位来发声,这是现代汉语的优点。某些语言,恨不得开个口腔杂技团,所有能主动发音的部位,不能主动发音的部位都来掺乎,蠢得要死。

2、汉语牺牲发音的非歧义性而保表意的高效性, 这一点我很欣赏,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 生物 医学 化学中的术语。英文的术语实在是太过阳春白雪 甚至是复杂得无厘头, 而中文的术语则相当于为读者进行了很多的梳理和提示。

我多次想看生化方面的一些英文科普书作为消遣,结果被术语高的没兴致了。

还好在数学物理方面 英文的术语基本都是借用日常用语或用人名命名。

这是因为英语有一种自卑情结,一说到“专业”术语,常常要用拉丁语,否则就觉得不够专业。

你说,split personality多么好理解,非要搞一个Schizophrenia,其实也不过是用拉丁语说“人格分裂”。

3、原来汉语和拼音文字的最大区别是印刷成本。汉语有5000多个单字,任何一个小报社,小出版社要印东西最起码要准备好几百万个甚至上千万个字码,要不然就要临时刻字。而拼音文字就是几十个字母,相对而言汉字印刷费时,费工,费料,印刷成本比拼音文字高指数量级。其实在我的小时候,tg真的要准备把汉字拼音化,步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的后尘。没办法,国家本来就穷,印刷成本又高,社会负担太大。

然后就是计算机救汉字。这里面有几个关键产品:

第一个是UCdos,计算机可以汉化,这使得土共看到了中文进入计算机世界的希望。

第二个是四通利方的汉字打字机,这是第一种可以打汉字的打字机。在此之前汉字完全不可能打印,只能手写。

第三个是清华紫光的出版系统,这个使得汉字在出版上可以和拼音文字平起平坐了。

第四个是五笔字型,这个使得汉字的输入速度可以超过拼音文字。现在速记员不需要记速记符号了,全部靠电脑打。

其实文字的主要用途就是记录和传播。在八十年代信息的传播趋势明显是计算机,网络。在没有计算机的汉字技术之前,汉字出版效率低,对计算机完全隔绝,网络完全进不去,那时的tg真的急呀。咱小时候看过的科普片里拼音文字绝对是下世纪的未来文字。汉字虽然在记录,理解上有优势,大概比拼音文字好个几倍,但是在传播上劣势太大,是拼音文字的传播能力的几十分之一,甚至是几百分之一。

但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了这一切,彻底扭转了汉字的传播劣势。现在比拼音文字的传播上是各有千秋,甚至以咱理解还是稍稍领先。现在可以发掘汉字的合理之处了。

汉字用5000个字解决了绝大多数人面对绝大多数文章的理解问题,就凭这一点汉字就已经领先拼音文字很多了。拼音文字要达到同样效果至少需要十万单词量,要一个人学10年以上。

4、计算机进入中国的初期对汉字的冲击那是相当大。

在还没有解决上述提到的1-4的编码方式、表达、输入等的情况下,很多人(包括一些名人和文化界大人物)受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有限、西人的诱导等等,汉语拼音化言论铺天盖地、甚嚣尘上。

是那些有骨气的、坚信汉语的优越性、中国文明在计算机世界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出路的人的坚持与创新才有了今天。

在这里特向以王永民、王选等为代表的他们致敬。

5、老式打字机中,汉字打一个字只要一键,而英文打一个词则平均要6键(包括打一个空格)。汉字打词的话就是二键:2:6和30:120,输入效率的差别不是太大.

6、说到单字的信息量,还是我们的古文最强!骝,骅,骓,一个字就可以省略很多关于马毛的形容词。小时候读聊斋,翻成白话文后,篇幅长了几倍,味道却淡了很多。

7、公司亚太区法律部的领导,一个美国人,思路清晰逻辑性很好、而且反应也很快,在这个公司算是很少见的聪明了——这个要求是不是太低了?以前我也这么觉得,但现在发现一个具有不错的逻辑思维能力的in house legal counsel,至少在亚太这样的地方,大多数从业者都不够格,大概主要靠语言在混吧。

不管怎么说,我很喜欢这位领导,沟通起来简单,有时候也能学到一些东西。

前几天有个合同,他跟我都审了一把;因为他是领导,我先了解他的意见,发现虽然他思路还是很清楚、但很明显有很多细节他没看到(有些问题在合同里已经有了回答,而有些问题因为合同里其他条款要做更深的讨论)。当然,跟他一沟通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

以前我一直有个感觉,就是中文阅读要比英文阅读快,当时主要解释是毕竟中文是母语那么读起来肯定快;但结合这个事情想想可能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有可能是,英文的词语都是字母组成的、当它构成句子和段落后要理解含义就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看清楚”,而中文单字的视觉冲击更强烈、组合成型且习惯阅读后只需要较少的时间精力就能摄取其涵义,特别是英文里有不少词只要非常小的变形(比如加个两字母的前缀)就能变成完全相反的意思、而在中文里要么是另外一个词要么会有比较强烈的否定单字,不需要很复杂的确认过程。

总体上就像楼主说的中文更多的是视觉信息、英文是听觉信息,而好像做过统计人类80%的信息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考虑到眼睛的摄取方向有限而耳朵是360度,可知眼睛的摄取能力要比耳朵强太多了。也许跟这个有关?

8、汉语的音调应该可以视为调频技术吧!通过频率变化,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信息承载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乎管理员大哥,我把部分语句改得稍微通顺一点也算[不规范转载]?

________

好吧原文是罗嗦了些,毕竟这个作者不是个有点水平的民科就是网络舆论督导员→_→,以后会酌情整理、引申和归纳的。

钦此。

九、雪纳瑞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3443226999521280

训练了3天的随行

真的,雪纳瑞脾气真的很倔,我在想是不是智商不够的原因。

在边牧世界里,只有愿意不愿意,因为它都懂,在跟你斗智斗勇。

雪纳瑞是不理解你的指令,要耐心多教几次,正向反馈激励远远比负面的责骂来的有用的多。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3443780672851968

附上我最喜欢的一个视频,雪纳瑞,应景!!

十、哈士奇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什么都好,除了掉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