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生产机器(味精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海潮机械 2023-01-13 15:29 编辑:admin 289阅读

1. 味精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莲花味精总部地点:河南项城市。

莲花味精经营范围:味精、鸡精、谷氨酸等氨基酸、谷氨酸钠、酱油、醋的生产、销售及相关副产品的生产、销售;面粉、谷朊粉、食品、淀粉、饲料、肥料的生产、销售;环保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限分支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

生物工程的科研(国家专项规定的除外);公司产品的运输、仓储业务;公司自产产品的出口业务和公司所需的机械设备、零配件、原辅材料的进口业务(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

2. 味精的生产工艺流程

1.

味精的生产一般分为制糖、谷氨酸发酵、中和提取及精制 等 4 个主要工序。

2.

1 液化和糖化 因为大米涨价,目前大多数味精厂都使用淀粉作为原材 料。淀粉先要经过液化阶段。然后在与 B 一淀粉酶作用进入糖 化阶段。首先利用 一淀粉酶将淀粉浆液化,降低淀粉粘度并 将其水解成糊精和低聚糖,应为淀粉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原来 的大米,所以经过液化的混合液可直接加入糖化酶进入糖化阶 段,而不用像以大米为原材料那样液化后需经过板筐压滤机滤 去大量蛋白质沉淀。液化过程中除了加淀粉酶还要加氯化钙, 整个液化时间约 30min。一定温度下液化后的糊精及低聚糖在 糖化罐内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淀粉浆液化后,通过冷却器降 温至 60℃进入糖化罐,加入糖化酶进行糖化。糖化温度控制在 60℃左右,PH 值 4.5,糖化时间 18-32h。

3. 味精生产线设备生产厂

3-4月份生产最好,4月份生产量最高。

4. 味精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是什么

老沈阳难忘的记忆有很多,比如习惯于“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沈阳人,那舌尖上滚动的,是对红梅味精的感情。时光回溯到1939年,著名味精品牌“红梅味精”在铁西的沈阳味精厂横空出世,在之后80多年的岁月里,红梅味精便成了沈阳人厨房里必须的调味品,成了沈阳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

在这里,日式、苏式、现代工业建筑错落有致,尽显历史斑驳的工业印记,书坊、秀场、艺术馆集聚于此,现代文化气息浓郁。有着80年历史的原沈阳红梅集团遗弃的旧厂房摇身一变成了文创园,在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同时,也再现了老工业城区的历史风貌。

红梅集团始建于1939年,原是日本商人开设的满洲农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厂,1998年改制组建沈阳红梅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曾是国内味精生产的龙头企业。然而由于诸多原因,2014年红梅集团宣告破产,只留下约6万平方米的厂区和13处遗存工业厂房。

红梅文创园由原红梅味精厂老厂房改造而成,红梅文创园这6栋建厂初期建筑是红梅厂主要生产场所,这里见证红梅工艺技术的演变历史,其中发酵车间是红梅味精生产的主要工艺环节,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未来将打造集文化艺术展览、创业创新、时尚生活为一体的城市特色主题园区。

今天的中国城市进入了文创时代。文创园是文化智慧汇聚的平台,也是文化与产业,文化与生活融合的舞台。

厂区内有一处原厂设备的外形展示,它是味精制作过程的发酵罐。

红梅文创园发酵艺术中心是红梅老厂发酵车间原址。这里保留了发酵罐等设备,作为味精厂历史展览。

它也是红梅艺术孵化符号。可以说红梅文创园项目为铁西区工业遗存的保护、为沈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文创园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解读,通过多元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形式,让老建筑焕发新生,点亮沈城工业记忆,并以全新的面貌,

5. 味精 工艺

(一)海蛎干。

  1.洗刷:牡蛎的外壳附有一层细泥,要用海水冲刷干净,有些难洗的,要逐个用刷子刷洗干净。

  2.蒸煮:洗刷干净的牡蛎放在锅中(不加水),盖上锅盖,猛火蒸煮(也称干蒸)待锅边冒气时,即可停火,此时的牡蛎壳多数已张开,马上出锅。

  3.取肉:用特制的小铲刀将固着在一面壳上的蛎内取下 ,尽量使蛎肉保持完整。个别壳未开的,先用小铲刀插入两壳之间撬开后,再行取肉。

  4.洗涤:蛎肉盛入圆形塑料筐中,在宽敞的清水内旋转洗涤,将附着在肉上的碎壳、泥沙等杂质洗净,每次洗涤电磁辐射肉的数量要少,以免洗不净和造成破碎。

  5.出晒:把蛎肉洗净后沥干水分,在席子上摊晒,适时翻转,一般两天即可晒干。

  6.包装:按蛎肉的规格大小分级包装,用小塑料袋以250克或500克定量包装,最后装大纸箱。

  我国南方一般将牡蛎肉加工成生干品(蚝豉),其加工方法也比较简单,将采捕的牡蛎洗刷干净后,用特制的小铲刀开壳取肉,用小竹棍把蛎肉逐个地穿成串,再进行日干或人工烘干,人工烘干的温度一般控制在80-85摄氏度。

