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的作用机制(杀菌剂作用机理)

海潮机械 2023-01-04 15:25 编辑:admin 73阅读

1. 杀菌剂作用机理

杀虫剂作用原理主要有3种:1熏蒸:主要依靠药液产生的蒸汽熏杀害虫致死.2胃毒:依靠害虫吃食带有农药的植物叶片或其他组织进行杀虫.3触杀:害虫接触带有该农药即可死亡. 主要根据害虫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惯来选择具有不同作用原理的杀虫药剂. 现在的杀冲剂多为水剂和粉剂 如:毒死蜱,比虫啉 等 杀菌剂作用原理主要有2种:1直接喷洒病害部位达到治疗的效果 2喷洒其他部位,通过植物体内的水分传导把药液传到植物个全部,达到整体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这个的使用方法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病害选择用药 多以粉剂为主.如代森锰锌 唏先吗啉 烯酵醇等 除草剂主要作用原理是把药剂喷洒到杂草上通过叶片吸收或根吸收散落到地上的药液来杀死杂草,阻碍杂草的光和作用和水分代谢 粉剂,水剂常见 如:草甘瞵 生长调节剂主要是通过药剂来调节植物体内营养结构,来达到另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最合理的营养组合,各种剂型都有,如叶面肥之类的 这个很多 这些应该足够你用了,其他的根据这些查查应该都能找得到.

2. 三唑类杀菌剂作用机理

三唑类药物有腈菌唑 丙环唑 氟环唑 三唑酮 氟硅唑 亚胺唑 苯醚甲环唑 戊唑醇 三唑类农药杀菌剂杀菌广谱,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的许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 有些浓度过高可能会抑制作物生长 如丙环唑

3.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机理

    1.1 第一阶段

    1882年以前以元素硫为主的无机杀菌剂时期。

    1705年升汞用于木材防腐和种子消毒。

    1761年硫酸铜首次用于防治小麦黑穗病。

    1802年首次制备出石硫合剂(石灰-硫磺合剂),用于防止果树白粉病。

    1.2 第二阶段

    1882—1934年以元素铜为主的无机杀菌剂时期(无机杀菌剂向有机杀菌剂过渡时期)。

    1882年波尔多液(硫酸铜与石灰的混合物)被发现可以用于防治葡萄霜霉病。

    1.3 第三阶段

    1934—1966年保护性有机杀菌剂时期。

    1934年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福美类)出现,从而开辟了有机杀菌剂的新纪元。

    1942年四氯苯醌作为种子处理剂出现。

    1943年代森类(乙撑二硫代氯基甲酸类衍生物)出现。

    1953年克菌丹、灭菌丹、8-羟基喹啉铜以及某些抗生素(如稻瘟散、放线菌酮、灰黄霉素、链霉素等)出现。

    1.4 第四阶段

    1966年至今内吸性有机杀菌剂时期。

    1966年具有内吸性的萎锈灵、托布津出现。

    1967年苯并咪唑类杀菌剂苯菌灵问世,标志着内吸性杀菌剂时代的开始。

    1968年有机磷杀菌剂异稻菌净和嘧啶类杀菌剂甲菌啶、乙菌啶出现。

    1977年第二代内吸杀菌剂出现,以甾醇抑制剂出现为标志,如粉锈宁、羟锈宁等。三唑类杀菌剂也逐渐成为杀菌剂市场的主力。

    1996年嘧菌酯成为首个成功商品化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近十年来取代了三唑类杀菌剂的主体地位。

4. 杀菌剂作用机理表的作用

巴斯夫尊保是氟环唑和醚菌酯复配杀菌剂,用于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一亩地用量40毫升。详细说明书看图

5. 杀菌剂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卉太朗(40%咯菌腈)作为最新一代吡咯类杀菌剂,通过抑制葡萄糖磷酰化有关信号的转移,并且可以有效抑制菌丝体的生长,直接导致病菌死亡,杀菌作用机理独特,是防治葡萄灰霉病的特效药。

2、卉太朗(40%咯菌腈)对光和水解作用较为稳定,持效期长,可以对花序进行持久的保护。

3、卉太朗(40%咯菌腈)的安全性很高,和大多数拉花、保果药都可混合使用(大面积使用前需做小试),即使在花期和幼果期等敏感期使用也非常安全。

6. 杀菌剂作用机理分类

杀菌剂禁止混用。可以轮换使用,但是严禁混用。

杀菌剂按照杀菌机理可以分为氧化性杀菌剂,和丰氧化性杀菌剂。氧化性杀菌剂通常为强氧化剂,主要有氯气,二氧化氯,臭氧,过氧化氢等。

而非氧化性杀菌剂中蕴含了强碱等分类。

所以如果混用可能会造成酸碱中和,释放出有毒气体,从而导致使用者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