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颗粒物源解析指南
可吸入颗粒物和悬浮颗粒物在粒径、作用、形成上有区别。
1、粒径区别。悬浮颗粒物以直径分类,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即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
2、作用。可吸入颗粒物是在环境空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微粒,对大气能见度影响很大。悬浮颗粒物能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可对人体健康构成损害。
3、形成。悬浮颗粒物人为排放源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煤烟,工业生产、建筑产生的工业粉尘、金属尘、水泥尘,汽车、飞机排气,天然源有土壤尘、火山灰、森林火灾灰、海盐粒等。可吸入颗粒物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
2. 颗粒物源解析指南pdf
1.颗粒污染物的天然来源:颗粒物的天然来源主要来自于地表的尘土,一般情况下是大风或者是其他自然作用扬起的灰尘;当然,也还有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地震、沙尘暴以及宇宙来源的陨星尘,还有就是生物界的颗粒物,例如花粉、泡仔之类的。
2.颗粒污染物的人为来源:颗粒污染物的人为来源主要是以生产、建筑、运输、燃料燃烧产生的。
一般来说,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固体颗粒物又称为粉尘;汽车尾气排放的重金属污染物以及排放的二氧化硫气体转化后的硫酸盐颗粒等;燃料燃烧过程中形成的固态颗粒物被称为固体颗粒物,比如烟煤、飞灰之类的。
3. 颗粒物源解析指南最新
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主要如下:
1、生物本身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比如植物的天然挥发、较小的花粉。
2、工业排放。
3、烹饪排放。
4、大风天气导致的扬尘等。
5、汽车尾气。
6、航空业尾气。
4. 颗粒物受体方法源解析技术
Miller等于1972年第一次正式给出了化学元素法的计算等式,并将其命名为化学元素平衡法(CEB),其后Cooper和Watson将该法正式命名为化学质量平衡法(CMB)。CMB模型的基本假设为:①各类源排放出来的颗粒物的化学组成相对稳定;②各类源排放出来的颗粒物之间没有相互作用;③所有对受体有贡献的主要源都被确定,并且知道它们排放出来的颗粒物的化学组成;④元素个数必须大于等于源的个数;⑤各类源排放出来的颗粒物的化学组成有明显的差异;⑥测样方法的误差是随机的,符合正态分布。
5. 颗粒物来源
总悬浮颗粒物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物质,如:风扬起的灰尘、燃烧和工业烟尘。二次颗粒物是通过某些大气化学过程所产生的微粒,如: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硫酸盐。
粒径小于100μm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μm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TSP和PM10在粒径上存在着包含关系,即PM10为TSP的一部分。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PM10/TSP的重量比值为60—80%。在空气质量预测中,烟尘或粉尘要给出粒径分布,当粒径大于10μm时,要考虑沉降;小于10μm时,与其他气态污染物一样,不考虑沉降。所有烟尘、粉尘联合预测,结果表达TSP,仅对小于10微米的烟尘、粉尘预测,结果表达为PM10。
大气中TSP的组成十分复杂,而且变化很大。燃煤排放烟尘、工业废气中的粉尘及地面扬尘是大气中总悬浮微粒的重要来源。TSP是大气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按不同功能区分3级,规定了TSP年平均浓度限值和日平均浓度限值。
空气中的全部粉尘量为“总悬浮颗粒物”,去掉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剩下的就是“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PM10。我们经常听到的“可吸入颗粒物”就是这个PM10。如果将5μm以上的颗粒物去掉,剩下的“可吸入颗粒物”为PM5。
6. 空气颗粒物源解析
PM2.5来源解析传统离线解析与在线源解析优缺点传统离线解析技术主要采用受体模型中的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以手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为基础。在对固定源、移动源、开放源、餐饮油烟源、生物质燃烧源以及二次粒子的前体物排放源等颗粒物源类调查与识别基础上,手工采集不同源类的颗粒物以及环境受体中的颗粒物样品,通过实验室化学成分分析建立源类与受体颗粒物化学成分谱,并拟合到CMB模型软件中,从而分析得到PM2.5的来源类别及各类源的贡献值与分担率。CMB模型方法技术方法相对成熟,但所需时间跨度较长,信息提供时效性相对较差,难以有效满足日常环境管理对污染源实时预警防控的需求,特别是在重污染发生时,难以及时捕捉导致污染的主要来源因素。同时,环境空气中的PM2.5是多相共存的胶体颗粒混合物,来源广泛。既有污染源直接排放的一次颗粒物,也有由气态污染物经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颗粒物。特别是二次颗粒物的生成过程复杂多样,其化学组成、物理形态及形成机理均复杂多样而且影响因素较多。气态污染物与颗粒物污染物处于反应状态,且过程复杂的特点在传统离线解析技术中难以测评。在线源解析技术以国产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在线监测为基础,实时获取PM2.5的质谱测量结果,同时结合重点源排放监测结果(源谱库),可得到PM2.5主要组分特征及污染来源,为PM2.5主要化学组分构成及其主要来源作出实时评估,可及时为污染防治提供重要的源解析结果。PM2.5来源解析研究同时采用传统离线解析技术与在线源解析技术,两种方法在解析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印证,充分发挥每一种方法的优势同时弥补存在的问题,以摸清各类源对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的贡献值和分担率。最后在源解析结果基础上,提出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建议。(温馨提示:雾霾天出行可戴京 东美国进口普 卫欣可以减少雾霾吸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