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摇式插秧机原理
秧箱
秧箱的主要功能是承载秧苗,并与送秧机构、分插秧机构配合,完成送秧和分秧作业。主要有箱体、箱架、秧门(包括秧帘)和秧刷等组成。在横向移箱机构作用下,使秧箱横向移动,从而使秧苗移向秧门,以配合取秧器有规律的取秧栽插。
2、分插秧机构
分插秧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取秧器及其驱动机构和轨迹控制机构组成。取秧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和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轨迹从秧箱中分取一定数量的秧苗并将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置开始下一次循环动作。按分秧动作,有横分和纵分两种:
①横分取秧器有适于拔取苗栽插的秧夹和适于带土苗栽插的切扒式秧爪,两者根据需要可互换使用。秧夹由活动夹片和固定夹片构成,其张开度根据秧苗的粗细和秧苗数量进行调节,切扒式秧爪带有脱秧片,使带土秧苗从秧爪上顺利脱出。
②纵分取秧器有适于拔取苗栽插的梳式秧爪,适于带土苗栽插的有装上脱秧器的梳式秧爪,或采用筷子式秧爪。梳式秧爪在分秧过程中对秧苗有分理作用,筷子式秧爪在插入带土秧苗中取秧时,由推秧片把带土苗强制推出。
一定数量的秧夹或秧爪按规定行距配置在秧夹(或秧爪)排上。在滚动直插式插秧机上,一般有2~4个秧爪排与作圆周运动的分插轮转臂铰接相连,在摆动直插式插秧机上。一般是一个秧爪排同作往复摆动的摇臂铰接相连,也可将一个取秧器直接装在一组曲柄连杆机构的连杆上,进行分组驱动。在多数插秧机上,取秧器的运动轨迹除由驱动机构控制外,还受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常用的轨迹控制机构有导槽、滑道、凸轮、行星齿轮和四杆机构等,与各种驱动机构配合组成各种类型的分插秧机构送秧机构
送秧机构包括纵向送秧机构和横向送秧机构,其作用是按时、定量地把秧苗送到秧门处,使秧爪每次获得需要的秧苗:
①纵向送秧机构的送秧方向同机器行进方向一致,有重力送秧和强制送秧两种。重力送秧是利用压秧板和秧苗自身的重量,使秧苗随时贴靠在秧门处,常用于人力插秧机,其送秧能力随秧箱形式及秧箱内秧苗数量多少而变化,因而送秧均匀度较差。强制送秧是由纵向送秧机构定期推送秧苗,其送秧能力强,又分整体送秧和对准送秧两种。前者主要用于带土苗。当秧箱横向移动至两端极限位置时,将整体秧苗往秧门推送一次,后者主要用于拔取苗,取秧器每取秧一次,即相应的送秧一次,送秧宽度等于取秧器的取秧宽度。
2. 手摇插秧机结构图
江西
3. 手摇式插秧机原理图解
利用仿生插植臂按固定的轨迹从毯状秧苗取苗插入分布田间。
秧苗以群体状态整齐放入秧箱,随秧箱作横向移动,使取秧器逐次分格取走一定数量的秧苗,在插秧轨迹控制机构作用下,按农艺要求将秧苗插入泥土中,取秧器再按一定轨迹回至秧箱取秧。
4. 手摇式插秧机原理视频
信息技术类专业包含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应用、广播电视应用技术、通信技术、通信设备安装与维护、通信运营服务、轨道交通信号、计算机及应用、软件与信息服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及外设维修、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十二个专业。
信息领域主要的一级学科共有4个,分别是: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四个一级学科覆盖面广、积淀深厚、发展迅速、热门度高,是信息领域的核心学科,也是中国各大高校——尤其是C9高校和其他985高校重点发展的对象,因而竞争极其激烈。
通信类专业有通信技术专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通信系统运行管理专业、通信工程设计与管理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等。
1、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是掌握通信工程中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型、具有通信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能力,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能力,通信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的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能熟练掌握通信设备及相关设备的维护应用、安装、调试和维修人员。
通信技术专业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培养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通信系统领域所涉及的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必备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强,适应面广,基本素质好,能够实际操作检测、维护管理通信设备及系统正常运行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
2、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从事移动通信运营和移动通信制造行业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专业。
毕业生能够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通信工程安装、调试、设备管理与维护以及移动通信相关产品、检修、测试、营销。
本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数字与数据通信、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网基础、程控交换技术、CDMA移动通信原理、GSM插秧机原理与维修、电话机、传真机原理与维修、光纤通信原理与设备、基站设备(天线)、移动智能网原理、移动通信终端。