  (二)冷冻蛎肉

  冷冻牡蛎肉分为生、熟两种。冻生蛎肉比较简单,将鲜活牡蛎洗刷干净后,用小铲刀开壳取肉,用清水将肉轻轻洗净,去掉碎壳和泥沙等杂质,沥水后过称,用小盘冷冻,每盘1-2公斤,速冻时加水制作冰被,冻结后镀冰衣再进行包装。冻熟蛎肉一般采用单冻法,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洗刷、蒸煮与加工海蛎干相同。

  2.取肉分经:用小铲刀把蛎肉逐个取下,操作要仔细,不要把肉柱铲碎,取下的蛎肉按大、中、小分别存放。

  3.洗涤:将不同规格的蛎肉分别洗刷干净,洗时把蛎肉盛入塑料筐内,在清水中轻轻地旋转把碎壳和泥沙等杂质去掉,然后沥水。

  4.称重:洗涤沥水后的蛎肉进行称重,每份净重2公斤。

  5.摆盘:在冻鱼用的大铁盘内铺上一张塑料纸,逐个把蛎肉摆上,排列尽量要密,但不能贴靠一起,摆满后再铺上一张塑料纸,再摆,直到把2公斤摆完为止。

  6.速冻:摆好盘的蛎肉要及时速冻,速冻时间在12小时以内,当冻品的中心温度达到-15摄氏度即可出速冻间脱盘。

  7.脱盘:已冻好的蛎肉要用刀将塑料纸上的蛎肉逐张地刮下来。

  8.镀冰衣:把蛎肉装在小塑料筐内,放进0-4摄氏度的冷水中一旋转立即提出,倒在案台上摊开,防止粘结在一起。

  9.包装:镀好冰衣呈松散的个体状态的蛎肉装进塑料袋内密封,再装大纸箱,每箱6袋,不同规格的不能混装,箱上要注明名称、等级、重量、厂代号及生产日期等。

  10.冷藏:包装好的成品要及时入冷藏库,库温要求稳定在-18摄氏度左右,有效贮藏期4个月。

  (三)清蒸牡蛎罐头

  1.洗刷、蒸煮与加工海蛎干相同。

  2.取肉、洗涤与冷冻蛎肉相同。

  3.配制料液:用洁净的清水加3%的精盐,0.5%的味精,溶解沉淀后,除去沉淀物备用。

  4.称重装罐:根据罐的大小和要求,将蛎肉定量称重装罐,加入适量的料注,一般浸过蛎肉为宜。

  5.排气密封:在100摄氏度的温度下排气15分钟,然后密封。

  6.杀菌:杀菌温度100摄氏度,升温15分钟,杀菌40分钟,降温15分钟(15′-40′-15′/100摄氏度)杀菌后用冷水降温,在水源不足的情况下,也可用压缩空气降温。

  7.检验、包装同其它罐头一样。

  (四)蚝油

  蚝油,即海蛎油,是利用蒸煮牡蛎后的汤汁经过加工而成的。

  1.澄清:将蛎汤置于桶中,使其沉淀,除去沉淀物,再用筛网过滤,即可进行浓缩。

  2.浓缩:将洗净的铁锅抹上一层花生油,倒入过滤后的蛎汤,使其蒸发水分,边蒸发边加蛎汤,浓度加大后火力要适当降低,约8小时左右,看其蛎油表面上有皱纹出现,即成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蚝油,待冷却后用玻璃瓶或塑料瓶包装。  

6. 味精生产方式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调味品。它的诞生至今还不到100年。

说起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

味精

由于在上午完成了一个难度较高的实验,此刻他的心情特别舒展,因此当妻子端上来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池田一反往常的快节奏饮食习惯,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起来了。

池田这一品,竟品出点味道来了。他发现今天的汤味道恃别的鲜美,一开始他还以为是今天心情特别好的缘故,再喝上几口觉得确实是鲜。“这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池田自言自语起来,“嗯,也许海带里有奥妙。”职业敏感使教授一离开饭桌,就又钻进了实验室里。他取来一些海带,细细研究起来。

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如把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汤里去,就能使味道鲜美至极。

池田在发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后,他便转向了其他的工作。

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中提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灵机一动立刻改变了主意,“好哇,咱们不搞提取碘的事了,还是用海带来提取谷氨酸钠吧!”

