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专用纸(防伪纸可以用于做什么)

海潮机械 2023-01-05 13:46 编辑:admin 195阅读

1. 防伪纸可以用于做什么

玻璃、金属类烫金纸主要用于化妆品瓶、酒瓶、茶杯、金属铭牌等上面烫金 PU皮革、仿皮革类烫金纸主要用于时装鞋、箱包、书皮、人造皮等上面烫金 电器类拉丝、双面烫金纸主要用于DVD、VCD、组合音响、透明面板、高档电器、视窗面板等上面烫金 服装布料烫金纸主要用于高档时装、匹布、T恤、箱包、休闲鞋等布料、针织品上面的烫金 PP、PE类烫金纸主要用于化妆品盒、软管、高档日用品等上面烫金 正规企业将完整的商标图案通过印刷机械进行定位,利用烫金纸上的全息防伪图案承印,这项烫印防伪工艺技术要求比较高,所以相对来讲防伪系数也高,制作成本也高不易被仿造; 由于烫金纸本身就有激光图案,正规企业将商标图案承印在承印物表面能呈现出各种色彩的商标图案起到防伪的作用。

2. 防伪纸是特种纸吗

那说明没有的是假货,如果你说是一起买的话,那就是商家掺假了!糊弄消费者!

3. 防伪纸可以用于做什么用途

  不干胶是什么?背涂是对底纸背面的一种保护涂布,以防止排废,复卷后的标签周围的粘合剂粘结到底纸上。另一个作用是制造多层标签。背印作用是在底纸的背面印上生产商的注册商标或图案,起到宣传和防伪的作用。    不干胶材料共分五类  

1.按粘合剂特性分类,可分为永久性不干胶材料和可移除性不干胶材料;  

2.按粘合剂涂布技术分类,可分为热熔型不干胶材料,溶剂型不干胶材料和乳剂型不干胶材料;  4.按底纸特性分类,分为不透明的底纸,半透明的底纸和透明底纸三种不干胶材料;  5.按面材特性分类,分为纸张不干胶材料,薄膜不干胶材料和特种不干胶材料。    不干胶材料的基本结构和作用是什么? 不干胶主要是由:表面涂层、面材、涂底层、粘合剂、离型涂布、底纸和背涂或背印组成,对不干胶的组成材料做了以下说明:  (1).表面涂层  用于改变面材的表面特性。如改善表面张力,改变颜色,增加保护层等,使其更好地接受油墨和易于打印,达到防止脏污,增加油墨粘合力以及防止印刷图文脱落的目的。表面涂布主要用于非吸收性材料,如铝箔,镀铝纸以及各类薄膜材料。  (2).粘合剂  粘合剂是标签材料和粘结基材之间的媒介,起连结作用。按其特性可以分为永久性和可移除性两种。它有多种配方,适合不同的面材和不同的场合。粘合剂是不干胶材料技术中的最重要的成分,是标签应用技术的关键。  (3).离型涂布(涂硅层)  即在底纸表面涂布硅油层,涂布硅油可使底纸成为表面张力很低,很光滑的表面,作用是防止粘合剂粘结在底纸上。    (4).底纸  底纸的作用是接受离型剂涂布,保护面材背面的粘合剂,支撑面材,使其能够进行模切、排废和在贴标机上贴标。  (5).面材  即表面材料,是正面接受印刷图文,背面接受粘合剂并最终应用到被粘贴物上的材料。 一般来说,凡是可柔性变形的材料都可以作为不干胶材料的面料,如常用的纸张,薄膜,复合箔,各类纺织品,薄的金属片和橡胶类等。面材的种类取决于最终的应用和印刷加工工艺。面材要能够适应印刷和打印,具有良好的着墨性,并有足够强度能够接受各种加工,如模切,排废,纵切,打孔和贴标等。  (6).背涂或背印  背涂是对底纸背面的一种保护涂布,以防止排废,复卷后的标签周围的粘合剂粘结到底纸上。另一个作用是制造多层标签。背印作用是在底纸的背面印上生产商的注册商标或图案,起到宣传和防伪的作用。    (7).涂底层  其同表面涂层一样,只不过是涂布在面材的背面,涂底层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面材,防止粘合剂渗透。  B>增加面料的不透光性;  C>增加粘合剂同面材间的粘结力;  D>防止塑料面材中的增塑剂渗透到粘合剂中,影响其粘合剂性能,导致标签的粘结力降低,标签脱落。  不干胶的主要用途  2、薄膜类不干胶标签常用PE、PP、PVC以及其它一些合成材料,薄膜材料主要有白色、亚光、透明三种。由于薄膜材料印刷适性不是很好,所以一般会作电晕处理或通过其表面增加涂层来增强其印刷适性。为了避免一些薄膜材料在印刷和贴标过程中变形或撕裂,部分材料还会经过方向性处理,进行单向拉伸或双向拉伸,例如经过双向拉伸的BOPP材料应用相当普遍。  不干胶标签应用领域相当广泛。条码标签常见的有药品标签、食品标签、酒标签、电池标签、外箱标签、洗发水标签、条形码标签、产品半成品临时标签等等。以薄膜

