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旋转压片机通常采用(高速旋转压片机通常采用( )加料器)

海潮机械 2023-01-15 08:35 编辑:admin 74阅读

1. 高速旋转压片机通常采用( )加料器

旋转式压片机的冲模装法:

冲模装置前,首先要拆下前面的料斗、加粉器、加料器架等零件,并将转盘的工作面、模孔和安装的冲模逐件揩擦干净,做好准备工作,依照以下步骤进行安装。

(1)中模装置:将转盘上的中模固紧螺钉逐件旋出与转盘外圆平,勿使中模装入与螺钉的头部碰着,中模装置甚紧,放置时要平,可用中模打棒(随机工具)上冲孔穿入,用手锤轻打入,中模进入模孔后,其平面不可高出转台平面为合格,然后将螺钉固紧之。

(2)上冲装置:应将上轨导盘的缺口处嵌舌扳上,冲杆的尾部涂些植物油,逐件擦插入孔内,用大拇指和食指旋转冲杆,检验头部进入中模上下及转动灵活,须无硬擦现象为合格,全部装妥后应将嵌舌扳下。

(3)下冲装置:拉开主体上的小门,由主体的圆孔装上,装法与上冲相同,装妥后必须将圆片盖平。

(4)冲模全套装毕后,将拆下的零件按原位置装好,用手继续转动试车手轮,使转盘旋转1---2转,观察上下冲进入中模孔和在曲级轨道上运行,必须灵活无碰撞现象,开动电动机,使空车运转2---3分钟,平稳、正常即可投入生产。

旋转式压片机的使用说明:

1、使用前须重复检查冲模的质量,是否有缺边、裂缝、变形和紧松不合情况及装置是否完整良好现象。

2、检查颗粒原料的粉子是否干燥及颗粒中的粉末含量最好不超过10%。如不合格的不要硬压,否则会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转及使用寿命和原料耗损。

3、初次试车应将压力调节控制的指示正针放置在6上,将粉子倒入斗中,用手转动试车手轮,同时调整充填和压力,逐步增加到片剂的重量和软硬程序达到成品要求,然后先开电动机,再开离合器,进行正式运转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须定时抽验片剂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须要时进行调整之。

4、速度的选择对机器使用寿命有直接的影响,由于原料的性质黏度及片径大小和压力在使用上不能作统一规定,本机的结构无级变速装置,慢速适用于压制矿物,植物草素、大片径、黏度差等和快速难以成型的物料,快速适用于压制粘合、润滑性好的和易于成型的物料,因此,使用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5、管理人员必须熟悉本机的技术性能、内部构造、控制机构的使用原理及在运转期间不得离开工作地点,为防止发生故障而损坏机件,借以保证安全生产为前提。

6、在使用中要随时注意机器响声是否正常,遇有尖叫声和怪声即行停车进行检查消除之,不得勉强使用。

旋转式压片机机件润滑:

1、本机的一般机件润滑,在机器的外表均装有油杯和油嘴,可按油杯的类型分别注以黄油和机油,开车使用前应全部加油一次,中途可按各轴承的温升和运转情况添加之。

2、上盖的玻璃油杯是润滑转盘的轴承,在运中以每分钟2---4滴。

3、蜗杆上的旋盖油杯是润滑蜗杆蜗轮,在运转中按实际润滑情况加之。

4、传动轴的两端内装有滚动轴承,轴壳外装有油嘴,可以每二星期加油一次,用油枪压入。

5、冲杆的尾部与曲线轨导用黄油润滑,注意不宜过多,防止油污渗入粉子而影响片剂的质量。

6、在加油时应注意不要使油渗出杯外,更不要流到机器的周围和地上,因为油类很容易使物料污染影响片剂质量。

旋转式压片机注意事项:

