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西农业灌溉
从古至今灌溉工具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还有就是秦国的都江堰.
(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4)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5)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6)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的农书.
(7)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8)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然后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
(9)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10)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11)明朝: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作物传入我国.
2. 广西灌溉公司
中国著名的渠系灌溉工程有都江堰水利枢纽。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3. 广西农业灌溉用水定额
定额调整:
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45元。
2、挂钩调整:
由两部分组成,与退休人员本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但不含折算缴费年限)、基本养老金水平双挂钩。
①缴费年限每满一年(累计缴费月数换算为年,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每人每月增加1.5元。
②按其本人2017年12月基本养老金水平的1.5%增加月基本养老金
4. 广西农业灌溉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环境
灵渠于2018年被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广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境内的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灵渠于2018年被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广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2021年1月,灵渠入选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
灵渠 “通三江、贯五岭”,是世界上首例山区越岭运河,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船闸(陡门)的运河。灵渠连接起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神奇地沟通了南北水路交通运输,工程艰巨,设计巧妙,既能通航,又能灌溉,被誉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5. 广西 农业
1997年原广西农业大学与原广西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广西大学,是一本院校。广西农业大学已成为广西大学下属三个学院之一,成为广西大学农学院。
农学院由马君武博士在梧州成立,全称广西大学农学部、1952年成立广西农学院,因日本侵华躲避战乱曾迁至柳州沙塘鹧鸪江、桂林雁山办学,解放后1956年迁南宁现址。在1992年以前全称广西农学院,1992到1998年改广西农业大学,1998年与原广西大学合并为广西大学,同时成立二级学院农学院,保留原校级农学院的农学、园艺、植保、土壤化学,后改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1998年之前农学院为校级,1998年以后沿袭农学院为校级二级学院,现有农学系、园艺系、植保、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植物科学系以及实验教学中心等6个学院二级机构单位。
6. 广西农业灌溉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水面海拔225米。
青狮潭水库,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青狮潭镇,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结合供水、发电、防洪、航运、养鱼、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总库容6亿立方米,居广西第四位、桂北最大的水库。枢纽离桂林市30公里,距灵川县城18公里,大坝填筑在漓江支流甘棠江的青狮潭峡谷口,以坝址所在地取名。
7. 广西农业技术
有。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省会城市—南宁市,是一所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前身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2021年5月合并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校园占地面积643110、84平方米,设有7个教学系、开设职业本科专业34个、高职专业57个,学生毕业后大多就业于农业农村局和乡村振兴局,前途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