4. 防伪纸可以用于做什么手工

纸张是印刷各种证券的物质基础,一些采用特殊工艺制造的专用纸基本上就具有防伪特点,在专用纸张中采用的防伪技术主要有:防伪纸张作为防伪技术领域的新发展,其优越性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它是把全息图案直接制作在纸张上,除去了塑料信息层,因此很少有被复制的可能。

其次,这种防伪纸张上的图案可根据商家要求设计、制版,生产出商家需要的不同质地、不同克重的纸张(70克~400克,如铜版纸、卡纸、纸板,并且它还可以像普通纸一样,再进行胶印、丝网印等,既可靠又方便。

其三,这种防伪纸的价格只略贵于普通复合金银卡纸,只相当于全息防伪商标价格的十分之一,且省去了贴标签的人工费,易被商家接受。

其四,直接用这种激光防伪纸张包装的产品,既可起到防伪作用,又十分美观。

其五,由于全息纸张废弃后可在泥土中风化,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它将日渐取代含有塑料膜的激光全息产品。 

某些生产烟、酒、化妆品、食品的厂家已开始初步尝试使用激光全息防伪纸张,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预计这种新型的防伪包装材料将会有一个广阔的市场。

水印纸

水印纸在制造过程中,可利用技术手段将所需要的标识、图案等做入纸中,这些图案平常情况下不易看出,只有对着强光才能看清,我国发行的较大面额人民币大都采用了水印纸印刷。

水印在当今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仍被世界各国防伪专家公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伪技术,继续被各国采用并有所发展,大多数国家的钞票、重要的国际文件、设施图纸和各种票证也切用水印纸印刷。

如1996年新版100美元纸张中就采用了“富蓝克林”人头像水印,我国大面额人民币纸张中制作了“天安门”、“毛泽东”等水印。水印除在货币纸张中被采用外,在其它票证纸张中也已被广泛使用。水印在纸张中的位置有固定的,不固定和半固定的几种。 

水印纸的生产工艺是13世纪意大利造纸专家发明的。因为它在制造过程中融汇了设计、雕模、制网、抄纸等复杂的工艺过程,因此常使造假作伪者束手无策。验看水印也是识别真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当然,包装装璜上大量使用水印防伪在现阶段尚是不经济,用特殊材料研制出一种油墨,将仿水印标记制印在普通铜版纸上,与水印效果极其相似。

防伪添加剂

所谓防伪添加剂,即在油墨连结料中加入特殊性能的防伪材料,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特种添加剂。我国开发、应用的防伪添加剂可分10类,分别加以阐述。具体实施主要用特种涂布机或其他设备将防伪添加剂加入到票证、产品商标和包装纸

5. 防伪纸可以用于做什么用品

防伪签就是防伪商标,是能粘贴、印刷、转移在产品或产品包装的上面,或标的物附属物(如商品挂牌、名片以及防伪证卡)上,具有防伪作用的标识。这种防伪标签大多支持防伪查询功能,如将为防伪的二维码防伪标签,一扫即可查询,另外 还有电码防伪标签、激光防伪标签等种类。

密封条,是将一种东西密封,使其不容易打开,起到减震、防水、隔音、隔热、防尘、固定等作用的产品。密封条有橡胶的、纸的、金属的、塑料的等多种材质。

6. 纸上怎么做防伪

  伪品的种类

  1、假齿孔邮票

  邮票如果同时发行了细齿与粗齿邮票,或者有齿与无齿邮票,或者同图案的邮票与小本票,当两种邮票品的价格差异较大时,变造者就会在齿孔上动脑筋。例如,当无齿邮票价格远高于有齿邮票时,把真邮票的齿孔剪掉,使其成为无齿邮票。有时,某些有齿孔邮票比无齿孔邮票更贵,就会给无齿票或小本票没齿孔的打上齿孔。此外,人为搞出变体品,专门在邮票图案上打齿孔,称作“错齿票”,或者把双连票中间原有的齿孔补好,就成为了“漏齿票”。

  2、假刷色邮票

  “变色”、“漏色”是收集变体邮品者收集的主要品种。邮票刷色的标准很难用文字精确表述,辨别难度很大,主要凭视觉感。使用化学药品、改变或除去邮票的颜色,人为造成错色票。