1、机器设备上的防护罩、安全盖等的装置不要拆除,使用时应装妥。

2、冲模需经严格探伤试验和外形检查,要无裂、变形、缺边、硬度适宜和尺寸的准确,如不合格的切勿使用,以免机器遭受严重损坏。

3、颗粒粉子不宜超过100目,因它会使上冲飞粉多,下冲漏料多,影响机件容易磨损、粘冲和原料损耗。

4、不干燥的原料不要使用,因它会使粉子粘在冲头面上。

5、运转中如有跳片或停滞不下,切不可用手去取,以免造成伤手事故。

6、开车应先开动电动机,待运转正常后,再开动离合器。

7、使用中如发现机器震动异常或发生不正常怪声,应立即停车检查。

8、使用中压力不要过大,一般以电动机的负荷来测定,用380伏电动机在压片时的重载电流不超过4安倍为正常。

9、片重差异增加:在加片过程中,重量差异不能超过出药典所规定的限度,方为合格,但在压过程中,常发现片重差异增加,原因处理简介如下:

(1)冲头长短不齐:易造成片重差异增加,故使用前用卡尺将每个冲头检查合格后再用。如出现个别片量轻,可因下冲运动失灵,致使颗粒的充填量较其他为少,应检查出个别下冲清除障碍。

(2)加料斗或加粒器堵塞:在压片时,如所用颗粒细小,且有粘性或具有湿性及颗粒中偶有棉纱头、药片等异物混入,流动不畅,使加入模孔的颗粒减少、影响片重,若遇片重突然减轻时,应停车检查。

(3)颗粒引起片重变化:颗粒过湿,细粉过多,颗粒粗细相差过大,以及颗粒中润滑剂不足,亦均能引起片重差异的变化,应提高颗粒质量。

(4)产生片重变化的原因,总的情况系由于压片机故障或工作上疏忽所造成,故在压片过程中,应该做好机件保养工作,详细检查机件有无损害,并以隔一定时间(10---20分钟,称片重一次,片重是否合于规定。

2. 简述旋转式压片机的工作过程

1 .转台结构:转台是本机工作的主要执行件。有上、下轴承组件、主轴、转台等主要零件构成。主轴支撑在轴承上,由蜗轮副传动,花键连接,传动主轴,使转台旋转工作。

2. 轨道机构:轨道有上轨道和下轨道组成的圆柱凸轮和平面凸轮,是上、下冲杆运动的轨迹。上轨道由上冲上行轨、上冲下行轨、上冲上平行轨、上冲下平行轨、压下路轨等多块轨道组成。它们分别紧固在上轨道盘上。下轨道由下冲上行轨、下冲下行轨和充填轨组成。它们分别安装在下轨道座上。

3 ..充填调节装置:充填调节用于调节片剂重量。充填调节机构装置在主体的内部,在主体的平面上可观察到月形的充填轨,它由螺旋的作用而上升或下降来控制充填量,转动圆盘调节时,顺时针充填量减少,反之加大。

4 .片厚(压力)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下压轮上下,来调节片厚(压力)。下压轮装在主体的槽内,它套在偏心轴上,外端连接在手轮上,当外部手轮调节时,偏心轴带动压轮上升和下降,即调节片厚(压力),借以控制片剂的厚度和硬度,上压轮上下调节也可作为调节装置,但在一般情况下不调。

5 .加料装置;该装置由加料斗、调节螺钉、加料器等部分组成。加料器为月形栅式加料器,它安装在转台上。加料器与转台工作面间隙及料斗的高度根据颗粒的流动性进行调节。

6 .传动装置:该机的传动部分是由电动机、同步带轮及蜗轮减速箱、试车手轮等组成。电动机安装在底版的电机座上,电机启动后,通过一对同步皮带将动力传递到减速蜗轮副上。电动转速是通过交流变频无级调速来调节的。打开两侧或后门,可直接观察并接触带这些零件。

7 .罩壳部分:该机外壳为全封闭,符合GMP 要求。上半部分有四扇视窗围城,便于清扫和维修。下半部分有不锈钢门封闭,在一般情况下是锁紧关闭的,只有在维修和安装冲模时才打开此门。机器的正面安装一操作台。压片室与机器传动部分由不锈钢围罩隔开,保证压片室清洁及保护传动零件免受粉末污染、腐蚀。

