苄乙除草剂(苄乙除草剂除哪些草)

海潮机械 2023-01-04 22:11 编辑:admin 297阅读

1. 苄乙除草剂除哪些草

它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一般在秧田播种至秧苗3叶期时使用,具体用量是每亩用草克星可湿性粉剂,对水40千克后进行全田喷施。如果稻田稗草丛生严重,就应该在稻田播种后就进行喷施。在药量的施用上,也应该按照最大剂量使用,如果最大剂量使用的效果仍不理想,就要进行混合施喷。具体做法是在水稻生长旺盛的2~3叶期,用其最大剂量和二氯喹啉酸20克混合对水后施喷。移栽田使用的最佳时期是水稻移栽后3~7天,这时每亩使用草克星可湿性粉剂10~14克,拌入土中,然后全田均匀施撒。防除稻田稗草必须选择在1叶1心期前用药。稗草丛生特别严重的稻田,就应该采用混合用药的方法进行。在此基础上另加二氯喹啉酸,然后进行毒土撒施,或者与丁草胺乳油混合后进行施用。如果需要,此药还可以与苯噻草胺、喹草酸、丙草胺、草达灭等多类除草剂混合施用,以加强药效,起到更好的防草作用。

2. 苄乙除草剂除草原理

是区分吗??

这个就比较简单了,用钠-氨体系就可以了。 1-丁炔的反应: CH3CH2CH2≡CH—>(钠-液氨)CH3CH2CH2≡CNa CH3CH2CH2≡CNa+C7H7Br(苄溴)—>CH3CH2CH2≡CC7H7 而2-戊炔不发生与钠-氨发生反应。

此原理是利用端基炔氢具有较强的“酸”性,可与钠-氨生成炔基钠,炔基钠有可与苄溴发生亲核取代反应,而链中炔没有炔氢,因此不能与钠-氨生成炔基钠。

3. 苄丙除草剂

磺酰脲类除草剂

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噻酮磺隆、苄嘧磺隆、吡嘧磺隆、砜嘧磺隆、甲酰氨基嘧磺隆、苯磺隆、氯嘧磺隆、单嘧磺隆等。

常用安全剂:呋喃解草唑、吡唑解草酯、1,8-萘二甲酸酐(NA)、双苯噁唑酸、二氯丙烯胺、苯叉酰胺、R-28725、莎扑隆、哌草丹、环丙磺酰胺、芸苔素等。

4. 苄乙除草剂药害

水稻田常用除草剂

1. 丁草胺:施药时水层过深,水淹心叶,会产生药害。使用剂量过高,使用时期不当,发生面积占使用面积的50%。

2. 二氯喹啉酸:不安全,抑制水稻生长。

3. 2甲4氯:对水稻安全性差,抑制分蘖,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4. 灭草松:排干田面水,否则易产生药害。

5. 恶草酮:水稻苗期用药水层淹过叶心,或过量施药、施药不均会产生不同程度药害。

6. 苄嘧磺隆:注意水深和保水时间,否则易产生药害。

7. 五氟磺草胺:深水施药时,易产生药害。

8. 莎稗磷:施药量过大或水淹心叶会产生药害。药剂自身安全性,及北方秧苗素质较弱,发生面积占使用面积的20%。

5. 苄二氯除草剂除什么草

是危险品。

邻氯氯苄是除草剂异恶草松的中间体,也是医药酶抑宁的中间体。有机合成原料,医药工业用于制兴奋药酶抑宁等。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急性毒性 吸入-大鼠 LC50: > 1140 毫克/立方米/1小时; 未报-大鼠 LD50: 430 毫克/公斤,可燃性危险特性 热分解排出有毒氯化物烟雾。

6. 苄乙除草剂注意点

登记作物:水稻(移栽田)

防治对象:部分多年生阔叶杂草、莎草科杂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

用 药 量:每公顷使用制剂量450.8-517克(亩用制剂量30-34.5克)。

使用说明:1、水稻移栽返青后药土法均匀撒施。早中稻移栽后7-10天,晚稻移栽后5-8天,水稻活棵后用药。2、施药前须灌水3-5厘米,水层在水稻心叶以下。将本品均匀地拌入沙土或追肥尿素中,拌料先用1公斤/亩,充分拌匀后再加入其余沙土或尿素拌匀,然后撒施。施药后要保水5-7天,对缺水田采用缓灌补水,切忌断水干田或水淹水稻心叶。3、华南地区(广西、广东、海南)因气温较高,建议亩用制剂量20克;长江流域建议亩用制剂量25-34.5克。

包装规格:20克/袋×100袋/盒×4盒/箱

25克/袋×100袋/盒×4盒/箱

7. 苄乙除草剂使用方法

苄乙除草剂要在栽秧后施洒。而不能先施用后栽秧。

苄乙除草剂主要用于水稻移栽后稻田除草,早稻一般在移栽后5-7天,晚稻一般在移栽后4-6天施药。将本剂均匀的拌入追肥尿素或沙土中充分拌匀后再撒施,田间保浅水层5-7天。