  3、假水印邮票

  水印是在制作邮票纸张时加上去的,它是防伪的重要手段。伪造者采用偷梁换柱的办法,将无水印邮票揭薄,用带水印的邮票纸从背面进行裱贴,成为假的水印邮票。

  4、假加盖邮票

  加盖邮票是在邮票上重新加印文字、数字、图案,加盖邮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容易发生印刷上的差错,产生如倒盖(印)、复盖(印)、漏盖(印)、偏盖(印)、错字,、漏字等“变体品”。大多数情况下,加盖票属应急使用,发行量少,使用时间短,往往比原票珍贵。各类“变体”的加盖票更是一些集邮者争购猎奇的宠物。假加盖票是历来伪造票中数量最多,最难识别的一种。

  5、假背胶邮票

  年代较久的早期邮票,会因为保护不当而发生背胶部分或全部脱落的情况,有的仅遗留着胶痕。此外,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比如我国南方地区,空气潮湿、气候炎热,许多集邮者为防止有背胶邮票发生粘连就在买了新邮票之后先洗去其背胶。但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无背胶邮票,都不大受欢迎。原因是:一则影响其美观,二则影响其身价。为了使背胶受损的邮票变成完美的“新”邮票,变造者会在这些邮票背面重新涂新胶。该种假票一般较难辨认。

  6、假纸质的邮票

  邮票用纸很讲究。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纸张各异。有些国家还专门特制邮票纸,生产销售均由国家统一控制。因此,伪造邮品(尤其是仿造邮品)极难找到与原票完全一致的纸张。

  邮票纸质常常是辨认伪造品的重要依据之一。伪造者常用杂志或书刊上的邮票图案,人工改变纸质颜色、光洁度,造成与真票相似的邮票。

  7、假邮戳

  伪造假信销票或假实寄封(片),制作各种假邮戳盖在票、封、片上,主要有以下类型:

  (1)、用现在的真邮戳盖过去的邮品,邮戳上的时间、地点均不符。另外,使用私藏作废的旧邮戳加盖邮品。

  (2)、私刻邮戳,加盖伪邮品。

  (3)、用黑色墨水手工描画假邮戳。

  8、假实寄封

  假实寄封一般有以下几种作伪手段:

  (1)用真票(新票)在信封上加盖真邮戳。此法能大量变造赝品。

  (2)使用假票,在信封上加盖真邮戳,多以伪造近期实寄封为多。

  (3)将信销真票贴到信封上,在封上补画其余的邮戳。这样,假实寄封上的邮戳,票上部分是真的,封上部分是假的。

  (4)将一般实寄封上的邮票揭下,换贴上邮戳位置适当的信销票,变造成实寄封“珍贵品”。

  9、假邮资封片

  国内见到的邮资封片赝品,一般是照相制版用现代化印刷机械大量印刷出来的,图案上很难找出破绽,须从刷色、印刷质量及纸质等方面辨别。此类印刷的封片数量都比较大

  10、臆造邮票

  完全由伪造者随意制造出来的“邮票”,由于有不同的背景,情况很复杂,较难断定。有下例几种:

  (1)国际邮商滥印的各种邮票。

  (2)不法分子或团伙臆造的各种邮票。

  (3)艺术爱好者绘制的各种邮品。

  2》》邮票辩伪的要素

  1、纸张

  早期邮票用纸比较混乱。古典邮票大部分用质量最好的“手抄纸”印刷,此种纸特点是韧性好,不会发黄发脆,缺点是厚度不匀,因而造成古典邮票纸质薄厚有差异。如,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就存在这种明显差别。1878年第一期发行的海关大龙邮票,是用半透明的薄纸印刷的,因此被叫作“薄纸大龙”。而1883年第三期发行的海关大龙邮票,使用的纸就厚,不透明,被称为“厚纸大龙”邮票。此后多个国家采用“机制纸”印邮票,使邮票纸张厚度的均匀性大大提高。

  分辨纸质有助于区分邮票的印刷年代或特定环境。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的“播种”邮票 是用白纸印刷的,战争期间用的是质量较差的发灰的毛纸。

  1918年,拉脱维亚共和国成立之初,没有印刷邮票的纸张,而采用德军遗留下的大量地图印刷邮票。其他的国家,也曾用到卷烟纸、食品配给证等“临时代用纸”印刷邮票。这在经济困难或战争时期比较多。

  在中国的解放区邮票中,也曾出现过类似使用代用纸印制的邮票。1942年淮南区交通总站发行无面值“稿”字邮票,是淮南报社发给通讯员用于寄递稿件及通讯的。它多数用使用过的电报纸背面。原电报纸上有铅笔写的电码数字和用钢笔写的中文译文。