3. 旋转式压片机与高速旋转式压片机

1、机器设备上的防护罩、安全盖等的装置不要拆除,使用时应装妥。

2、冲模需经严格探伤试验和外形检查,要无裂、变形、缺边、硬度适宜和尺寸的准确,如不合格的切勿使用,以免机器遭受严重损坏。

3、颗粒粉子不宜超过100目,因它会使上冲飞粉多,下冲漏料多,影响机件容易磨损、粘冲和原料损耗。

4、不干燥的原料不要使用,因它会使粉子粘在冲头面上。

5、运转中如有跳片或停滞不下,切不可用手去取,以免造成伤手事故。

6、开车应先开动电动机,待运转正常后,再开动离合器。

7、使用中如发现机器震动异常或发生不正常怪声,应立即停车检查。

4. 全自动高速旋转式压片机中的带传动是

引起压轮震动大的原因很多,一般常见的有:1、本身压片中使用的压力过大;2、压轮内轴承损坏;3、压轮内调整压圈严重磨损;4、压轮外圆严重磨损;5、冲头刃口磨损严重,入模困难,引起压轮震动假象;6、最可怕的是主传动存在问题,且是最不容易分析原因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5. 关于旋转式压片机的特点( )

10P加强型压片机的表面设计外观高档,外部材料为钣金烤漆,外观零件都是电镀处理的,防锈效果极好,清洁很方便。

压辊材质采用高硬度材质制作,其硬度可在HRC65度以上,足够满足贵金属的压延加工。这台机器结构扎实,具有较强的轧制力,滚筒尺寸为142*180mm,转速为18转/分钟,压片效率高。

它适用于黄金、K金、纯银、925银、铜等金属的压制,粗压或精压都适用,压出的成品片材尺寸稳定,粗压的左右偏差在0.004mm以内;前后偏差在0.005mm以内,精压时的偏差更小。10P加强型压片机上安装安装有红色长板,可在紧急情况下用腿部向前顶,使机器停止转动。平稳的减速机构使压片时产生的噪音比较低。

机器内部配备的是自动加油系统,可防止人为不加油而造成轴承和压轴加快损坏。

6. 关于旋转式压片机的特点

压片机主要用于制药工业的片剂工艺研究。压片机将颗粒状物压制成直径不大于13mm的圆形、异形和带有文字、符号,图形片状物的自动连续生产设备。有些制药压片机在片剂压片时出现毛边和粉尘应配套筛片机同时进行除尘( 两次以上 ),必须要满足GMP规范。

工作原理

1. 冲和模:冲和模是压片机的基本部件,每副冲模由上冲、中模、下冲3个部件构成。上、下冲的结构相似,其冲头直径也相等,上、下冲的冲头和中模的模孔相配合,可以在中模孔中自由上下滑动,但不会存在可以泄漏药粉的间隙。冲模加工尺寸为统一标准尺寸,具有互换性。冲模的规格以冲头直径或中模孔径来表示,一般为5.5-12mm,每0.5mm为一种规格,共有14种规格。

冲头和冲模在压片过程中受的压力很大,常用轴承钢(如crl5等)制作,并热处理以提高其硬度。

冲头的类型很多,冲头的形状决定于药片所需的形状。按冲模结构形状可划分为圆形、异形(包括多边形及曲线形);冲头断面的形状有平面形、斜边形、浅凹形、深凹形及综合形等。平面形、斜边形冲头用于压制扁平的圆柱体状片剂,浅凹形用于压制双凸面片剂,深凹形主要用于压制包衣片剂的芯片,综合形主要用于压制异形片形。为了便于识别及服用药品.在冲模端面上也可以刻制出药品名称、剂量及纵横的线条等标志。压制不同剂量的片剂,应选择大小适宜的冲模。

2. 压片机的工作过程

压片机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如下步骤:

①下冲的冲头部位(其工作位置朝上)由中模孔下端伸入中模孔中,封住中模孔底;

②利用加科器向中模孔中填充药物;

③上冲的冲头部位(其工作位置朝下)自中模孔上端落入中模孔,并下行一定行程,将药粉压制成片;

④上冲提升出孔,下冲上升将药片顶出中模孔,完成一次压片过程;

