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双缝干涉实验的光源
不会产生干涉,因为光的频率不一样了,产生干涉的条件是要同样频率的光
2. 双缝干涉实验光源和双缝的距离
频率必须相等,否则无法干涉。
3. 双缝干涉实验的光源有什么要求
一、性质不同
1、双缝干涉:是有限束光的相干迭加的结果。
2、双缝衍射:是无数光的迭加结果。
二、条件不同
1、双缝干涉:相干光源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平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两列波。
2、双缝衍射:真实地缝有一定宽度的双缝干涉。
三、特点不同
1、双缝干涉:缝宽度为0的理想双缝干涉。
2、双缝衍射:真实的、缝有一定宽度
4. 双缝干涉实验光源向下移动条纹间距
根据双缝干涉相邻亮条纹间距公式 Δx=L/d*λ 干涉条纹的间距和双缝和屏间的距离L有关,和双缝间的距离d有关,和光的波长λ有关。 L、λ越大条纹间距越大,d越小条纹间距越大。
5. 双缝干涉实验光源向下移动
双缝实验 让我们考虑这一“原型的”量子力学实验。一束电子或光或其他种类的“粒子--波”通过双窄缝射到后面的屏幕去。为了确定起见,我们用光做实验。按照通常的命名法,光量子称为“光子”。光作为粒子(亦即光子)的呈现最清楚地发生在屏幕上。光以分立的定域性的能量单位到达那里,这能量按照普郎克公式E=hv恒定地和频率相关。
从未接收过“半个”(或任何部分,光子的能量。光接收是以光子单位的完全有或完全没有的现象。只有整数个光子才被观察到。 然而,光子通过缝隙时似乎产生了类波动的行为。
先假定只有一条缝是开的(另一条缝被堵住)。光通过该缝后就被散开来,这是被称作光衍射的波动传播的一个特征。但是,这些对于粒子的图像仍是成立的。可以想象缝隙的边缘附近的某种影响使光子随机地偏折到两边去。
当相当强的光也就是大量的光子通过缝隙时,屏幕上的照度显得非常均匀。但是如果降低光强度,则人们可断定,其亮度分布的确是由单独的斑点组成--和粒子图像相一致--是单独的光子打到屏幕上。
亮度光滑的表观是由于大量的光子参与的统计效应。
(为了比较起见,一个60瓦的电灯泡每一秒钟大约发射出100000000000000000000个光子!)光子在通过狭缝时的确被随机地弯折--弯折角不同则概率不同,就这样地得到了所观察到的亮度分布。 然而,当我们打开另一条缝隙时就出现了粒子图像的关键问题!
假设光是来自于一个黄色的钠灯,这样它基本上具有纯粹的非混合的颜色--用技术上的术语称为单色的,也即具有确定的波长或频率。
在粒子图像中,这表明所有光子具有同样的能量。此处波长约为5×10-7米。
假定缝隙的宽度约为0.001毫米,而且两缝相距0.15毫米左右,屏幕大概在一米那么远。
在相当强的光源照射下,我们仍然得到了规则的亮度模式。但是现在我们在屏幕中心附近可看到大约三毫米宽的称为干涉模式的条纹的波动形状。
我们也许会期望第二个缝隙的打开会简单地把屏幕的光强加倍。
如果我们考虑总的照度,这是对的。但是现在强度的模式的细节和单缝时完全不同。
屏幕上的一些点--也就是模式在该处最亮处--照度为以前的四倍,而不仅仅是二倍。
在另外的一些点--也就是模式在该处最暗处--光强为零。强度为零的点给粒子图像带来了最大的困惑。
这些点是只有一条缝打开时粒子非常乐意来的地方。
现在我们打开了另一条缝,忽然发现不知怎么搞的光子被防止跑到那里去。
我们让光子通过另一条途径时,
6. 双缝干涉实验光源要求
双缝干涉实验装置:能发出单频率光的光源,带有两狭缝的屏,接收干涉图样的不透光的屏。
实验过程:让单频率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双狭缝上,在双缝屏的后方与双缝屏平行放置另一光屏,前后移动该光屏,使屏上获得明显的干涉图样。(互相平行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实验结论:光能发生干涉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