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颗粒粗糙程度(土壤颗粒越细)

海潮机械 2023-01-30 09:03 编辑:admin 243阅读

1. 土壤颗粒越细

不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不同,主要影响因素:

1.土壤胶体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壤胶体其阳离子交换量差异较大,例如,有机胶体>蒙脱石>水化云母>高岭石>含水氧化铁、铝。

2.土壤质地越细,其阳离子交换量越高。

3.对于实际的土壤而言,土壤黏土矿物的SiO2/R2O3比率越高,其交换量就越大。

4.土壤溶液pH值,因为土壤胶体微粒表面的羟基(OH)的解离受介质pH值的影响,当介质pH值降低时,土壤胶体微粒表面所负电荷也减少,其阳离子交换量也降低;反之就增大。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土壤缓冲能力高低,也是评价土壤保肥能力、改良土壤和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

2. 土壤颗粒越细,其矿物质中()含量越高

本次工作在浙江省全境(主要集中于浙北、浙东、浙中3 个重点区)的103 条土壤剖面中以基本土壤发生层为单位,采集了16种土壤的矿物组分定量分析样194个,其中有69件样品采自A层土壤,A层土壤出现的矿物种类和含量列于表1-1。

经统计,在16种土壤的A层样品中,出现16种矿物,其中常见的原生矿物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少数为角闪石;次生矿物为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碳酸盐矿物为方解石、铁白云石;金属矿物为赤铁矿;较少见到的矿物有:绿泥石、白云石、蛭石、三水铝石,个别见到叶蜡石和硬石膏。

3. 土壤颗粒越细越有利于植物生长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_环境生态学

2.3.4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命支持系统,其组成部分有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具有肥力是土壤最为显著的特性。

1.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土壤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土壤中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蚯蚓、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少数高等动物。土壤通过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强烈影响植物的生长繁育、控制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变化;土壤中既有空气,又有水分,正好成为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环境。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土壤提供了植物生活的空间、水分和必需的矿质元素。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土壤中大量的微生物和小型动物,对污染物都具有分解能力。土壤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肥力。

2.土壤质地与结构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土粒按直径大小分为粗砂(0.2~2.0mm)、细粒(0.02~0.2mm)、粉砂(0.002~0.02mm)和黏粒(0.002mm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土粒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类。砂土的砂粒含量在50%以上,土壤疏松、保水保肥性差、通气透水性强。壤土质地较均匀,粗粉粒含量高,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能都较好,抗旱能力强,适宜生物生长。黏土的组成颗粒以细黏土为主,质地黏重,保水保肥能力较强,通气透水性差。

4. 土壤颗粒越细,含次生矿物越多

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的碎屑,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未有改变。土壤原生矿物主要种类有:硅酸岩和铝酸盐类、氧化物类、硫化物和磷酸盐类,以及某些特别稳定的原生矿物(如石英、石膏、方解石等)

次生矿物: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新生成的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等统称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中的简单盐类属水溶性盐,易淋失,一般土壤中较少,多存在于盐渍土中。三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一般称之为次生粘土矿物。土壤很多物理、化学性质,如吸收性、膨胀收缩性、粘着性等都和土壤所含的粘土矿物,特别是次生铝硅酸盐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5. 土壤颗粒越细养分含量

一 合理使用农药

  重视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不仅要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还要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重视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开发与生产。

二  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

  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配方施肥,严格控制有毒化肥的使用范围和用量。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如褐腐酸能吸收和溶解三氯杂苯除草剂及某些农药,腐殖质能促进镉的沉淀等。同时,增加有机肥还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的流动条件,加速生物降解过程。

三 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

  在受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中施用抑制剂,可将重金属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常用的抑制剂有石灰、碱性磷酸盐、碳酸盐和硫化物等。例如,在受镉污染的酸性、微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或碱性炉灰等,可以使活性镉转化为碳酸盐或氢氧化物等难溶物,改良效果显著。因为重金属大部分为亲硫元素,所以在水田中施用绿肥、稻草等,在旱地上施用适量的硫化钠、石硫合剂等有利于重金属生成难溶的硫化物。

6. 土壤颗粒越细粘性越什么

  (1)沙土的组成  一般来说,细砂比粗砂容易液化,级配均匀的比级配良好的容易液化,细砂比粗砂容易液化,主要原因是粗砂较细砂的透水性好,即使粗砂有液化现象发生,但因孔隙水超压作用时间短,其液化进行的时间也短。  (2)相对密度  松砂比密砂容易液化。在粉土中,由于它是粘性土与无粘性土之间的过渡性土壤,因而其粘性颗粒的含量多少就决定了这类土壤的性质,从而也就影响液化的难易程度。  (3)土层的埋深  砂土层埋深越大,即有效覆盖压力越大,砂层就越不容易液化。地震时,液化砂土层的深度一般是在10m以内。  (4)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浅的比地下水位深的容易发生液化。对于砂类土液化区内,一般地下水位深度<4m,容易液化,超过此深度后,就没有液化发生。对粉土的液化,在7度、8度、9度区内,地下水位分别小于1.5m、2.5m、6.0m,容易液化,超过此值后,则未发生液化现象。  (5)地震烈度大小和地震持续时间  多次震害调查表明:地震烈度高,地面运动强度大,就容易发生液化。一般5~6度地区很少看到有液化现象。实验结果还说明,如地面运动时间长,即使地震烈度低,也可能出现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