⑤下冲降到原位,准备下一次填充。

3. 压片机制片原理

①剂量的控制。各种片剂有不同的剂量要求,大的剂量调节是通过选择不同冲头直径的冲模来实现的,如有直径6mm、8mm、11.5mm、12mm等冲头。在选定冲模尺寸之后,微小的剂量调节是通过调节下冲伸入中模孔的深度,从而改变封底后的中模孔的实际长度,调节模孔中药物的填充体积。因此,在压片机上应具有调节下冲在模孔中的原始位置的机构,以满足剂量调节要求。由于不同批号的药粉配制总有比容的差异,这种调节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剂量控制中,加料器的动作原理也有相当的影响,比如颗粒药物是靠自重,自由滚落入中模孔中时,其装填情况较为疏松。如果采用多次强迫性境入方式时,模孔中将会填入较多药物,装填情况则较为密实。

②药片厚度及压实程度控制。药物的剂量是根据处方及药典确定的,不可更改。为了贮运、保存和崩解时限要求,压片时对一定剂量的压力也是有要求的,它也将影响药片的实际厚度和外观。压片时的压力调节是必不可少的。这是通过调节上冲在模孔中的下行量来实现的。有的压片机在压片过程中不单有上冲下行动作,同时也可有下冲上行动作,由上下冲相对运动共同完成压片过程。但压力调节多是通过调节上冲下行量的机构来实现压力调节与控制的。

7. 高速旋转压片机通常采用什么油

16世纪的医学

封建社会后期,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发展,生产力的增长促进了对新市场的寻找。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7年达·伽马发现好望角,1519~1522年麦哲伦环绕世界……,这些都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药物也由东方传入欧洲。美洲发现后,欧洲也有了金鸡纳、愈创木、可可果。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首先在意大利形成了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特点是敢于向教会思想挑战,反对宗教迷信的束缚。他们的口号是“我是人,人的一切我应该了解”,以此来反对神学的统治。他们一方面传播新文化,一方面竭力钻研和模仿古代希腊的文化,因此称为“文艺复兴”。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标志着科学史上文艺复兴的开始。

文艺复兴运动中,怀疑教条、反对权威之风兴起。于是医学界也产生了一场以帕拉切尔苏斯为代表的医学革命。

中世纪的医学学校中,主要讲阿维森纳的《医典》,以及加伦和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教师照本宣科,一切墨守陈规,毫无生气。文艺复兴的狂潮,很快就波及医学领域。帕拉切尔苏斯首先指出人体的生命过程是化学过程,他在巴塞尔大学任教时主张用流行的德语写书和讲演,使医学易为大众所接受,这是一件伟大的改革。他重视实践,反对烦琐的经院哲学,反对中世纪的传统和权威观念。他说“没有科学和经验,谁也不能成为医生。我的著作不是引证古代权威的著作,而是依靠最大的教师—经验写成的”。他勇敢地向墨守陈规和盲目崇拜进行斗争,公开焚毁了加伦和阿维森纳的著作。

在封建社会,各民族无例外地禁止解剖尸体,因此人体解剖学得不到发展。这个时代的医书,解剖图几乎全是根据动物内脏绘成的。而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把人作为注意的中心,这反映在医学领域内,人们首先重视的就是人体的构造。

首先革新解剖学的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他认为作为现实主义的画家,有必要深入了解人的解剖结构,尤其需要了解骨骼与肌肉,于是他开始从事人体解剖。他所绘制的700多幅解剖图,传至今日只有150余幅,画得大都准确、优美。

达·分奇首先对加伦的解剖学发生疑问。他曾往气管吹入空气,但无论如何用力,也不见心脏膨胀起来,由此证明加伦所谓肺与心相通的学说是错误的。他还检查过心脏的构造与形态,他所画的心脏图较以往有关图画正确得多。此外,他还发现了主动脉根部瓣膜的活动及其性质,证明瓣膜的作用在于阻止血液回流。他所提到的心血管方面的问题,不久就引起了医学家们的注意。

根据直接的观察来写作人体解剖学教科书是由维萨里完成。维萨里肄业于卢万大学,后转入巴黎大学。当时,这两所大学讲解剖时,仍是教授高坐椅上讲课,助手和匠人在台下操作,而且一年内最多只允许进行三或四次解剖。维萨里不满足这种状况,曾夜间到野外去盗窃尸体来进行解剖。当时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有欧洲最好的解剖教室,于是他就到那里任教。1543年,他将工作中积累起来的材料整理成书,公开发表。这本书就是《人体构造论》。维萨里虽然也受到当时保守派的指责,但他的学生们发展了解剖学。

