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隧道设计原则(隧道洞口位置选择的总原则与目的是什么?)

海潮机械 2023-03-03 22:05 编辑:admin 266阅读

一、隧道洞口位置选择的总原则与目的是什么?

隧道工程设计位置选择原则:

1 隧道位置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尽量避免穿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极为复杂以及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当必须通过时,应有切实可靠的工程措施 。

2 穿越分水岭的长、特长隧道,应在较大面积地质测绘和综合地质勘探的基础上确定路线走向和平面位置。对可能穿越的垭口,应拟定不同的越岭高程及其相应的展线方案,结合路线线形及施工、营运条件等因素,进行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3 路线沿河傍山地段,当以隧道通过时,其位置宜向山侧内移,避免隧道一侧洞壁过薄、河流冲刷和不良地质对隧道稳定的不利影响。应对长隧道方案与短隧道群或桥隧群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4 隧道洞口不宜设在滑坡、崩坍、岩堆、危岩落石、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及排水困难的沟谷低洼处或不稳定的悬崖陡壁下。应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合理选定洞口位置,避免在洞口形成高边坡和高仰坡。

5 濒临水库地区的隧道,其洞口路肩设计高程应高出水库计算洪水位(含浪高和壅水高)不小于0.5m,同时应注意由于库水长期浸泡造成库壁坍塌对隧道稳定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二、铁建设函〔2010〕120号文件内容?

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 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 各铁路局,投资公司,各铁路公司(筹各组): 为进一步加强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确保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施工安全,针对当前隧道施工存在的突出问题,现对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提出如下技术规定,请认真贯彻执行。

以前所发有关规定、规范与此有矛盾的,以本规定为准。一、洞田工程 1.隧道洞口应严格执行“早进晚出”原则。加强洞田段超前支护和边仰坡防护设计,埋深较浅的隧道洞口段应采用明洞或半明半暗法进洞。2.隧道洞口边仰坡工程应自上而下逐级开挖支护,及时完成洞口边仰坡加固、防护及防排水工程。3.隧道洞口应按设计完成超前支护后,方可开始正洞的施工。洞口段应及时形成封闭结构,严禁采用长台阶施工。二、超前地质预报 4.施工图阶段经评估为高风险和极高风险的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责任主体单位为设计单位,其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由设计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其他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责任主体单位为施工单位,超前地质预报由施工单位专业人员实施。5.岩溶及富水破碎断层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采用以水平钻探为主的综合方法。6.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应由设计单位进行专项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及时收集分析预报资料,完善设计方案并指导施。三、隧道开挖 7.隧道Ⅳ、Ⅴ、Ⅵ级围岩地段、隧道浅埋、下穿建筑物及邻近既有线地段施工开挖应按照《爆破安全规程》采用控制爆破,或采用非爆破方法。8.软弱围岩隧道Ⅳ、Ⅴ、Ⅵ级地段采用台阶法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上台阶每循环开挖支护进尺Ⅴ、Ⅵ级围岩不应大于1榀钢架间距,Ⅳ级围岩不得大于2榀钢架间距 (2)边墙每循环开挖支护进尺不得大于2榀。(3)仰拱开挖前必须完成钢架锁脚锚杆,每循坏开挖进尺不得大于3m。(4)隧道开挖后初期支护应及时施作并封闭成环,Ⅳ 、Ⅴ、Ⅵ级围岩封闭位置距离掌子面不得大于35m。四、初期支护 9.双线Ⅳ、Ⅴ级围岩隧道采用台阶法施耳时,必须设置锁脚锚杆(管)等控制拱(墙)脚位移的措施。双线Ⅴ级围岩隧道采用台阶法施王时应设置横向临时支撑或临∷时仰拱,临时支撑采用型钢,纵向每2榀设⒈处: 10.初期支护钢架应工厂化制造,出厂前必须进行检验(试拼装。当采用格栅钢拱架时,应采用八字结格栅拱架。11.喷混凝土应采用湿喷工艺,特殊地质条件下可另行设计。五(监控量测 ∷ 12.隧道监控量测应按现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21-⒛07)的规定建立等级管理、信息反馈和报告制度。13。隧道监控量测应作为关键工序纳入现场施工组织。监控量测必须设置专职人员并经培训后上岗。对周边建筑物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的城市铁路隧道,应实施第三方监测。14.隧道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的量测断面间距:Ⅳ 级围岩不得大于10m、Ⅴ级围岩不得太于5m。15.隧道浅埋、下穿建筑物地段,地表必须设置监测网点并实施监测。16.当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速率达5mm/d或位移累计达1OOmm时,应暂停掘进,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7。当采用接触量测时,测点挂钩应做成闭合三角形,保证牢固不变形。六、二次衬砌 18。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的二次衬砌应及时施作,二次衬砌距掌子面的距离:Ⅳ级围岩不得大于90m,Ⅴ 、Ⅵ级围岩不得大于70m。

三、简述隧道纵横断面设计的原则?