  1947年东北安东印制的毛泽东、朱德像邮票(安东二版)也是使用代用纸印刷的。长期无法搞清该种邮票用什么纸张。为了弄清此问题,集邮家张文光收集了大量这次印刷的邮票。当这些邮票的背面拼在一起时,显露出一女演员的画像,还有“明星便笺”四个字,从而断定此邮票是印在明星信笺纸的反面。

  特殊环境里的特殊邮票用纸,无形中为辨别这些邮票的真实性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邮票的使用纸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而向正规化、专门化发展,和钞票一样,也使用特殊的专用纸张。印制邮票的专用纸称为邮票纸,由国家定点生产、定向使用,这种纸的特点是细洁光滑、吸墨性强、有韧性,手感柔软,耐水洗 ,平展性好。各国使用邮票纸大都具备此基本特性。

  目前,常见的伪造邮票的用纸大多是铜版纸、有光纸等。这类纸手感硬挺,纸质较脆,光滑而吸墨性差,轻微折叠就产生折痕,受潮或浸水后还会掉色。

  新中国1962年至1963年间先后发行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儿童”、“熊猫”“金丝猴”等4套无齿邮票,使用的纸张与同时发行的同图案的有齿邮票的纸张不同,前者纸质较薄,从而便于区别。只是后来发行的无齿票“麋鹿”,与有齿票图案和纸质完全一样,使伪造者易于变造。

  近代,各国为了扩大邮品的材质种类,竞相选用一些非纸质材料印制邮票。如,铝质、银质、丝绸、塑料等。

  2、水印

  世界各类重要文件、有价证券和纸币大都采用带水印纸张印制,水印已成为防伪的重要手段。早期的邮票也大量使用水印纸印制。邮票的水印可以分三种:

  “单式水印”,在每枚邮票上,都有一个位置和图案相同的水印,亦称“一票一水印”。

  “复式水印”,水印图案在全张邮票上规则排列,重复出现,而每枚邮票上的水印图案位置却彼此不同。

  “全张水印”,在一整邮票上,印一个大水印图案,在每枚邮票上,只有该水印图案的一小局部。

  有些邮票目录上详细列出了水印的图案、位置和类型等资料,有的还附有图示。由于一般目录图示上的水印图案是从邮票正面观察的,集邮者多是从邮票背面观察水印。因而邮票目录上的图示水印基本都是反的。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邮票水印图案各不相同。如,1840年,英国发行的第一套黑便士邮票便开始用有“皇冠图”水印的纸张印制的,一直延用了20多年。1862年瑞士邮票的水印是双层的椭圆形中有一个十字。1923年至1927年捷克邮票使用的是菩提树叶图形水印,到了50年代水印则改为五角星图。苏联邮票的水印,在1921年使用V字形图案。东德邮票上的水印则是用国名缩写“DDR”字母构成

  中国最早使用有水印的邮票是1885年清朝海关邮政发行的“海关二次云龙”邮票,俗称“小龙”票。邮票上的水印图案是中国古代的太极图。还有1894年清朝海关邮政为慈禧太后60寿辰发行的“万寿纪念”邮票,邮票的水印仍是太极图

  早期有些造纸厂为表明售出的纸是该厂的产品,将纸张都加上厂名水印。有时使用这种带造纸厂厂名的水印纸邮票,就会出现特殊的水印。如,1895年发行的我国“台湾民主国邮票”(“独虎票”)就是印在有造纸厂厂名的水印纸上的。由于水印图不连续,所以只能在部分邮票上见到。

  民国初期的邮票一直未用水印纸印刷。后来赝品增多,邮政部门决定改用有水印纸,特在英国定制了大批的水印纸张。此纸坚韧而薄,含有民国邮徽——篆文“邮”字水印。1940年起在香港印制的孙中山像邮票中,中华版有水印票5种,大东版有水印票10种,商务版 有19种。还有1940年发行的香港版长城图航空邮票,有水印票10种,均与无水印邮票混合同时发行,情况较为复杂。

  新中国邮票上一直无水印。1992年1月25日,中国邮票总公司发行的“壬申年”(生肖猴)特种邮票首日封,采用水印纸印制,水印图案是中国邮票总公司的徽志。这是新中国邮品首次使用有水印的纸张印制。

  3、印版

  邮票是邮资凭证,方寸之地,既美观又要防伪,因此世界各国都精心设计,以提高它的水平。

  目前我国发行的邮票一般都采用雕刻、影雕、影写三种制版形式进行印制。雕刻版是经过雕刻者在钢板上的艺术加工刻出原版后制版,采用凹版印刷。其特点是墨色厚实,线条清晰,可以显出不同的层次。它的印制效果艺术性强,最能防止伪造,是印制有价证券的理想的工艺手段。