铃木按响了池田家的门铃,一位学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携起手来,池田告诉铃木,从海带中提取谷氨酸钠作为商品出售不够现实,因为每10公斤的海带中只能提出0.2克的这种物质。可是,在大豆和小麦的蛋白质里也含有这种物质,利用这些廉价的原料也许可以大量生产谷氨酸钠。

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购买“味之素”的人差一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传进了中国。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动了一位名叫吴蕴初的化学工程师的

味精

心。他买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这种被日本人严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么东西。一化验,原来就是谷氨酸钠。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独立发明出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来:在小麦麸皮(面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达40%,他先用34%的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得到一种黑色的水解物,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就得到白色结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氢氧化钠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就得到了谷氨酸钠。

吴蕴初把他制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来生产味精的人。1923年,吴蕴初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厂,向市场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后,佛手牌味精不仅畅销于中国市场,还打进了美国市场。吴蕴初也获得了一个“味精大王”的称号。

2003年以后,中国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总部位于河南项城市),主要竞争对手就是日本的“味之素”。一些权威媒体的新闻和评论资料上,看得出莲花味精和日本“味之素”的海外之战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而且成功抢占了“味之素”市场份额。据资料显示,“味之素”是此前国际上味精行业最牛的,周润发版

的《上海滩》中,就有“周润发”抗日烧“味之素”仓库的片断。从股市专业评论上看“莲花味精的出口量占中国味精总出口量的80%以上”,媒体记者报道上看

“莲花味精的出口量占中国味精总出口量的90%(也有说95%的)以上”。但是,莲花在取得国际市场“抗日”胜利的同时,却丢掉了大量的国内市场。这和包

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铺天盖地关于“味精有害健康”的文章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菱花、梅花、红梅、菊花等品牌都受到了和鸡精市场竞争激烈、利润降低的影响,甚至企业亏损,唯独莲花味精独树一帜,一直占据市场的高端位置。

用水解法生产味精很不经济,因为这种方法要耗用很多粮食,每生产1吨味精,至少要花费40吨的小麦。而且,在提取谷

氨酸钠时要放出许多味道不好的气体,使用的盐酸也易腐蚀机器设备,还会产生许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继续进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

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来。

在这项工作中,日本的协和发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协和公司组织的一批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发现,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制得谷氨酸,但由于不同的细菌繁殖后会有不同的产物,故必须选取其中合适的菌种担任生产谷氨酸的“小工艺师”。

1956年,协和公司宣布,他们已找到了这位“小工艺师”,这就是短杆菌。谷氨酸钠的发酵法生产就此诞生。协和的科学家们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制成培养液,再用高温蒸汽灭菌法将那些杂菌统统杀死,然后把培育好的纯种短杆菌在最有利的环境下接种进去,让它们繁衍后代。由于“小工艺师”们的努力,把绝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转变为谷氨酸,最后,把它中和成为钠盐。

用协和公司发明的新方法生产味精,每吨只耗用小麦3吨,不仅操作简单,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纯度提高,鲜味更强。不过,协和公司的这项发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闻界评选出了当年日本的10大发明,其中之一是“强力味精”。它的鲜度竟是“协和味精”的160倍!

“‘强力味精”的发明,可上溯到本世纪初。那时,日本科学家大介博士对蘑菇为何异常鲜美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和帝国大学的池田教授一样,走进了实验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来。经过分析后,发现蘑菇的鲜美.是因为含有一种叫“乌苷酸钠”的物质。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想了好多办法,也未能将它制造出来。大介只好停下这项劳而无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学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发现,因为这时的生物化学发展很快,生物催化技术已非常成熟,可以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了。这样,到1964年,以乌苷酸钠为主体的强力味精终于面世了。

说来有趣,乌苷酸钠本身的鲜味其实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当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钠时,它才会同谷氨酸钠发生“协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鲜度提高。所以,强力味精实际上就是用少量乌苷酸钠掺到普通味精里制得的。

其实,还在强力味精发明之前,有经验的厨师已经利用这一化学原理来提高鲜味了。他们在烧鸡、烧肉时,往往要加少许味精,因为肉类中也有乌苷酸钠,加进去的味精能与之发生鲜味上的协同作用,使鲜味大幅度提高。

人们对“鲜”的追求并未就此结束。当历史老人在迈越80年代的最后几步时,又有人发明了一种“超鲜味精”。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鲜上600多倍!看来,事物的发展是没有穷尽的,鲜也是无止境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