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合成技术改革(合成尿素工艺流程)

海潮机械 2023-02-01 02:02 编辑:admin 178阅读

1. 合成尿素工艺流程

人工尿素之前是在19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维勒着手研究动物有机体从尿液中排泄出来的各种物质,并从狗的尿中分离出纯净的尿素。

维勒当时在柏林工艺学院,使用当时最先进的实验分析方法,证实了之前发现的白色晶状物质正是尿素,而且 还证实了用氯化铵与氰酸银或用氨水与氰酸铅反应,都能得到比较纯净的尿素。至此,人工合成尿素就产生了。

2. 合成尿素工艺流程循环利用

现有的尿素生产工艺,都是以氨(NH3)和二氧化碳(Co2)为原料,经尿素合成、分解、回收及蒸发(或结晶)造粒四大工序生产尿素(见《氮肥工艺设计手册》尿素,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年9月)。其中,尿素合成分为两步进行,即第一步是氨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铵(NH2CooNH4),以下简称甲铵,反应式

第二步甲铵脱水生成尿素,反应式

反应(1)式是一个可逆强放热反应,生成甲铵的反应速度较快,容易达到化学平衡,而且达到平衡后二氧化碳转化为尿素,必须在液相才能进行。

气体二氧化碳经压缩机加压20~25MPa,液氨经液氨泵加压至20~25MPa,回收系统甲铵液经甲铵泵加压至20~25MPa都分别送入尿素合成塔内,并维持200℃左右的温度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氨迅速生成甲铵,与回收甲铵一起进行脱水转化反应而成尿素溶液。

在尿素合成过程中,由于尿素化学平衡限制,进入合成塔的原料不可能全部转化为尿素。因此合成塔出来的溶液中有未反应完的二氧化碳和氨,以及甲铵(经分解也成为Co2和NH3),这些Co2和NH3都必须从尿素液中分离出来,所以产生了分解工序。分解出来的Co2和NH3必须作为原料重新循环使用,故产生了回收工序。经分解工序得到的纯尿素溶液送去蒸发水份后得到融熔态的尿素,经造粒得到成品尿素。

由于这些未反应物采用不同的分离回收方法,故得到不同的尿素生产工艺流程。

3. 尿素的合成工艺

尿素在肝脏内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 1在Mg2+、ATP及N-乙酰谷氨酸(AGA)存在下,氨与CO2在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CPS-I)催化下,合成氨基甲酰磷酸, 反应消耗2分子ATP,合成部位在线粒体。

CPS-I是一种变构酶,AGA是此酶的变构激活剂。

2.(瓜氨酸的合成)在鸟氨酸氨基氨基甲酰转移酶催化下,氨基甲酰磷酸与鸟氨酸缩合成瓜氨酸。

反应部位在线粒体。

3.(精氨酸的合成)瓜氨酸在线粒体合成后, 即被转运到胞液,在胞液经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的催化下,与天冬氨酸反应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此反应由ATP供能。

其后,精氨酸代琥珀酸再经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作用下,裂解成精氨酸及延胡索酸。

反应部位在胞液。

4.(尿素的生成)精氨酸受精氨酸酶的作用,水解生成尿素与鸟氨酸,反应部位在胞液。

鸟氨酸可再进入线粒体并参与瓜氨酸的合成。

追问: 我要简述的 回答: 答:尿素通过鸟氨酸循环在动物肝脏内合成。

代谢产生的氨与CO2在线粒体中在肝线粒体中在CPS-I催化下合成氨基甲酰磷酸,然后氨基甲酰磷酸与鸟氨酸缩合成瓜氨酸。

瓜氨酸转移到胞液中 精氨酸 代琥珀酸合成酶和的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的作用下,生成精氨酸及延胡索酸,精氨酸在精氨酸酶作用下水解生成鸟氨酸和尿素。

4. 合成尿素工艺流程视频

尿素箱的盖子打开和关闭方法:

1、机械钥匙开启,通过钥匙开启油箱门来加油的方式已经很古老了,且使用起来相对复杂,所以现在很少有家用车使用了,过去这种方式一般都出现在老夏利、松花江小面等车型上,但也有些比如牧马人、GL8、桑塔纳等车型继续使用;

2、车内开关式开启,车内开启是目前最常见开启油箱门的方式,与钥匙开启相比要更加方便。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个弊端,一些粗心的司机可能会忘记熄火便去加油了,这是很危险的呦,切记先熄火再加油;

3、按压式开启,按压式开启油箱门是目前最为方便的一种,车主只需将车停好后加油员直接来加油即可,按压式油箱门是和车辆本身的中控锁相关联在一起,注意车辆处于锁定状态下是无法打开油箱门的,解锁后才可正常开启。

