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晶振频率和波特率的关系
1、如果用定时器定器,选12M,计时比较准确。
2、如果用串口通信,选11.0592M,波特率比较准确。
3、不用串口通信,就选12M,也比较好。
4、标准的51单片机晶振是1.2M-12M,一般由于一个机器周期是12个时钟周期,所以先12M时,一个机器周期是1US,好计算,而且速度相对是最高的(当然现在也有更高频率的单片机)。
5、11.0592M是因为在进行通信时,12M频率进行串行通信不容易实现标准的波特率,比如9600,4800,而11.0592M计算时正好可以得到,因此在有通信接口的单片机中,一般选11.0592M。
2. 晶振与频率的关系
首先知道1GHz=1000MHz,1MHz=1000kHz
1kHz=1000Hz
8MHz=8*10^3KHz=8*10^6Hz,即8百万Hz。举例说明
对于频率11.0592MHz晶振,定时器设置为250,smod设置1那么根据计算公式
波特率=2132(8∗10^6/12∗(256−250))=6944
3. 晶振频率为12mhz,波特率为
这个与用途有关,比如说如果你要用到串口,那么就常用11.0592MHz晶振,因为这个频率的晶振分频后可以得到精确的波特率。
如果要用到计时,就常用12MHz晶振,这样分频后是个整数,计时更精确。
当需要单片机比较快速的处理数据时,通常使用频率更高的晶振,因为单片机的处理速度与晶振频率成正比,晶振频率越高程序运行速度越快,但更高的处理速度就意味着更大的功耗,所以在对耗电量有严格要求的时候,就要考虑用低频晶振。
4. 晶振频率和振荡信号频率
晶振通过振荡电路起振(单片机内部带有)形成与晶振频率相应的时钟信号,单片机在时钟信号的作用下 运行程序指令,完成指令要求的任务。
5. 晶振频率和计数频率
1.在书本上可以查询到每条指令所用周期数 。周期数 n 2.按晶振频率计算-周期。1/频率 (12M晶振即:1/(12*10^6)秒) 3.计算每条指令所用周期。周期数*周期 即:n*T 4.计算总和就为所需的时间。求和总周期数 Sum(n*T)
6. 晶振频率和波特率的关系是什么
对于没有串口通信的单片机,使用12M或11.0592M晶振的唯一区别是前者的运算速度略高于后者。
如果程序中有串口通讯,就必须使用11.0592M晶振,只有这样串口通讯的波特率才是2400的整数倍,如果用12M晶振,波特率就不会是整数值,这样就很难与其它节点建立标准的符合协议要求的串口通讯。
7. 晶振频率与波特率
因为110592MHz能够准确地划分成时钟频率,与UART(通用异步接收器/发送器)量常见的波特率相关。特别是较高的波特率(19600,19200),不管多么古怪的值,这些晶振都是准确,常被使用的。
用110592晶振的原因是51单片机的定时器导致的,用51单片机的定时器做波特率发生器时,如果用11.0592Mhz的晶振,根据公式算下来需要定时器设置的值都是整数;如果用12Mhz晶振,则波特率都是有偏差的。
8. 晶振频率和时钟频率的关系
时钟周期一个时钟脉冲所需要的时间。在计算机组成原理中又叫T周期或节拍脉冲。是CPU和其他单片机的基本时间单位。它可以表示为时钟晶振频率(1秒钟的时钟脉冲数)的倒数。
时钟周期是单片机的基本时间单位,两个振荡周期(时钟周期)组成一个状态周期,若时钟晶振的振荡频率为fosc,则时钟周期Tosc=1/fosc(即为振荡频率的倒数)如:晶振频率为12MHZ,则时钟周期Tosc=1/12us。
9. 晶振频率是什么决定的
晶振周期:晶振的振荡周期就是时钟周期,比如12M晶振时钟周期是 1/12M; 机器周期是单片机执行指令所消耗的最小时间单位。比如51是12分频,51的1个机器周期划分为6个状态周期、12个节拍;12M晶振机器周期是 1/12M*12=1S;时钟周期:也称为振荡周期, 定义为时钟脉冲的倒数 (可以这样来理解, 时钟周期就是单 片机外接晶振的倒数, 例如 12M 的晶振, 它的时间周期就是 1/12 us) , 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 最小的时间单位。 机器周期:单片机完成一次完整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动作所需的时间周期。如一次完整的读操作或写操作对应的时间。一个机器周期=6个状态周期。【指令周期】: 执行完某条指令所需要的时间周期,一般需要1~4个机器周期,如MUL AB指令是四机器周期指令。一个指令周期=1~4个机器周期。关系:时钟周期,是晶振频率的倒数。 状态周期,是时钟周期的二倍。 机器周期,是时钟周期的 12 倍。 如:晶振频率是 12MHz, 时钟周期就是,(1/12)us。 状态周期就是,(2/12)us。 机器周期就是,(12/12)=1us。扩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