中世纪,由于手术操作污秽而受到轻视,一般的外科手术都由理发师进行。法国的帕雷就是理发师-外科医生,他曾任军医,在战伤处理中,用软膏代替沸油处理火器伤,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他还用结扎法取代烧灼法进行止血;做过异位胎儿倒转术;创制过假手假足。他不懂拉丁文,又不信仰天主教,他的作品用本国文字法文写成的。

14~16世纪,传染病非常流行,曾夺去无数人的生命。这时弗拉卡斯托罗提出有关传染病的新见解,认为传染病是由一种能繁殖的“粒子”造成的,还指出了三条传染途径。

总之,16世纪欧洲医学摆脱了古代权威的束缚,开始独立发展,其主要成就是人体解剖学的建立。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

17世纪的医学

在17世纪,英国科学处于领先地位。

17世纪,量度观念已很普及。最先在医学界使用量度手段的是圣托里奥,他制作了体温计和脉搏计,还制造了一个像小屋似的大秤,可在其中生活、睡眠、运动、进食。在排泄前后,他都秤量自己的体重,如此不厌其烦地进行了30余年。他发现体重在不排泄时也在减轻,于是认为其原因是“不易觉察的出汗”,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新陈代谢研究。

实验、量度的应用,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科学轨道,其标志是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毕业于帕多瓦大学,在他以前,帕多瓦大学的解剖学家们曾相继发现并解释了血液在心脏循环的过程。1553年,西班牙学者塞尔维特确认血液自右心室流入左心室时,不是经过中隔上的孔,而是经过肺脏进行了“漫长而奇妙的迂回”。

哈维最先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活体解剖的实验方法,直接观察动物机体的活动。同时,他还精密地算出自左心室流入总动脉,和自右心室流入肺动脉的血量。他分析认为血液绝不可能来自饮食,也不可能留在身体组织内,他断定自左心室喷入动脉的血,必然是自静脉回归右心室的血。这样就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于1628年发表了著作《心脏运动论》。

随着实验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科学仪器,显微镜就是17世纪初出现的。显微镜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在这以后,科学家利用显微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

意大利马尔皮吉观察动物组织,发现了毛细血管,他还观察过脾脏、肾脏等组织的微细结构。荷兰业余科学家列文胡克也作过许多显微镜观察,最先看到精子、血细胞;他在观察蝌蚪的尾巴时发现血细胞从毛细血管中流过的情形。他和马尔皮基的观察填补了哈维在血液循环学说中留下来的空白,说明血液怎样由动脉进入静脉的。但是,17世纪的显微镜观察很不深入,真正的人体组织学是19世纪才发展起来。

17世纪时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都有了进步,医学家也开始不满意过去的医学学说,出现了一些新的学说,这主要有三种派别。其一是物理学派,医学机械论者、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对医学的见解就是代表。他主张一切疼痛、恐怖等都是机械的反应;认为人有灵魂,而灵魂存在于松果体中。

化学派则以化学原理解释生理和病理现象,荷兰人西尔维乌斯可为其代表。他曾致力于盐类的研究,认为身体的三要素是水银、盐和硫磺;“酵素”在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上有重要的作用。他是加伦学说的信奉者,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酸性和碱性的平衡失调所致,所以其治疗方法也是以平衡两者的关系为主。这个学派是当时医学上有势力的一派,他们在唾液、胰液和胆汁方面的研究对生理学有一定的贡献。他们认为血液是中枢,一切病理过程都由血液产生。对所有疾病都用化学原理进行解释和治疗。

另一位英国的化学派代表,牛津大学的威利斯注重临床观察。在西方他第一个知道糖尿病的尿是甜的,所以糖尿病也曾称威利斯氏病,他记述过现在所称的重症肌无力,还描述并命名过产褥热和大脑基底动脉环。