  采用雕刻、影雕印刷的邮票,其印刷效果无法用平版印刷表现出来。例如,特57“黄山风景”和T.46“庚申年(猴)”这两套邮票都是采用影雕版印刷,图案上的线条非常清晰,用手摸能够感觉得出来。而前几年出现 的这两套票的伪造票,都是用平版印制的,票面一片平滑,有经验的集邮者几乎一望便知是伪造品

  1987年至1988年,在南京、九江等地的邮市上,甚至出现了以彩色复印机复印伪造的“黄山风景”、“金鱼”、“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及“牡丹”小型张等高档紧俏邮品。这些假货的欺骗对象,主要是初集邮者。

  由于影写版、印刷技术操作简便、印刷质量效率高,生产成本较低,因此我国的邮票以影写版居多,但是这种邮票以及用胶版印刷的邮票容易被伪造团伙仿造出极逼真的赝品。再加上彩色复印机的出现,又多了一个仿造的途径。尽管邮电部门为防止仿造,在设计印制邮票时加了暗记,但这些暗记是保密的,广大集邮者仍无法用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集邮者们曾不断呼吁,多采用雕刻版印刷邮票才是防伪的上策。

  一种新发行的邮票,一旦印完规定的发行量,即停止印制,并且从此不再印刷。这是邮票区别于其他有价证券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有些国家的邮政当局也会把当年发行的邮票印版取出来翻印新邮票。例如,1864年英国邮政当局就曾再版过1840年发行的黑便士邮票。发行“再版”邮票在国际上不常见,由于受到国际集邮界的强烈反对,因此,一般情况下现在很少有哪个国家敢冒此种风险。

  1955年1月10日,邮电部决定将1949至1952年发行的24套纪念和特种邮票重新制版印刷发行。这些再版邮票每枚印量多达250万枚,是原版票印量的六七倍。由于引起国内外集邮界的种种猜测和误解,我国以后再也没有再版纪特邮票。必须指出,新中国所以要再版大批的纪念和特种邮票,完全是为了促进集邮活动的发展。解放初期,国内邮政业务不是很多,后来集邮活动也渐渐地发展起来,到了1955年1月筹备成立集邮公司时,已没有多少可供出售的储备邮品,正是为了解决新出现的集邮者收集新中国邮票的困难,邮电部作出了再版邮票的决定。为了便于邮政业务人员及集邮者区别原版和再版票的种种差异,邮电部还发布了有关文件。

  再版邮票,对缺乏经验的集邮者是很大的危险,如果辨别不出原版 、再版,就会遭受经济损失。以再版票冒充原版票也是一种赝品欺诈的行为。因此,掌握再版票的特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辨伪研究。

  4、背胶

  邮票背面涂刷胶层的目的为了使用时便于粘贴。背胶的有无与胶质的特征,也是鉴别邮票年代和真伪的重要依据。例如,新中国初期发行的邮票,大多数是无背胶邮票。60年代初采用的多为糊精胶,胶层较厚,颜色发黄、发亮,对湿度敏感 ,胶面受潮容易发生粘连,6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PVA合成胶,胶质浅白,很薄,光亮度比糊精胶差。这种化学胶抗潮性强,不易发生自粘。

  邮票的背胶并不都是白色的,一些国家曾使用过特殊的背胶。这些比较特殊的背胶,成为辨别真伪的重要特征之一。

  有些国家的邮票背胶上带有纵向或横向条纹,有的还有水印花纹图案,以防止伪造。1923年捷克斯洛伐克发行的一套共和国五周年纪念邮票,黄色的背胶上有方格条纹。中心部位都有一个由捷克斯洛伐克邮政的缩写字母“CSP”组成的图案。因此,有的邮票,可以从背胶上鉴别出版别和发行年代。

  辨别背胶真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察胶层是否厚薄均匀,色泽正常。尤其是背胶有水印图案或条纹图形的,要仔细观察辨认。

  (2)注意观察齿孔。正常的邮票印制过程是先刷胶后打孔。由于伪造品是在邮票打孔后补刷背胶的,胶水会渗入邮票齿孔,甚至渗流到邮票表面。如果发现邮票的齿孔尖 端被胶水包住了,没有撕断时造成的纸纤维露出,即可肯定是撕开后刷的胶。

  (3)对于那些伪造得非常高超的假背胶邮票,必须采取化验胶水成份的办法,进行严格检验分析,方能辨明真伪。

  并不是所有国家的邮票都刷有背胶。一些处于热带地区的国家,气候高温,空气潮湿,只能发行无背胶邮票。集邮票者必须了解这些情况。不能见到近代的外国无背胶邮票就武断地认为是伪造邮票。另外,一些居住在热带地区的集邮者,为了妥善保存邮品,防止邮品发生粘连,往往将国外新邮票上的背胶全部洗掉。这种邮票也会引起其他集邮者的怀疑和误解,但应该区别于无背胶的伪票。

