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两把锄头读后感
春光如此灿烂,竹林里的笋子已经迫不及待地从地里钻了出来,我们一个个兴奋得跃跃欲试。别看我们个头小,人还没有锄头高,但是“大力水手”就是我。
还是让我爷爷来亲自传授大家“挖笋秘诀”吧!挖开笋子旁边的泥土,才发现笋子的根都是连着竹根长的。外面只看见浅浅的一小截,土里却扎得很深,要想把笋子挖得又漂亮又好,还真得好好练练。
我们把自己亲手挖的笋子带回来义卖,这样我们就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开始的我,还有点小胆怯。爸爸鼓励我:通过自己的汗水创造价值是最光荣的!我们应当有理直气壮的自信!看,用自己辛勤劳动获得财富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2. 读两个锄头有感
读后感:勤劳能干,不仅能收获劳动成果,还能得到人们都奖赏。
故事:你们知道小猫咪咪吗?它是一个爱劳动的小猫,它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我来告诉你们,它爱劳动的事迹吧!
一天早上,咪咪早早就起床了。他提起篮子和锄头,出去采野菜。它采了一篮子野菜,在回家的路上,它忽然看了草地上有几朵美丽的野花,它心想:“我给妈妈摘几朵吧!”于是它摘了几朵野花放在篮子里,然后,把篮子挂在锄头上,又把锄头扛在了肩上,连蹦带跳地跑回了家。
咪咪到家后,把篮子放在地上,把野花送给了妈妈,妈妈非常高兴。咪咪想:“妈妈这么辛苦,我给它钓几条鱼吧!”它路到小河边,把尾巴伸进河里,一动不动地趴在那儿。一会儿。一群小鱼游了过来,以为是好吃的,就咬住了咪咪的尾巴,咪咪使劲往上甩尾巴,鱼就被甩到了岸上。咪咪用这种方法钓到了很多鱼。
又过了些天,爸爸种的庄稼长出来了,咪咪就拿起锄头去锄草。过路人都竖起大拇指夸咪咪真能干。
晚上,妈妈想把刚买的毛线缠成线团,给奶奶织一件毛衣。咪咪见了,急忙跑过去,帮妈妈缠毛线。在咪咪地帮助下,妈妈很快就缠完了。妈妈说:“你真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咪咪红着脸,高兴地笑了。
这回,你们知道咪咪是一只勤劳的小猫了吧!
3. 一把老去的锄头阅读答案
听听冬的声音!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雪花落下树上,落在屋顶上,落在地上。大地穿上了白色的衣服;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袄;植物们披上了白色银装。一片安静祥和。
听听冬的声音,寒意越过天山,黑夜里瑟瑟发抖黎明前,一片枯叶与我对立庭院空静,炊烟在屋顶匍匐门前的小溪,见证轮回土地沉默,借问月色是苟且,还是远方一把锄头在墙角下,同时光老去。
4. 一把什么的锄头
表面上写锄头,实际上是借锄头写农村的现实生活,写锄头就是写农村,一把锄头的命运就是农村命运的缩影。
(2)用拟人手法,写锄头的寂寞,反映了大批农人逃离农村进城谋生,农村变得寂寞荒芜的景况。
(3)借锄头的寂寞,写出作者对农村现状的思考,从而唤起人们对农村、农业、农民问的关注。
5. 两个锄头的读后感
据了解,这部剧的编剧、导演、演员都是农民。演出的前一刻,大家还在自家地头劳作。演出时间一到,便从村子的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一阵忙碌的换装后,便上台表演。没有剧本,道具简单,也没有复杂的舞美设计。
老黄牛、高头大马就是“特邀演员”,红枣玉米是演出道具,剧中的锄头还沾着泥土……演出结束,大家衣服一换又呼啦啦去做自己的活计。就是这么一部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实景剧,带给观众的震撼与感动,一点也不亚于专业大剧。
6. 使用锄头的感想和收获
午饭过后,保安来电,一老人前来,说是找我。保安不认识,也听不懂他说的什么。我应声而去,心里还是比较晃悠,毕竟不知是哪位老人。走去一看,原来是多年不见的幺爸。他手里提着两把锄头,一大一小,说是上街打铁,给锄头再接一截。我把幺爸请到屋,递给父亲留下的烟。父亲的烟也是别人送给他的,父亲说:“放在这里待客!”我可以把父亲留下的烟递给幺爸,就算我听了父亲的话了吗?叫女儿去买水,她说:“我忙!”也有可能是真的,学习的年代都很忙是吗?所以凡事都得有一个计划好!
在这样如此嘈杂的街市上,是不是都只做自己愿意做的事?难怪做生意的小贩,都扯起喉咙鼓吹自己的产品,而且声音非常之大。相信自己的产品,你将获得巨大力量源泉。叫人不动,只得自己动,有时动一动也是一种锻炼。锻炼自己的身体,锻炼自己的耐性,学会忍让也是一种锻炼。老人走了很远的路,前来歇歇脚,我应该感谢老人的信奈。老人拿着我递给的烟,久久不肯抽,我问:“您未得打火机。”老人点头说:“是的。”老人没带打火机,估计老人不常抽烟。吸烟有害健康,不抽烟也可以。但有时,一点不照顾客人情绪,也不得行啊!东翻翻西翻翻,我没有找到打火机,妻子也说没有打火机,叫幺爸到烤火炉上点烟,妻子从果盘里翻出了打火机。有时不是说“肯定没有”,而是有“难得动”的初衷。为了保护烤火炉,打火机才主动“跳”了出来。
为了照顾客人情绪,你总是要做大量的准备,有时还要作出让步。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也才好受。妻子端来热土豆,就着咸菜,就这样简简单单招待了。幸亏幺爸也不是什么外人,一家人就需要简简单单。幺爸说:“去白泉打铁!”可是铁匠动手术去了,一连说两次,或许是强调,未打成铁的缘由罢了!锄头用久了,磨损较厉害。可见劳动的力量,能让铁杵磨成针。要到屋时,老人把锄头放在外面,我帮他提进了屋。老人选择了就近的沙发坐。再细一看,两把锄头,大锄头没有套柄,小锄头带有套柄。写至此,街上叫卖声不断:“买大蒜!买大蒜!买大蒜……”“现场加工辣椒酱、芝麻酱……”“合渣!合渣!合渣!合渣……”“巫溪大洋芋!巫溪大洋芋……”有需要的就前去购置,没有必要的只听听罢了!一学生递给我一盒彩笔,预示着马上就要上课了。
我看着老人手里提着,一大一小的两把锄头,朝前径直走去。在下最后一道楼梯时,走了一点弯路。好像忘记了来时路,但是回家的方向还是不错!无论来回走多少弯路,原地转了多少个晕圈,只要知道家在哪里,都不会迷失方向。两把锄头未能如愿锻造,那就锻造自己的功夫吧!老人有的是力量,山地也不会为难老人。人勤地不懒,好气候好收成!
7. 两个锄头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我家有一把月牙形的锄头,那是父亲在十多年前筛沙时用的,如今它和其他的农具放在一起,依旧锃亮如新,不像有些农具,放置一段时间就会锈迹斑斑。
有一天,我问父亲:“为什么这把锄头不会生锈?”父亲若有所思地说:“那是因为这把锄头以前从未闲置过,每天都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