3、通信系统运行管理专业:包括通信理论知识,通信设备的组装及使用、调试和维护等。培养掌握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及通信协议,具有通信系统硬件设备的检测和维护能力,通信系统运行程序的编程、调试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电子技术、数字通信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数字信号测量技术、信号与系统、程控交换原理与应用、通信协议、现代通信交换技术、通信系统终端设备、电子技术实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训、程控交换原理与应用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4、通信工程设计与管理专业:致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通信工程设计、监理技术及维护管理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毕业生应掌握本专业所必要的通信电缆工程、通信光缆工程、通信线路工程设计和施工规范、通信设备工程设计和施工规范、通信工程概预算、通信工程监理、工程监理规范、计算机组网技术、通信工程设计制图、综合布线设计施工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分析解决通信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中的主要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企业特别是监理企业所需要的全能型技术人才。
通信电缆工程、通信光缆工程、通信线路工程设计和施工规范、通信设备工程设计和施工规范、通信工程概预算、通信工程监理、流程及规范、计算机组网技术、通信工程设计制图、综合布线设计施工、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等。
5、物联网工程专业: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词,起源于传媒领域,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MIT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又称为物联网域名。
物联网工程专业开设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大类,学生主要学习研究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彼此作用、相互转换的方法和技术,有着很强的工程实践特点。
学生需要学习包括计算机系列课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模拟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安全技术等几十门课程,同时还要打牢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另外,优秀的外语能力也是必备条件,因为目前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国家,学生需要阅读外文资料和应对国际交流。
5. 手推式插秧机工作原理
纵向送秧机构的作用是当秧针把前面靠 近秧门处的秧苗取走后,定时、定量地把后面的秧苗从纵向推送到 秧门处,并保证秧苗始终靠向秧门,使秧针每次取秧量尽量准确一致。纵向送秧机构有对准式和整体推送式等类型。对准式纵向送秧机构的结构原理多用于拔洗 苗,也可用于带土苗,利用送秧齿将秧苗强制对准秧门输送,使秧 门处的秧苗保持一定的密度供秧针取秧;移箱时送秧齿退出秧箱,移箱结束后,送秧齿进人秧箱向前送秧;秧针每取秧一次,送秧齿 送秧一次;送秧齿的运动由曲柄摇杆机构带动,为使纵向送秧频率 和横向送秧频率一致,曲柄OA装于移箱机构的传动轴上,通过连 杆带动摇杆,使送秧齿作往复运动,进行纵向送秧。
为提高推送能 力,送秧齿做成2层,使秧苗可沿纵向持续输送,连杆的长度可以 改变,以调节送秧能力。整体推送式纵向送秧机构适合于带土秧苗。当秧箱横向移到左右极限位置,秧针横向取完一排秧苗 后,利用送秧器将秧片整体沿秧箱底板向取秧门推送,实现送秧。
与整体推送式纵向送秧机构配合用的秧箱,其长度和宽度与育秧盘尺寸配套,秧箱底板的倾斜角度较大,其表面有凸筋,可利 用苗块重力下滑。秧箱正面有拦秧杆拦挡秧苗叶子,秧门正面有 垂直秧门平面的挡板阻秧。送秧器有拨杆式、齿轮式等型式,与棘轮同轴装在秧箱底部, 随秧箱一起移动。
送秧凸轮用滑键与凸轮轴相连,既随凸轮轴旋 转又可在轴上移动。通常情况下,桃形轮与送秧凸轮的位置相互 错开,送秧轴两端固定有摇臂和棘轮,当秧箱横向移动至左、右两 端极限位置时即一排秧苗被取完后,秧苗整体向前推送至秧门前 端。其工作过程简述如下:当移箱滑套横向移到送秧轴的右端(或左端)时,便推动桃形 轮压缩其右边(或左边)的弹簧,使桃形轮向右(或向左)移动到与 送秧凸轮对准的位置;桃形轮拨动送秧凸轮,带动摇臂拨动送秧棘 轮臂,使送秧轮转动一个角度,秧片向前推送,进行纵向送秧;送秧结束,摇臂、棘爪、桃形轮、送秧凸轮在各自弹簧的作用下复位。
桃 形轮、送秧凸轮相互错开,即不送秧。移箱机构的滑块处于凸轮轴滑道的直道位置时,秧箱停止左 右移动,进行换向。
6. 手扶插秧机工作原理
水稻插秧机是将水稻秧苗定植在水田中的种植机械。功能是提高插秧的工效和栽插质量,实现合理密植,有利于后续作业的机械化。中国传统的插秧工具──秧马和莳扶,已有近千年的使用历史。宋代苏轼曾作“秧马歌”,叙说了湖北农民使用秧马的情景。使用莳扶可以代替手工分秧,并将秧苗梳入泥中定植,直至20世纪50年代,某些地区仍在使用。中国水稻插秧机的研制工作始于1953年。1956年在莳扶分秧方式的启发下,首次提出群体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的秧苗分插原理,从而在水稻插秧机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研制出水稻拔取苗移栽的第一代样机。到1960年,各地推荐生产上使用的人力、畜力插秧机已达21种。1967年,第一台自走式机动插秧机“东风-2S”型通过鉴定定型并投入生产,每天可插秧15~2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