  邮票图案印在刷了背胶的一面,就会产生“糊上刷变体”。例如,我国普23“民居”中的20分邮票,就出现过这种变体。有的集邮者不知此事,亦未加以辨别,在泡洗这种信销票时,也将邮票上的图案全部褪洗掉了。

  5、票幅与票边

  票幅是指单枚邮票的外廓尺寸,用横×直(mm)表示,单位是毫米。邮票目录一般都注明邮票的尺寸规格,多数是指票幅,也有一些特殊的邮票(如无齿邮票或齿孔有差异的邮票)则是指图幅(即图案尺寸)。这一点应在查阅邮票目录时注意。

  1988年发行的T.132“麋鹿”有齿邮票变造成单枚无齿邮票很难区别。唯一的办法就是认真测量标幅。该有齿邮票的规格为30×40(毫米),齿孔孔径为1毫米。因此凡横对边长大于29毫米或竖对边长大于39毫米的无齿邮票一般情况下是真品。而周边均等于或小于29×39毫米的,基本都是利用有齿票变造成的假无齿票。购买收藏无齿邮票,最好是带边或双连邮票。

  1989年初,在广州、上海、北京、青岛、南京等一些城市出现了几种台湾邮票小全张和小型张的赝品。辩认这些赝品可以从纸张、印刷、背胶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真票纸张厚实挺括,印刷精细,背胶微呈黄色,而赝品纸张发白、薄软。由于是复印加工的,画面颜色不纯,字迹有些模糊,假背胶见水后不粘。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法,这些赝品的外形尺寸均小于真票1-2毫米。

  邮品辩伪通过测量票幅发觉差异,显得比较直观、准确、方便。因此,了解掌握邮票的票幅数据,显得十分重要。

  票边,即全张邮票四周的边纸,上面通常印有一些特殊标记、图案、数字或符号。如:厂铭、发行当局名、邮票名称、图案名称、全张枚数、印刷或检验编号,以及对色标记、套色对位线、裁切控制线等等。各国在各时期这方面的内容不尽相同。

  边纸被称为“邮票的原始档案”。它上面真实记录的各种标记和数据,既是研究邮票的版式、印次、刷色等内容的重要资料,也是辨别邮票真伪的参考依据

  6、齿孔

  邮票带齿孔,目的在于使邮票容易分开,使用方便。齿孔已成为邮票区别于其它有价凭证重要的标志之一。

  邮票的齿孔种类很多,时有变化,一些集邮票者专门收集研究图案和面值相同,但齿孔不同的邮票,这是一种重要的变体。齿孔的变异,能够帮助我们辨别出一些邮票的真伪。

  早期邮票是用落后的齿孔机打孔的,所以每次只能打出水平方向的单线齿(一排齿孔),以后经过改良的齿孔机,在水平方向的齿孔针长行上,增加了垂直方向的齿孔针短行。这样一次可打出一排邮票上边和左右两边齿孔,然后再往下移动一枚邮票的位置,打出下一排齿孔。这种打孔机械被称为梳式齿孔机。这两种齿孔机由于操作者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一张邮票上的局部漏齿或错齿。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全张齿孔机,卷筒邮票齿孔机和小型张、小本票齿孔机相继问世。这些打孔机上不会出现一张邮票(或一枚小型张)局部漏齿的现象

  同时期的打孔机械,在邮票上打出的齿孔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单线齿孔机在邮票四角打出的齿孔几乎都不一致,左右两边每枚邮票的齿孔位置也不完全相同。因此,邮票四角齿孔不规则,图案有时偏离,是单线齿的主要特征。梳式齿孔机打出的邮票齿孔四角和左右齿孔形状规则。根据齿孔特征可以断定邮票是采用哪一种齿孔机打的孔。分析邮票的产生年代。

  专用的打孔机配有自动套准调节设备,打出的齿孔位置很准确,孔一般都很光洁,无毛齿现象。而伪造邮票使用的齿孔机非常简陋,由于钢针大小不一,控制精度不高,往往造成齿孔错位、孔眼大小不一以及毛齿现象。有些“花纸头”、仿印票甚至使用改装的缝纫机打齿孔,打出的齿孔间距、位置、孔径等有明显的漏洞。

  齿孔的度数不仅能辨别邮票的版别、真伪,从其齿孔的光洁程度也能辨认不同的版别。例如,1885年第一期发行的海关小龙邮票,齿孔度数为12.5,被称为“细齿小龙”,因用旧式打孔机打孔,所以齿孔有毛糙的,也有光洁的。1888年第二期发行的海关二次小龙邮票,开始使用新式打孔机打孔,齿孔光洁程度好,齿孔度数为11.5,又被称为“粗齿小龙”。