5. 合成尿素工艺流程图

  尿素合成步骤:  1、不循环法和部分循环法  原料液氨以及净化后的CO2气体,经压缩后进入尿素合成塔,合成反应液经一次减压分解其中未反应的氨和CO2,舍氨尾气送往氨加工车间生成铵盐。未反应物不返回合成系统,故叫不循环法。若未反应物经减压加热分解,冷凝后部分返回合成系统,称为部分循环法。此法成本高,技术落后,早已淘汰不用。  2、溶液全循环法  尿素合成反应后,未转化的反应物氨和CO2经过几段减压及加热分解,将其从尿素溶液中分离出来,然后全部返回合成系统,以提高原料氨和CO2的利用率。此法称为全循环法。按照未反应物氨和CO2的回收方式不同,又分为溶液全循环法,气体分离法(选择吸附),浆液循环法和热气循环法等。  ①气体分离法(即选择性吸收法)。此法采用尿素硝酸水溶液作为吸收剂,选择吸收分解气中的氨,吸收液再生后将氨回收,并经压缩冷凝后返回合成塔。或将减压加热分解出的氨、CO2和水蒸气的混合物,用MEA溶液吸收其中的CO2,剩下的氨经冷凝后返回合成塔。  ②水溶液全循环法。尿素合成后未反应物氨和CO2,经分解分离后,用水吸收成甲铵溶液,然后循环回合成系统称为水溶液全循环法。自20世纪60年代起迅速得到推广,在尿素生产中占有很大的优势,至今仍在完善提高。

6. 合成尿素工艺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

尿素的生成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鸟氨酸与C02和氨结合生成瓜氨酸,然后瓜氨酸再与氨结合生成精氨酸,最后在精氨酸酶的作用下,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鸟氨酸再重复上述循环过程。每经过一次循环,一分子C02和两分子氨合成一分子尿素。这个循环就是鸟氨酸循环。

基本信息

提出者 H.Krebs等

提出时间 1932年

别称 尿素循环

简要介绍

鸟氨酸循环(ornithine cycle)指氨与二氧化碳通过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生成尿素的过程。

体内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用于合成无毒的尿素。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是肝脏,但在肾及脑中也可少量合成。尿素合成是经称为鸟氨酸循环的反应过程来完成的。催化这些反应的酶存在于胞液和线粒体中。

7. 工业合成尿素流程图

生产方法:工业上用液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合成尿素,化学反应如下。  尿素在酸、碱、酶作用下(酸、碱需加热)能水解生成氨和二氧化碳。  对热不稳定,加热至150~160℃将脱氨成缩二脲。若迅速加热将脱氨而三聚成六元环化合物三聚氰酸。(机理:先脱氨生成异氰酸(HN=C=O),再三聚。)  与乙酰氯或乙酸酐作用可生成乙酰脲与二乙酰脲。  在乙醇钠作用下与丙二酸二乙酯反应生成丙二酰脲(又称巴比妥酸,因其有一定酸性)。  在氨水等碱性催化剂作用下能与甲醛反应,缩聚成脲醛树脂。  与水合肼作用生成氨基脲。  2NH3+CO2→NH2COONH4→CO(NH2)2+H2O尿素易溶于水,在20℃时100毫升水中可溶解105克,水溶液呈中性反应。尿素产品有两种。结晶尿素呈白色针状或棱柱状晶形,吸湿性强。粒状尿素为粒径1~2毫米的半透明粒子,外观光洁,吸湿性有明显改善。20℃时临界吸湿点为相对湿度80%,但30℃时,临界吸湿点降至72.5%,故尿素要避免在盛夏潮湿气候下敞开存放。目前在尿素生产中加入石蜡等疏水物质,其吸湿性大大下降。   尿素是一种高浓度氮肥,属中性速效肥料,也可用了生产多种复合肥料。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畜牧业可用作反刍动物的饲料。 但在造粒中温度过高会产生少量缩二脲,又称双缩脲,对作物有抑制作用。我国规定肥料用尿素缩二脲含量应小于0.5%。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其他施用期的尿素含量也不宜过多或过于集中。  尿素是有机态氮肥,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尿素要在作物的需肥期前4~8天施用。

8. 尿素工业合成的过程

将经过净化的氨与二氧化碳按摩尔比2.8~4.5混合进入合成塔,塔内压力为13.8~24.6 MPa,温度为180~200℃。

反应物料停留时间为25~40min,得到含过剩氨和氨基甲酸铵的尿素溶液,经减压降温,将分离出氨和氨基甲酸铵后的脲液蒸发到99.5%以上,然后在造粒塔造粒得到尿素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