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避雷针为什么闪光
一闪一闪的红灯是航空障碍灯。按国家标准,顶部高出其地面45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必须设置航空障碍灯。它的主要作用是飞机等航空器的指示作用,作用类似于海上的灯塔。
为了与一般用途的照明灯有所区别,航空障碍灯不是常亮而是闪亮,低光强航空障碍灯为常亮,中光强航空障碍灯与高光强航空障碍灯为闪光,闪光频率不低于每分钟20次,不高于每分钟70次。
航空障碍灯的作用就是显示出构筑物的轮廓,使飞行器操作员能判断障碍物的高度与轮廓,起到警示作用,防止飞机误判航线,撞向高层建筑。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和民航局最新的文件要求,航空障碍灯作为特种设备,其必须有中国民航局机场司指定的检测中心出具的合格检测报告方才有效。
2. 避雷针会亮灯吗
避雷针如果不被雷击中的话是不会发光的。
3. 为什么避雷针可以避闪电
不是,避雷器是防止雷电破坏电力设备的主要措施。
避雷器连接在线缆和大地之间,通常与被保护设备并联。避雷器可以有效地保护通信设备,一旦出现不正常电压,避雷器将发生动作,起到保护作用。当通信线缆或设备在正常工作电压下运行时,避雷器不会产生作用,对地面来说视为断路。
一旦出现高电压,且危及被保护设备绝缘时,避雷器立即动作,将高电压冲击电流导向大地,从而限制电压幅值,保护通信线缆和设备绝缘。当过电压消失后,避雷器迅速恢复原状,使通信线路正常工作。
因此,避雷器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并联放电间隙或非线性电阻的作用,对入侵流动波进行 削幅,降低被保护设备所受过电压值,从而起到保护通信线路和设备的作用。
避雷器不仅可用来防护雷电产生的高电压,也可用来防护操作高电压。
避雷器的作用是用来保护电力系统中各种电器设备免受雷电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工频暂态过电压冲击而损坏的一个电器。避雷器的类型主要有保护间隙、阀型避雷器和氧化锌避雷器。保护间隙主要用于限制大气过电压,一般用于配电系统、线路和变电所进线段保护。
4. 避雷针为什么闪光不亮
1、必须在塔吊的顶部设一个或几个航空障碍灯。
2、如塔吊的顶部高出周围地面45米以上,必须在中间层加设航空障碍灯,这些加设的中间层航空障碍灯必须在顶部灯与地面见尽可能相等,采用低、中光强航空障碍灯,灯间的间距必须不超过45米, 设置航空障碍灯层数N=H(物体高度,米)/45(米) 灯的间距X=H/N≤45(米)。
3、高度超过150米的塔吊应设置高光强航空障碍灯或用高、中光强航空障碍灯组合来显示其存在。
各种光强航空障碍灯的选择,通常:H<90米:采用中、低光强航空障碍灯(H为物体高度)90米≤H<150米:采用中光强航空障碍灯 : H≥150米:采用高、中光强航空障碍灯低光强航空障碍灯:有效光强≥50cd,红、黄色闪光或常明中光强航空障碍灯:有效光强≥1600cd,一般为红色闪光高光强航空障碍灯:有效光强≥60000cd,(背景强度<50cd/m2时)白色闪光防雷及保护,顶端设置的航空障碍灯,应安装在避雷针45度保护范围,灯具的金属部分要与钢构架等施以电气连接。建筑物或构筑物中间部位安装的航空障碍灯,须采用金属网罩加以保护,并与灯具的金属部分均作接地处理。
5. 避雷针晚上会一闪闪的
展开全部
1、它是一种无污染的能源。雷电一次放电能达1至10亿焦耳。中国成语中就有“雷霆万钧”之力一词(霆:劈雷,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当时30斤)。利用这种巨大的冲击力,可以夯实松软的基地,从而为建筑工程节省大量的能源。根据高频感应加热原理,利用雷电产生的高温,可使岩石内的水分膨胀,达到破碎岩石,开采矿石之目的。 2、雷电能治病。每场雷雨过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雷电场的作用下,会分离出带负电的负氧离子。研究人员测试表明,雷雨过后,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可达1万余个,而晴天里的闹市区,负氧离子仅几十个。实验表明,被称做“空气的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很有利。医疗专家模拟雷雨的神奇作用,将负氧离子引入病房,结果发现,当室内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与正离子的比例调控在9比1之时,对气喘、烧伤、溃疡以及其他外伤的治疗有促进作用;可使居室内细菌、病毒减少;同时,对过敏性鼻炎、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等病症均有一定的疗效。钓鱼的朋友有一条渔谚云:宁钓雷雨后,不钓雷雨前。也是基于这个道理。 此外,雷鸣电闪时,强烈的光化学作用,还会促使空气中的一部分氧气发生反应,生成具有漂白和杀菌作用的臭氧。