苄乙只适用于大苗移栽田,不可用于秧田、直播田、抛秧田、小苗移栽及两段育秧田。

小苗秧、弱秧和补秧易受到伤害。

宜在秧苗返青后、稗草1.5叶期前进行处理。不宜过早泡田、过早或过晚施药。

施药后遇大幅度降温或升温,会对秧苗生长发生暂时抑制作用。

8. 除草剂野老苄、乙

六两优666于2014年正季种植株行,单产8.90t/hm2,比对照协优92增产10.95%;2015年参加小区试验,单产8.94t/hm2,比对照增产11.4%;2016年参加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河南等省进行多点试验,平均单产8.84t/hm2,比对照增产7.7%。201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单产8.92t/hm2,比对照五优308增产5.2%;2018年续试,平均单产9.80t/hm2,比对照五优308增产5.7%,2年区域试验平均单产9.36t/hm2,比对照五优308增产5.5%;2018年同步生产试验,平均单产9.48t/hm2,比对照五优308增产2.6%。

3 特征特性

3.1 生育期及主要农艺性状 全生育期117.3d,比对照五优308早熟2.2d。株型紧凑,中秆,叶下禾,植株整齐,剑叶挺直,叶片中宽,倒三叶直立。分蘖能力强,繁茂性好,有效穗数313.5万/hm2,每穗总粒数163.9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4.0g。株高矮,为112.2cm。

3.2 稻米品质 整精米率66.8%,粒长6.9mm,长寬比3.0,垩白粒率6.7%,垩白度0.9%,胶稠度69.3mm,直链淀粉含量15.0%,长宽比3.4,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

3.3 抗性 2014—2015年连续2年的抗性综合表现:稻瘟病综合指数4.5,稻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平均级6级,最高级7级;2017—2018年连续2年稻瘟病综合指数分别为4.2、4.3,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5级,中抗白叶枯病;褐飞虱9级,高感褐飞虱;耐冷性5级,中等。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在长江中下游稻区作晚稻种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合适时期播种。在合肥地区,一般于6月上、中旬播种,大田用种量25kg/hm2左右,秧田播种量180kg/hm2左右。采用湿润育秧,播种前苗床施适量底肥,播种后做好病虫草害防治工作,并及时施好断奶肥和送嫁肥。培育优质壮苗,为后期水稻高产优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及时移栽,合理密植 根据秧苗长势和天气情况及时移栽,移栽秧龄一般在26d左右。栽插规格株行距为16cm×26cm,栽24万穴/hm2,每穴2粒种子苗。

4.3 科学施肥,源库协调 根据当地土壤肥力水平,合理安排施肥量。六两优666需肥量中等,一般施用尿素225kg/hm2+复合肥375kg/hm2作基肥。移栽后7d左右秧苗返青,及时追肥,追肥以复合肥为主,施用复合肥225kg/hm2。追肥时将粉末状除草剂野老混匀在复合肥内一起施用,用量为15袋/hm2(每袋25.5g)。孕穗期根据水稻长势巧施穗肥,为防止贪青晚熟,少施或不施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

4.4 科学管水,干湿交替 秧田期出苗后,苗床过一遍水排干,使秧苗根系充分生长之后再灌水施肥。移栽后保持大田一定水量,到达高峰苗后及时晒田,保持有效分蘖的前提下控制好无效分蘖。孕穗抽穗时保持水量,灌浆后要干湿交替,稻谷成熟期及时断水,方便后期收割。

4.5 病虫害防治 为防止稻种带病,可以用药剂浸种,播种及移栽后遇台风天气、高温多雨天气要重点预防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等,抽穗灌浆期遇多雨高湿天气要预防稻曲病。全生育期内注意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及时了解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害预报,在最佳时期控制住病虫害。

5 制种技术要点

5.1 父母本播期 杂交水稻制种的关键是花期相遇,因此,为了让父母本花期相遇,需要合理安排播种期。六两优666在合肥地区父本播始历期97d左右,15~16叶,5月中旬左右播种;母本播始历期78d左右,14~15叶,6月上旬播种,播差期在20~25d。

5.2 移栽规格 父母本行比1∶10左右,母本株行距为16.5cm×20cm,每穴株数1~2株,父本每穴单株栽插;母本基本苗225万/hm2,父本基本苗22.5万/hm2。

5.3 田间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参照当地用肥习惯进行施肥,施足基肥,移栽返青后及时追肥,在用水上总体做到干湿交替,确保足量花粉和颖花数后及时晒田。根据父母本播始期及当地气候预报,做好花期预测,幼穗分化期利用肥水管理及时调整花期。整个大田期均需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5.4 适时喷施“九二〇”,做好人工赶粉 父本对“九二〇”较敏感,母本对“九二〇”弱钝感,正常花遇情况下,母本抽穗5%~10%,第1次10g,第2次15g,隔日第3次10g,总量35g左右。开花期做好赶粉工作,每天上午9:30—12:00用竹竿或者绳子进行赶粉。

5.5 保纯去杂,及时收割 去杂工作应贯穿整个生育期,从秧苗期开始,根据株型、叶色、株高等性状拔除杂株,确保收获种子的纯度。收割前要及时割除父本并清理干净,防止混杂。根据当地天气预测,种子成熟及时收割,防止因雨水过多而导致种子收割前发芽。收割后及时晾晒并测水分,合格后包装入库,过程中严防人为混杂。

9. 二甲除草剂主要除什么草

可以打菜园。

二甲草铵膦属广谱触杀型除草剂,积铵触杀,有一定的内吸作用。草铵膦以谷氨酰胺合成酶为靶标酶,通过抑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造成植物体内氮代谢紊乱,氨过量积累,导致叶绿体解体,破坏植物光合作用,达到杀草效果。

杂草吸收草铵膦后,草铵膦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可以在植物木质部进行传导,正常温度下一般3天–5天后,杂草逐渐枯黄坏死,持效期长达3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