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田平地耙(耕田机平田耙)

海潮机械 2023-01-05 03:10 编辑:admin 83阅读

1. 旱田平地耙

要看是秋整地还是春整地?。秋整地自然是深翻,因为水稻地土壤湿度大黏性高,深翻地经过一冬天冻融交替,土壤结构会发生变化,也就是变松散。春天再耙地会很细碎屏整。如果是春天改地那就只能重耙整地,不可以翻地,春翻地翻不下去而且还全是板结的土块,粘条根本无法平整细碎。

2. 耕田机平田耙

星光旋耕机平田器的效果非常好,

旋耕机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耕整地机械,能使田土充分细碎、地面平坦、土肥掺和均匀,一项作业能达到耕、耙、平等三项作业的效果,有利于抢农时、省劳力,对土壤湿度的适应范围大。还可减少拖拉机在潮湿地上驱动轮滑转的现象

3. 耙地的方法

稻田耕作主要是通过耕、耙、秒、平等项作业使稻田具有深、松、软、平的耕作层,创造一个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的土壤环境条件。

耕翻,水田土壤由于长期淹水,土粒分散程度高,呈单粒状态,容易沉实板结,并常因缺氧而累积有毒的还原性物质和影响有机养分的矿质化。因此,进行必要的耕翻,疏松土层,对增加土壤孔隙、改善通气状况、促进土壤风化、解除有毒物质、消灭杂草和防治病、虫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更能促使土肥相融,存肥于土,为水稻生长发育打好基础。

耕翻时期:最好的耕翻时期是秋翻。在秋翻后漫长的冬季和春季结冰,融化和风化后,松散的块状物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善养分供应,减少堆积密度并显着减少病虫害。与此同时,切碎的稻田被切碎,质量更好。

秋翻时间一般在10月上、中旬开始,至封冻为止。因适耕时期较短,故应做好适时撤水、收获和搬运工作,力争提早下地作业,尽量扩大秋翻而积。对水分较大的洼地可抢冻茬耕翻,翻后即冻,有利于提高翌春整地质量。对来不及秋翻的地块,可实行春翻,春翻时间应在早春化冻后及时抢翻,以提高“干土效应”,增进地力。

耕翻方法:动力铧式犁的耕翻:动力铧式犁操作一般有内翻法与外翻法两种方式。内翻法是从耕区中部起耕,土垡向内翻转,因而在耕区中线形成一条闭垄,故称闭垄式翻耕。外翻法是从耕区两边起耕,土垡向外翻转,在耕区中线形成一条开垄,故称开垄式翻耕。目前稻区多实行条田化,而条田的宽度较窄,故以两块条田联合套耕为好,并要求内翻和外翻隔年交替进行,将其开、闭垄移到水线处,不留在条田中间,以减轻整地负担,保持田面平整。内外两区套耕法田间。

为了确保耕翻质量,在进行田间作业时,需要注意下列几点。严格掌握适耕的土壤水分:土壤水分的多少,不仅影响到耕作阻力的大小,效率的高低,而且也直接关系到耕翻质量的好坏。当土壤过干时,土壤硬结,耕作阻力大,土块不易散碎。土壤过湿时,土粒外围形成一层水膜,土软发粘,稍加挤压,细土粒即易填塞于大土粒之间,于是破坏土粒结构,使土粒排列紧密,孔隙变小。如在此时耕翻,往往形成大垡条,干燥以后,不易耕碎,这是坷垃形成的主要原因。据调査:粘壤质黑土耕层的土壤水分含量达25%时耕翻,即易呈现大垡条现象。一般适耕的土壤水分范围是1823%,土质过于粘重的则还应低些。

机组作业时,首先要打好起落犁标线,并要经常检查悬挂犁、犁架前后左右是否保持水平,避免犁底深浅不一,同时还要注意因土调节耕深和防止漏耕跑茬。为了防止立垡,可在犁壁上安装延长板,促使垡块翻转。

动力旅耕机耕翻:稻田旋耕是近期发展的一项新的耕作技术。生产实践表明,旋耕碎土效果好,土地整平容易,是今后稻田耕作上极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方式。

畜力耕翻:丘陵山区河谷分布的一些稻田,或一些地角、地边,由于田块较小,不适于动力翻耕,有时仍沿用畜力带动新式步犁耕翻或旧式犁耕翻。但畜力耕翻一般较浅,尤其旧式犁翻土性能不高,深浅不一,耕作质量差。

耕翻深度:稻田适宜的耕翻深度,应根据土层厚薄、耕翻时间、有机肥料数量等条件因地制宜来确定。土深厚、土质肥沃的宜深些,反之则宜浅些;早期秋翻的应该深些,而春翻的则宜浅些;有机肥料多的可以深些,否则宜浅些。一般秋耕深度多在1618厘米,春耕深度多在1416厘米,并宜配合增施有机肥料,逐年加深耕层。

整地,稻田整地的进度和质量与插秧的进度和质量密切相关,只有整好地才能插好秧,从这个意义上说,整地即等于插秧的见解是并不过分的。尤其是随着水资源的日趋紧张,泡田时期集中,这除增加了整地的紧张程度外,对质量的要求也更较突出。