伴随着雷电的上升气流,可将停滞于对流层下面的污染大气携带到10公里以上的平流层底部。 3、它可以制造氮肥。发生雷电时,大气中的闪电通道可达几千米长,温度极高,有大量的氮和氧化合成二氧化氮。生成的二氧化氮溶解于雨水中,变成浓度不高的硝酸,落入土壤中,又和其他物质化合变成硝石。是大自然对人类无偿的恩赐。 4、雷电可预示天气。农谚云:“东闪日头西闪雨”,因中国地处西风带内,云雨大多从西边移动过来影响本地。“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 5、雷电找矿。雷电爱打击容易导电的物体,利用这一特点,为地质勘探人员寻找金属矿床提供了线索 人工引发雷电 近年来,由于雷电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越来越严重,雷电物理和雷电监测、预警及防护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人工引发雷电也日渐成为各国科学家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悉,近十年来,我国在人工引发雷电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并形成了一支在国际上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研究队伍。 人工引发雷电就是在适宜的雷暴条件下将雷电人为地引发到地面,它可使本来随机发生的自然雷电在时间和空间可控状态下进行,便于集中各种先进的测量手段在很近距离内对雷电电流、电磁辐射及光学特性等进行同步观测研究,从而为雷电物理、雷电监测及防护等问题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前,人工引雷广泛采用的是火箭拖带细金属导线的方法。 作为国内唯一的人工引发雷电研究机构,位于兰州的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自1989年首次采用专用引雷火箭引雷成功以来,先后在甘肃、北京、江西、南昌、广东等地进行了人工引雷实验,共成功引雷30余次,发展并完善了人工引发雷电技术,并对不同雷暴电结构下的人工引发雷电特征、人工引发雷电的光学特性、雷暴天气过程的人工影响及人工引发雷电的生物效应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人工引发雷电在雷电防护中的应用方面,已和国家电力公司合作,利用火箭引雷对雷电防护装置进行科学评估和检验,这项成果将不仅对雷电物理研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会产生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气候变化和雷暴雷电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所的人工引雷实验表明,人工引发雷电对雷暴电场和降水有明显影响,一般会导致降雨猛增和滴谱增宽现象。相关的模拟计算也表明,对冰雹云进行人工引雷可以使冰雹消减、降水增加。这样在一定条件下,人工引雷有可能成为人工影响天气过程的一个有效手段。 另据研究表明,人工引发雷电击地点附近会产生很强的瞬变电磁场变化,这可能对作物或其种子产生变异影响。当然,进一步探明人工引发雷电导致植物突变的机理,将人工引雷实验变为植物育种的物理因素,以选育多种有实用价值的新品种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如何利用雷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雷电这一自然现象已基本上被人们了解。但是我们应当在了解雷电的基础上,做到控制雷电并使之为人类服务。怎样才能利用雷电呢? 一提起利用雷电,我们就会联想到打雷下雨时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的壮观景象。大家一定会认为闪电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并企图利用闪电的能量。但是,利用闪电的能量有一个困难,就是闪电不能按人们的希望在一定的时刻发生。换句话说,就是闪电不易控制。另外,虽然闪电是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据统计,每年在每平方公里面积上平均只有一两次闪电。雷雨云单体的尺度从1-10千米,所以各次闪电都隔着很大的距离。有人测量并统计过,在强雷雨时闪电之间的平均距离是2.4千米。在弱雷雨时闪电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7千米。 如果竖立一根很高的铁杆引雷,雷击的次数要多些,但是闪电击中铁杆的次数仍不很多。有人统计过,在一个雷雨季节,雷电击中高400—800米的避雷针的次数也不过20次。 