  在解放区邮票和新中国早期的邮票中,有许多邮票因为打孔技术不过关而出现了“毛齿”现象。这些特殊现象,亦是邮票辨伪的依据之一。

  7、刷色

  万国邮政联盟曾对邮票的印色作出规定,要求各国根据邮票的不同用途,采用统一的刷色。例如,国内平信邮票采用绿色,国外平信邮票采用蓝色,国外明信片邮票采用红色等。对其他一些用途的邮票则没有具体规定。当时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颜色醒目,使用方便,便邮局和寄信者都易于区别。

  随着各国邮票发行种类的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多色印刷邮票的大量出现,原来的规定逐渐被废除。

  中国从30年代初开始,由于物价不稳,国内外邮资费变更频繁,中华邮政发行的孙中山像邮票和烈士邮票先后多次被印刷,出现了许多刷色雷同、面值不同、或面值相同、刷色不同等混乱情况。

  例如,孙中山像邮票4分与5分票,2角与2角5分票均同印一色。1角5分票,同一面值有红蓝两种刷色,2角面值票也有类似情况。而烈士像邮票1角3分与5角票,两种刷色基本相似,有深浅之分,这样,不仅使用时容易混淆,而且在辨认版别时亦颇费功夫。

  解放区邮票的版别往往不能单纯靠颜色深浅来识别。同一版的邮票也可能出现颜色差异。

  许多使用时间较长,或需用量较大的邮票(尤其是各种普通邮票),由于多次加印或由不同的厂家承印,刷色会有明显差异。有时甚至根本不是原来的刷色了。这类由印刷技术原因造成的较大的刷色差异亦是研究鉴别邮票不同版别和印次的参考依据。

  邮票刷色受各种因素影响会产生变化。除了自然褪色外,人为的化学变色是最常见的作伪手段。

  8、暗记

  为了便于鉴别邮票的真伪和版别,不少国家都在邮票上暗藏了记号。这种暗记是由设计者、雕刻者或印刷者有意制作的识别标记。由于暗记一般是邮票某处的图案或文字很细微的变化,普通集邮者较难察觉出来。

  暗记应该是保密的,邮政当局一般不对外公布暗记特征。新中国仅对建国初期发行过的24套再版纪特邮票公布了各套原版和再版邮票的不同暗记。

  邮票暗记对辨别邮票真伪、版别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集邮者对暗记的研究很感兴趣,也就能够发现一些邮票上隐藏的暗记,经邮刊宣传介绍,使邮票暗记公诸于世,例如,我国的T.78“九星会聚”邮票,图案左边线中附近有一阴文“九”字,每枚皆有。

  邮票上的暗记虽然是集邮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应该指出,暗记的成因及对辨伪的参考作用是比较复杂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在集邮者发现的暗记中,有些是印刷厂方或有关部门特意制作的;还有一些暗记可能是邮票印制过程中,因修版等原因,造成了与原图案的细微差异,集邮界称这种细微差异为版暗记。

  9、文字

  邮票上面的文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面值,邮票上显示出的邮资金额及其货币单位。一些特殊的“无面值邮票”、“单位邮票”、“免费邮票”等,均有各自的特定涵义和表示方式。

  国名,邮票上用文字(或图案,如英国发行的邮票以英国王头像或王冠为标志)表示发行该邮票的国家的名称(或地区)。另外,还有邮政标记。新中国邮票国名标记与邮政标记连在一起,一直延用“中国人民邮政”,1991年12月起改为“中国邮政”。一些国家(包括联合国)发行的邮票上印有多种语言文字。

  票名,邮票上表示邮票(图案)名称或邮票发行目的的文字。

  志号,邮票上表示票种、套号、图号、年份的标记。有的国家在邮票上还印有邮票设计者、雕刻者的姓名。

  宣传性文字,一些国家在邮票背面或附票上印有说明文字、口号、广告或邮票编组号码等。例如,尼加拉瓜1976年发行的一套票中票,每枚邮票背面均印有一大段西班牙文字,详细介绍正面珍邮的历史掌故。1952年,在朝鲜前线的志愿军,将纪15“抗日战争十五周年纪念”邮票背面印上英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共同打击过日本”,作为对美军宣传战的用段之一。

  邮票上的各种文字和数字,是了解邮票国别、图案意义和邮资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为辨别真伪提供了重要条件。当一些伪造票在面值、票名、宣传文字等方面出现常识性错误时,这些常识性错误就成为自我暴露的疑点。

  鉴别邮票是每个集邮者都应具有的知识,而断定一枚邮票的真伪,我们至少要掌握以下“六要素”:

  邮票的版别、纸张、刷色、票幅、齿孔、背胶

  1.版别邮票的印刷方法有雕刻版、胶版、凸版、影写版和影雕套版。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假票基本上是用胶版仿印雕刻版、影雕套印版或影写版印出的邮票。最大的区别是,雕刻版邮票,真票有立体感,邮票图案及铭文的墨层凸起,手感明显。另外,在放大镜下,影写版邮票的网纹线数每英寸在250线以上,而假票的网纹线数一般在每英寸120-210线。真票图案清晰,图纹坚实,色彩柔和和均匀,而假标网点粗大,字体变形,图案模糊,有叠色、露色等现象,透过20倍放大镜看得更清楚

  2.纸张真邮票用邮政部门定点生产厂家专用的邮票纸,这些“涂料邮票纸”与一般的胶版纸、铜版纸在色泽上有明显差异。从纸张表面进行仔细观察,就能辨别真伪

  刷色即邮票印刷产生的票面色彩效果。

  3.刷色是印刷工艺、纸张、油墨等诸因素的综合产物,主要是由油墨决定的。真邮票色相正,色泽浓艳,而假票由于用普通油墨胶印,难免颜色发暗淡,色相不正。而且又会因套色不准而产生叠色、露红(图案和文字伴有彩色暗影),在灯光下还会显现出与真票差异甚大的刷色,透过20倍放大镜观察,图纹往往显示彩色网点

  4.票幅票幅的规格,是以毫米计算的,知道了每套邮票的确切票幅,也就知道了每套邮票的图案四周应有多宽的边。识别票幅真伪,如果有放大镜观察,加上尺子就更准确了,经验丰富的集邮者甚至凭目测,就可以识破被剪去齿孔的冒牌无齿假票。鉴别有齿孔的邮票时,留意票幅也会查出假票

  5.齿孔包括齿形、打孔方式与齿孔度数。齿形真正邮票的齿形大有文章。邮票印刷厂的打孔设备有严格的工艺标准,并定时定点维修、更新,所打齿孔形状规则,光洁圆滑。而造假者不可能具有同等技术条件,只能将就凑合,目测即可看出一些假票是类三角形齿孔,在放大镜下呈现出槽形,多边形齿孔。打孔方式邮票的齿孔是由打孔器打出的,有线式、平式、梳式、滚洞式等。当你发现邮票发行时间并非很早,而四过齿孔不规则时,就应多加注意了。打孔器上孔针的粗细与打列间距千差万别,由此衍变出纷杂的齿孔数。国际集邮界以20毫米的长度为单位,在这一长度内的齿孔数就是齿孔度数,其测量精确到四分之一孔。伪造拙劣的邮票,甚至四个边的齿度都不相同。当然真票偶尔也会出现齿度误差,而与目录上的齿度数据一致,但这种误差是有规律可循的。

  6.背胶邮票背胶也是研究和辨别邮票真伪的要素之一。伪造票所用的胶质与刷段都与真票的制作有差别。一般来说,我国的邮票在50年代是以马铃薯淀粉做原料的糊精胶涂刷背胶。这种背胶的特点是胶质光亮、发黄、胶层较厚。60年代采用PVA合成胶,光泽较糊胶差,颜色发白,胶层较薄。目前发现的假票一般无背胶,有的是在票背涂上一种半透明的白色涂料,以冒充背胶,但常有粘性。也有的是涂刷胶水,因手法拙劣,连齿孔纸毛也沾上了胶水。对一般造假者来说,要不走样地均匀涂刷背胶并非易事,而要调制出配比正确、胶色逼真的胶料就难度更大,故假邮票往往无背胶,应有背胶而没有背胶的邮票尤要注意。

  早期邮票用纸比较混乱。古典邮票大部分用质量最好的“手抄纸”印刷,此种纸特点是韧性好,不会发黄发脆,缺点是厚度不匀,因而造成古典邮票纸质薄厚有差异。如,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就存在这种明显差别。1878年第一期发行的海关大龙邮票

7. 防伪纸张的作用

不干胶标签以纸张、薄膜或其它特种材料为面料,背面涂有胶粘剂,以涂硅保护纸为底纸的一种复合材料。并经印刷、模切等加工后成为成品标签。 纸质基材分为:胶版纸、铜版纸、玻璃卡纸、镭射纸、牛皮纸、荧光纸、镀金纸、铝箔纸、易碎(防伪)纸、镀银纸、美纹纸、

8. 纸张防伪技术有哪些

第一步:一般的小标签都是黏黏的,注意如果标签表面有薄膜的话,先撕掉薄膜,将能撕的尽量往下撕。

第二步:将风油精倒在标签纸上,风油精慢慢扩散至全部标签纸,静待五分钟。

第三步:拿出吹风机,对着标签纸吹风,直至标签纸变干。

第四步:直接用手撕下标签纸,不留痕迹,省时省力效果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