还有一派叫做活力派,认为生命现象不能受物理或化学的支配,生命现象是由生命特有的生命力来维持的,这种生命力亦即活力。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塔尔,他认为疾病的原因在于生命力的减少,而其消失就是死亡。此派到18世纪更为盛行。

这三个学派虽然开始于17世纪,但其影响都很大,直到20世纪各种学派中还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内科学直到17世纪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医术与中世纪相仿,四体液论依然是疾病理论的基础。由于当时医生多研究解部学和生理学,似乎忘记了医生的责任,所以17世纪的临床医学家西德纳姆指出“与医生最有直接关系的既非解剖学之实习,也非生理学之实验,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医生的任务首先要正确探明痛苦之本质,也就是应多观察同样病患者的情况,然后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识,以导出疾病之解释和疗法”。同时,他非常拥护希波克拉底关于“自然治愈力”的思想。这既说明了当时临床学还很落后,也表明他对人体抗病能力的重视。

18世纪的医学

到18世纪,医学家已经解剖了无数尸体,对人体的正常构造已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基础上,他们就有可能认识到若干异常的构造。

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莫尔加尼于1761年发表《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书,描述了疾病影响下器官的变化,并且据此对疾病原因作了科学的推测。他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损伤,而且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它在某个器官内的相应病变部位。在他以后医师才开始用“病灶”解释症状,这种思想对以后的整个医学领域影响甚大。

18世纪后半期,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发明了叩诊。他的父亲是酒店老板,常用手指敲击大酒桶根据声音猜测桶里的酒量。后宋,奥恩布鲁格把这个方法用在人的胸腔,以寻找“病灶”。经过大量经验观察,包括尸体解剖追踪,他创立应用至今的叩诊法。但叩诊法的推广应用,还是19世纪的事。

在17世纪以前,欧洲并无有组织的临床教育,学生到医校学习,只要读书,经过考试及格就可领到毕业证书。17世纪中叶,荷兰的莱顿大学开始实行临床教学,并取消宗教派别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国学生。

到18世纪,临床医学教学兴盛起来,莱顿大学在医院中设立了教学病床,布尔哈维成了当时世界有名的临床医学家。布尔哈维充分利用病床教学,他在进行病理解剖之前,尽量给学生提供临床的症候以及这些与病理变化关系的资料,这是以后临床病理讨论会的先驱。

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是18世纪预防医学的一件大事。16世纪中国已用人痘接种来预防天花。18世纪初,这种方法经土耳其传到英国,詹纳在实践中发现牛痘接种比人痘接种更安全。他的这个改进增加了接种的安全性,为人类最终消灭天花作出贡献。

19世纪的医学

19世纪初,细胞学说被提了出来。到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菲尔肖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研究深入到细胞层次。他学说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来自细胞;机体是细胞的总和;疾病可用细胞病理来说明。

19世纪中叶,由于发酵工业的需要,再加上物理学、化学的进步和显微镜的改进,细菌学也随之诞生了。法国人巴斯德开始研究发酵的作用,后研究微生物,证明发酵及传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国人科赫发现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炭疽杆菌等,并改进了培养细菌的方法和细菌染色方法,还提出科赫三定律。他们的工作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

19世纪后30年,是细菌学时代,大多数主要致病菌在此时期内先后被发现。巴斯德还研究了鸡的霍乱、牛羊炭疽病及狂犬病等,并用减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进行疫苗的研究,从而创立了经典免疫学。以后,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梅契尼科夫,系统阐述了吞噬现象及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提出了微生物间的对抗和它们变异的论述;20世纪初,发现乳酸菌与病原菌在人肠中相互拮抗,并用乳酸菌制剂来治疗某些肠病。他对早期免疫学作出很大贡献。

19世纪初期,在药理学方面,一些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例如,1806年由鸦片中提取出吗啡;1819年由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奎宁;至19世纪中叶,尿素、氯仿等已合成;1859年水杨酸盐类解热镇痛药合成成功;19世纪末精制成阿斯匹林。其后各种药物的合成精制不断得到发展。以后,人们开始研究药物的性能和作用。以临床医学和生理学为基础,以动物实验为手段,产生了实验药理学。