很早就有人做过利用闪电制造化肥,肥沃土地的实验。我们知道,氮和氧是空气的主要成分。氮是一种惰性气体,在平常的温度下,它不易与氧化合,但是当温度很高时,它们就能化合成二氧化氮。 如果我们有兴趣,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用一个封闭的玻璃瓶,里面充满空气并插上电极。通电时,电极间就有耀眼的火花闪耀。火花之中,慢慢地有黄色的氮气燃烧的火焰出现。过一会儿,原来无色的空气会变成红棕色,把瓶子打开,迎面就有一股令人窒息的气味,这就是二氧化氮。如果往瓶子里倒些水,摇晃几下,红棕色的气体马上消失,二氧化氮溶解于水变成硝酸。 自然界的闪电火花有几千米长,温度很高,一定有不少氮和氧化合生成二氧化氮。闪电时生成的二氧化氮溶解在雨水里变成浓度很低的硝酸。它一落到土壤中,马上和其他物质化合,变成硝石。硝石是很好的化肥。有人计算过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00-l000克闪电形成的化肥进入土壤。 人工闪电制肥实验的作法有很多,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有人在田野里竖立3根杆子(制肥器)。一般是木杆,杆高约20米,杆距120米,杆子顶部装有金属接闪器,用金属导线。 从接闪器一直引到地下埋入土中。建立后,曾进行了两次雷击实验。在每次雷击后对实验地段附近地区的雨水及土壤进行化学分析,测量其中硝酸态氮含量的增减。第一次雷击强度较小,比较明显的范围半径约15米,有效面积约667平方米左右。经过土壤分析。结果是约增氮0.94-1千克,相当于硫酸铵4.7-5千克/667平方米。第二次雷雨强度较大,以实验地点为中心50米半径范围内,平均增加2.7千克/平方米,相当于硫酸铵13.55千克。 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到,雷电确实起到了把空气里的氮“固定”到土壤里去的作用。更有趣的是,有人为了验证人工闪电制肥实验的效果,在实验室里用人工闪电做了实验。结果,经过闪电处理的豌豆比未处理的提早分枝,分枝数目也有增加,开花期也提早10天左右;处理过的玉米抽穗提早了7天;处理过的白菜增产15%—20%,证明闪电对农作物确有一定好处。 虽然这些数字只是从次数不多的试验中分析化验的结果,但是它可以直观地说明,闪电可以增加土壤里的氮肥,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好处。 转载于( 作者:王才良 发表日期:2004年4月14日 )
记得采纳啊
6. 避雷针一闪一闪
如果有雷直接打在这个避雷针上,会在接地的地面上形成很强大的电场。如果你站的时候是双脚跨步,两脚间会有很高的电压,称为跨步电压。足够将人击倒。
打雷时人手触摸避雷针危险吗?(避雷针接地良好)会死人吗?
-用手触摸,不仅击倒,人还会死去
7. 避雷针发光
属于尖端放电。尖端放电属于一种电晕放电;是在强电场作用下,物体尖锐部分发生的一种放电现象。尖端放电的形式主要有电晕放电和火花放电两种。尖端放电的发生与周围环境情况有关。
1.在导体的带电量及其周围环境相同情况下,导体尖端越尖,尖端效应越明显。这是因为尖端越尖,曲率越大,面电荷密度越高,其附近场强也就越强。在同一导体上,与曲率小的部位相比,曲率大的部位就是尖端。因此,设备的边.棱。角相对于平滑表面,管道的喷嘴相对于管线,细导线相对于粗导线,人的手指相对于背部等等,前者都可认为是尖端,都容易产生尖端效应。而且,即使带电体没有尖端,而与之相邻近的接地导体具有尖端,它们之间也会产生尖端效应。此时,由于静电感应,在接地体的尖端处会感应出异性电荷,并容易与带电体之间发生放电。
2.尖端放电的形式主要有电晕放电和火花放电两种。在导体带电量较小而尖端又较尖时,尖端放电多为电晕型放电。这种放电只在尖端附近局部区域内进行,使这部分区域的空气电离,并伴有微弱的荧光和嘶嘶声。因放电能量较小,这种放电一般不会成为易燃易爆物品的引火源,但可引起其它危害。在导体带电量较大电位较高时,尖端放电多为火花型放电。这种放电伴有强烈的发光和破坏声响,其电离区域由尖端扩展至接地体(或放电体),在两者之间形成放电通道。由于这种放电的能量较大,所以其引燃引爆及引起人体电击的危险性较大。
3.火花型尖端放电随两极间距的减小而更易发生。这可由击穿电压随极间距离的减小而下降来说明。
4.尖端放电的发生还与周围环境情况有关。环境温度越高越容易放电。因为温度越高,电子和离子的动能越大,就更容易发生电离。另外,环境湿度越低越容易放电。因为湿度高时空气中水分子增多,电子与水分子碰撞机会增多,碰后形成活动能力很差的负离子,使碰撞能量减弱。再者,气压越低越容易放电。因为气压越低气体分子间距越大,电子或离子的平均自由程越大,加速时间越长,动能越大,更容易发生碰撞电离。
8. 避雷针为什么会闪
避雷针的基本特性就是尖端放电,用放出的电荷中和云层的电荷,故不存在云中的电荷流向避雷针。所谓的闪电,是因为地面与空中带有大量不同电荷产生的电弧,而且这种电弧是从地面出发打向天空的,不是通常认为的“被雷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