总体原则:

1、在地形、地貌、地质、气象、社会人文和环境等调查的基础上,综合比选隧道各轴线方案的走向、平纵线形、洞口位置等,提出推荐方案。

2、地质条件很差时,特长隧道的位置应控制路线走向,以避开不良地质地段;长隧道的位置亦应尽可能避开不良地质地段,并与路线走向综合考虑;中、短隧道可服从路线走向。

3、根据公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确定车道数和建筑限界。在满足隧道功能和结构受力良好的前提下,确定经济合理的断面内轮廓。

4、隧道内外平、纵线形应协调,以满足行车的安全、舒适要求。

5、根据隧道长度、交通量及其构成、交通方向以及环保要求等,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确定通风、照明、交通监控等机电设施的设置规模。必要时特长隧道应作防灾专项设计。

6、应结合公路等级、隧道长度、施工方法、工期和营运要求,对隧道内外防排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辅助通道、弃渣处理、管理设施、交通工程设施、环境保护等作综合考虑。

7、当隧道与相邻建筑物互有影响时,应在设计与施工中采取必要的措施。

另外,针对隧道位置选择、隧道线形设计、隧道横断面设计还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具体可参见《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第四章。

四、高铁隧道防水设计原则?

铁路隧道防水也越来越得到重视,防水体系由过去的“以排为主”转变为“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以及“防水和结构设计并重,统一考虑”。

目前大部分铁路隧道防水体系,都以结构自防水为根本,施工缝、变形缝等接缝防水为重点,并辅以附加防水层加强防水。

五、简述隧道横纵断面设计原则?

总体原则:

1、在地形、地貌、地质、气象、社会人文和环境等调查的基础上,综合比选隧道各轴线方案的走向、平纵线形、洞口位置等,提出推荐方案。

2、地质条件很差时,特长隧道的位置应控制路线走向,以避开不良地质地段;长隧道的位置亦应尽可能避开不良地质地段,并与路线走向综合考虑;中、短隧道可服从路线走向。

3、根据公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确定车道数和建筑限界。在满足隧道功能和结构受力良好的前提下,确定经济合理的断面内轮廓。

4、隧道内外平、纵线形应协调,以满足行车的安全、舒适要求。

5、根据隧道长度、交通量及其构成、交通方向以及环保要求等,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确定通风、照明、交通监控等机电设施的设置规模。必要时特长隧道应作防灾专项设计。

6、应结合公路等级、隧道长度、施工方法、工期和营运要求,对隧道内外防排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辅助通道、弃渣处理、管理设施、交通工程设施、环境保护等作综合考虑。

7、当隧道与相邻建筑物互有影响时,应在设计与施工中采取必要的措施。

另外,针对隧道位置选择、隧道线形设计、隧道横断面设计还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具体可参见《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六、隧道工程设计位置选择原则是什么?

隧道工程设计位置选择原则:

1 隧道位置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尽量避免穿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极为复杂以及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当必须通过时,应有切实可靠的工程措施 。

2 穿越分水岭的长、特长隧道,应在较大面积地质测绘和综合地质勘探的基础上确定路线走向和平面位置。对可能穿越的垭口,应拟定不同的越岭高程及其相应的展线方案,结合路线线形及施工、营运条件等因素,进行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3 路线沿河傍山地段,当以隧道通过时,其位置宜向山侧内移,避免隧道一侧洞壁过薄、河流冲刷和不良地质对隧道稳定的不利影响。应对长隧道方案与短隧道群或桥隧群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4 隧道洞口不宜设在滑坡、崩坍、岩堆、危岩落石、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及排水困难的沟谷低洼处或不稳定的悬崖陡壁下。应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合理选定洞口位置,避免在洞口形成高边坡和高仰坡。

5 濒临水库地区的隧道,其洞口路肩设计高程应高出水库计算洪水位(含浪高和壅水高)不小于0.5m,同时应注意由于库水长期浸泡造成库壁坍塌对隧道稳定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七、隧洞布置的四大原则?

四个主要原则:低位诱导原则,主要设置在隧道内较低的位置,与驾驶人、行人注视点分布高度较为一致,形成良好的视觉参照作用;

组合与多级设置原则,将小尺度高频率、中尺度中等频率、大尺度小频率等信息组合,并依次设置在道路边线、检修道路缘、隧道侧壁、隧道洞顶,构成多级诱导信息,以提升驾驶人的速度感、距离感、方向感;

连续性与一致性原则,隧道出入口及中部、隧道外基本频率、色彩应保持一致,形成连续、重复、相似的视觉参照系,符合驾驶人生理心理节律;

差异化与美观性原则,隧道外、出入口、中部、不同路段应体现差异化,起行程提醒作用,长大隧道采用韵律型图案,避免枯燥,提升美感。

八、铁路隧道斜井设置原则?

隧道斜井是在长隧道施工时,为了缩短工期,要设置竖井或斜井以增加工作面,有的则是设置平行导坑,竖井或斜井的设置。 虽然可以增加工作面,但要增加运输成本有修建井的投入。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没有固定的格式。隧道贯通后,竖井或斜井都没有用了。可以根据设计,或是作为通风通道,或是封死,或是锁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