19世纪,人们应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机体,从而逐渐兴起实验生理学。法国的马让迪,德国人弥勒和法国人贝尔纳先后用动物实验对神经和消化等系统进行了大量生理研究。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生理学研究的科学基础。

由于病理解剖学和细胞病理学的影响,当时的临床医学中特别注意对内脏器官病理变化的研究和诊断,想尽各种方法寻找“病灶”,使诊断方法不断充实,诊断手段和辅助诊断工具不断增多。到19世纪末,检查工作又或多或少地从直接观察病人转变为研究化验室的检验结果。

发明听诊的是拉埃内克,他是法国病理学家、临床家。他从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得到对于心肺可以听诊的启示。起先他用耳直接听诊,后来制成纸制听诊器,后用木制。他检查了许多病人,研究了用听诊器发现的各种最微小的现象,并进行了许多尸体解剖,把解剖结果与临床现象相对照,从而改进了听诊法。1819年,他发表论文《间接听诊法》,并根据这种新的检查方法用来诊断肺和心脏的疾病。

许多临床诊断辅助手段如血压测量、体温测量、体腔镜检查都是在19世纪开始应用的。利用新的照明装置和光学器具,一系列光学器械相继发明和使用。较早的有德国人赫尔姆霍茨的检眼镜,继之喉镜、膀胱镜、食管镜、胃镜、支气管镜等先后发明,这丰富了临床内科诊断手段,并使其后体腔内进行治疗成为可能。

由于化学的发展,临床医学利用化学分析检验方法以检查血液的内容物,大大改进了诊断法。显微镜学的不断进步,促使形态诊断学在临床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它研究机体体液和固体部分的组织结构和有形成分,并研究正常和异常排泄物的结构成分。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成就,医生的诊断方法更为丰富。

19世纪之前,外科非常落后。疼痛、感染、出血等主要基本问题未得解决,这限制了手术的数量和范围。19世纪中叶,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是麻醉法的发明。19世纪中叶一氧化二氮、乙醚、氯仿相继被用作全身麻醉药,外科手术能够在无痛情况下施行,这是外科学的一大进步,是外科手术学得以发展的前提。19世纪末又发明了局部麻醉的方法,克服了全麻手续繁杂、副作用多的不足。

创伤手术后的化脓并发症是最麻烦的事,在巴斯德发现病原微生物以前,维也纳的产科医生塞梅尔魏斯于1847年证明,产褥热的真正原因是手和产科器械带进了感染因素,主张用石灰水洗手。

根据巴斯德的发现,英国外科医生利斯特认为伤口中的腐烂和分解过程是由微生物所引起。1865年他用石炭酸消毒法进行复杂骨折手术荻得成功,他还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室、手术台、手术部位和伤口。并用复杂的包扎法包扎伤口。防腐法大大地减少了创伤化脓和手术后的死亡率,但还是没有完全解决伤口的感染问题。

1886年贝格曼采用热压消毒器进行消毒外科,才标志着真正进入了无菌手术的时代。止血方面也有些初步进步,如止血钳、止血带以及血管结扎的方法的应用等。

以上几方面的重要成就,为外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从此外科学开始迅速发展。19世纪末期,体腔外科普遍发达,这样许多临床专业(如妇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进行内科处置外,外科方法也获得重要地位。

18世纪时预防医学有某些改进,但大多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实施范围也很有限。到19世纪,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的问题。英国于1848年设立卫生总务部,规定一些预防疾病的法令。

之后不久,英国发生霍乱大流行,死亡约六万人。统计资料显示疾病的传染媒介是饮用水,于是采取了适当的预防方法,而逐渐遏止了疫情。

使卫生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的人是德国的佩滕科弗,他将物理和化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卫生学方面,研究了空气、水、土壤对人体的影响;测定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对呼吸的意义,并发明了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研究了住宅的通气和暖气设备。继他之后,研究职业病的劳动卫生学、研究食品工业的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相继产生。

护理工作历史悠久,但从事护理的人长期地位低下,19世纪之前工作条件一直十分恶劣,人员素质差,待遇低。英国的南丁格尔曾在德国学习护理知识,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率护士进行战地救护,收效显著。1860年她创立护士学校,传播其护理学思想,提高护理地位,使护理学成为了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