整地的目的与作用,整地的目的是使土壤松软,田面平整,以便于插秧。田面不平或松软度不好的稻田,不仅影响插秧质量,而且还会给以后的田间水肥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影响稻苗的均衡生育。整地的另一作用是通过耙、秒使土粒堵塞孔隙,防止漏水,增大保水保肥能力。但如耙秒次数过多,土块过于细碎,也会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造成不利于水稻生长的环境。此外,耙田还可把撤施田表面的肥料,较为均匀地混入土中,可以减少淋溶、脱氮等损失,提高肥效。

整地方法:机械水耙地:大型机械水耙地是辽宁省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整地方法。这对于解决当时的整地困难,加快作业进度,提高耕层的碎土和松软程度以及消灭杂草等方面,都起到过良好的作用。但这种整地方法,起浆性大,对土质粘重的稻田,更易引起土壤的通气不良。

且搭堤埝时又必将多余的灌水排出,不利于节约用水,同时还存在着机车下水作业其行走部分发生严重的磨损等缺点,故现在多为机械早耙地所代替,但对垡块坷垃过大或漏水稻田,仍有一定应用价值。

4. 旱田平地器

水稻可以在旱地种吗

水稻是可以在旱地种的,水稻旱作是节水种稻的重要方法,不经过育秧和插秧,在整地后自然条件下进行播种,全生育期靠自然降水来满足生长,只是在遇旱时适当灌水以保证高产稳产。所以水稻旱作也叫旱田种稻,只要做到“四个合理”“一管一治”就会成功。

旱地种植水稻方法

1.合理选地整地。水稻旱作以选择低洼易涝田或保水草甸土平地为宜。坡岗地、沙性大的或盐碱重的地块不宜进行水稻旱作。整地,特别是水改旱地块提倡机械深翻,再进行旋耕,达到田面平整、上实下虚,整地最好顶凌进行,可保住返浆水,提高土壤墒情。

2.合理选择品种。水稻旱作所需品种应具有抗旱耐寒、抗病抗倒、生育期适中和高产特点。生育期要比当地品种早熟10~15天。

5.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

以下步骤

育苗

茨菇育苗有利用整个球茎和只用球茎顶芽两种方法。用整个球茎育苗移栽,因苗期营养充足,秧苗粗壮,产量较高。但是使用大批的球茎,投资比较大,因此,在生产上一般都是采用顶芽繁殖。顶芽是在冬季采收时将球茎折下窖藏。

1、催芽:播种前要进行催芽,在清明节前后将顶芽从窖中取出,用草帘围好,上面用湿草覆盖,干燥时喷洒点温水,保持温度在15℃以上,大约经过15天就可以出芽,

2、秧田准备:育苗秧田要选择背风、向阳、肥沃的稻田,整田时施足基肥,以农家肥或绿肥为主,每亩施1500—2000公斤,带水耕耙、田平泥化,然后划出秧池,每个秧池宽130—150厘米,池间留30—40厘米宽作人行小道。

3、下秧:多在清明节前后下秧,北方地区稍微晚点,行株距8—9厘米,栽插深度以顶芽第三节位入土1.5—2厘米,太浅不利于发根,还容易使顶芽浮起。

4、秧田管理:下秧后7—8天开始发芽生根,秧田水深保持3厘米左右的浅水,以提高土温,促使秧苗健壮生长。有2—3片叶时追清粪水1—2次。如果气温已经达到15℃以上,可以不经催芽而直接栽芽育苗,一亩苗田用顶芽10公斤,可以供15亩大田移栽用。

定植

栽培茨菇要选择肥沃深厚的农田,施足腐熟的厩肥,每亩大约4000公斤,深耕耙平,定植期公斤各个地方的气候确定,一般在农历5月上、中旬定植,茨菇秧龄35—40天,定植时拨起秧苗,摘除外围叶片,仅留叶柄16-20厘米长,以免定植后遇风摇动,影响成活。定植行株距45厘米,栽植深度10厘米左右,随即将根部泥土填平即可。

田间管理

1、管水 茨菇整个生育期要保持浅水,严防干旱,移栽后要浅水勤灌,以提高土温,移栽后至匍匐茎抽生前大约在6—7月份,保持水层7—10厘米深,匍匐茎抽生后,大约7月中旬至8月中旬加深水层至13—20厘米,生长后期(大约8月下旬至10月下旬)维持浅水,水层降低到7—10厘米,保持球茎膨大的需要,采收前排水保持土壤湿润。

2、施肥 茨菇生长期长,需肥量大,以基肥为主,缓苗后10天追一次肥,促进幼苗生长,立秋后及时追肥,追肥要配合施用草木灰等钾肥,以利于球茎的膨大和养分积累。为了不断满足茨菇生长发育对肥水的要求,

采收与留种

11—12月份,茨菇经过霜后茎叶枯黄,就可以开始采收,采收时排干田水,留种时要选肥大、无病虫害、具有本品种特征、顶芽梢稍弯曲的球茎作种,选好后,即将顶芽切下,切口不能过高,要多带球茎组织,以利发根。顶芽切下以后,排成薄层,在阳光下晒1—2个小时,晾干表面水分后就可以贮藏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