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镰刀割麦子(用镰刀割麦子的动作)

海潮机械 2023-01-05 14:18 编辑:admin 145阅读

1. 用镰刀割麦子的动作

割麦子是个力气活,镰刀要磨锋利,人工割的话哈着腰,用镰刀将麦秸拢过一些,用左手握住麦穗下10公分左右,然后用镰刀从地面上5至6公分上下割麦秸,就用镰刀往身前拉,低头看着,注意别割着自己的腿,用镰刀的时侯,別割高了,否则容易伤着手。

2. 用镰刀割麦子的动作描写

时间过去了很多年,我不但没有走出山村,而且成了一位憨厚老实的山村农民。每到小麦收割的季节,我握着镰刀在麦田割着小麦。我心里的图画仿佛在空中飞舞。画中的小麦仿佛变成了一群美丽的少女,那么可爱,那么迷人。

3. 用镰刀割麦子的动作图片

答:农民割麦子分两种情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农民都是用镰刀人工割麦子。那时候科技不发达,农民要蹲在地里一镰一镰割,然后再捆起来,那时有个口头语是女人怕坐月子,男人怕割麦子。

进入2|世纪特别现在科技发达,解放了农民,收割机进入麦地,边收边脱粒,农民再也不怕割麦子了。

4. 镰刀割麦图片

没有不同,钐刀就是镰刀。

钐镰,是一种把儿很长的大镰刀,又叫“钐刀”。是用来割麦的一种工具。钐镰是一套工具组合,主要有一个刀片架及一个网包组成。刀片固定在一根木制支梁上,并有两根短把手柄握持。一根绳索系着两端,并跨过操作者的颈部,维持钐刀既保持水平,又可随意左右摆动。

操作者直立,转动身体,并自右向左挥动手臂,以钐刀割下麦秆,并甩向紧跟其后的由另一人推动的网包里这种收割形式叫泼麦。虽然拨麦效率极高,但劳动量较大,只有强劳力才能完成。钐刀极为锋利,每到麦收,总有钐刀片伤人的传闻。

5. 收割麦子的动作描写

白居易《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原文】

《观刈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简介】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赏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