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三极管(二极管谁发明)

海潮机械 2022-12-20 23:25 编辑:admin 294阅读

1. 二极管谁发明

二极管是弗莱明发明的。

弗莱明,生于 1884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出访美国时拜会了爱迪生,共同讨论了电发光的问题。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发射现象,弗莱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技术发现,弗莱明亲自做了实验,还找到爱迪生共同研讨有关热电子。

2. 二极管发明时间

1. 真空管以前・・・

发现二极真空管里有整流特性和爱迪生效果是1884年。其实在这8年之前的1876年已发现了硒的整流作用。利用半导体特性实现整流效果的二极管的历史十分古老。但比真空管还要古老是稍微意外吧。

2. 鍺,接下来硅

当初原始的二极管-硒整流器和矿产检波器是,使用黄铁矿和方铅矿等天然亚酸化铜(多结晶半导体)。

其后,经过精炼技术的进步,转移到了鍺,硅等高感度稳定生产的单结晶半导体的时代。鍺对热特性弱,现在几乎都使用硅。

3. 从PN结合诞生的整流效果

二极管素子是PN结合的构造。P形半导体端的端子叫阳极,N形半导体端的端子叫做阴极。

电流只能从阳极流到阴极,从阴极到阳极几乎没有电流流过。

这个效果叫整流效果,换句话说,就是把交流变换直流的作用。

4. 二极管就是开关

二极管的作用直说就是开关,电流的开关。把电流用水流比喻的话,阳极是上流,阴极是下流,水从上流到下流能流下去,就是说电流能流下去,但从下流不能流到上流。这就是二极管的整流作用。

4. 二极管就是开关

二极管的作用直说就是开关,电流的开关。把电流用水流比喻的话,阳极是上流,阴极是下流,水从上流到下流能流下去,就是说电流能流下去,但从下流不能流到上流。这就是二极管的整流作用。

5. 结合构造也有多样

二极管的接合构造现在大有PN结合和肖特基形。前者是半导体和半导体结合,细分有扩散接合形和台地形。后者是半导体和金属之间发生的效果。结合这个语言通常不在二极管里表现。在这里为了容易理解分列在这里。现在,实现小功耗高速性的肖特基接合形被注目,我公司积极地推进SBD的系列化。

6. 顺方向特性和逆方向特性

二极管有阳极和阴极两个端子,阳极 (+),阴极 (-)。从阳极到阴极流过电流时的特性叫做顺方向特性,例VF,IF。相反,从阳极 (-) 向阴极 (+) 加电流时,二极管基本上无电流流过,这时的特性叫做逆方向特性,例VR,IR等逆方向特性。

5. 结合构造也有多样

二极管的接合构造现在大有PN结合和肖特基形。前者是半导体和半导体结合,细分有扩散接合形和台地形。后者是半导体和金属之间发生的效果。结合这个语言通常不在二极管里表现。在这里为了容易理解分列在这里。现在,实现小功耗高速性的肖特基接合形被注目,我公司积极地推进SBD的系列化。

6. 顺方向特性和逆方向特性

二极管有阳极和阴极两个端子,阳极 (+),阴极 (-)。从阳极到阴极流过电流时的特性叫做顺方向特性,例VF,IF。相反,从阳极 (-) 向阴极 (+) 加电流时,二极管基本上无电流流过,这时的特性叫做逆方向特性,例VR,IR等逆方向特性。

3. 二极管发明过程

并联可以增加电流能力,串联可以增加二极管反压。

发光二极管在并联使用时电压一般是恒定的,电流变化比较大。比如:一个led是15ma,两个是30ma,三个就是45ma…………。所以并联时电流一定要够,否则就会光暗或不亮。

发光二极管在串联使用时电流一般是恒定的,比如20ma,但电压的变化较大,比如:一个时2.4v 可以点亮,两个时就必须有4.8v,三个时就要7.2v…………。所以串联时电压一定要够,否则就不会亮。

扩展资料:

二极管的作用:

1,二极管是最常用的电子元件之一,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单向导电,也就是电流只可以从二极管的一个方向流过,二极管的作用有整流电路,检波电路,稳压电路,各种调制电路,主要都是由二极管来构成的。

2,其原理都很简单,正是由于二极管等元件的发明,才有现在丰富多彩的电子信息世界的诞生,既然二极管的作用这么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检测这个元件呢,其实很简单只要用万用表打到电阻档测量一下反向电阻如果很小就说明这个二极管是坏的,反向电阻如果很大这就说明这个二极管是好的。

4. 二极管发明者弗莱明

1904年弗莱明因发明【真空管】获得专利

佛来明(J.A. Fleming)于1904年制造出第一支二极真空管,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将二极管加以改良,于1907年制造出第一支三极管,既然成功研发了三极管,真空管的应用开始实现,真空管的发展从此一日千里。

5. 二极管发明史

1883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效应

1904年---佛莱明利用热电效应制作成了二极管

1906年---美国德佛雷斯发明了电子三极管

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电脑,名叫ENIAC。其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重达30吨

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几位研究人员发明晶体管

1950年---Kilby在IRE的会议上宣布“固体电路”的出现,以后就叫集成电路。开启了新的阶段

1960年---集成电路处于“小规模集成”阶段,每个半导体芯片上有不到100个元器件

1966年---集成电路进入“中规模集成”阶段,每个芯片上有100到1000个元器件

1969年---集成电路进入“大规模集成”阶段,每个芯片上的元器件达到10000左右

1973年---摩托罗拉的马丁库博完成了手机研制,并给他的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打了一个电话,并被接通了

6. 二极管发明者齐纳

db2三极管是稳压管器件。稳压二极管(又叫齐纳二极管)是一种硅材料制成的面接触型晶体二极管,简称稳压管。此二极管是一种直到临界反向击穿电压前都具有很高电阻的半导体器件。

稳压管在反向击穿时,在一定的电流范围内(或者说在一定功率损耗范围内),端电压几乎不变,表现出稳压特性,因而广泛应用于稳压电源与限幅电路之中。

7. 二极管发明家

1901年,美国发明家金·坎普·吉列发明保险剃须刀。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冲向碧蓝的天空,这是人类航空史上首次自主操纵飞行。

1906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对二极管加以改进、研制出三极管,这看似小小的一步、却是人类在打开电子时代大门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福雷斯特因而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无线电之父”。

1906年,美国人费森登发明了无线电广播,人们第一次用上述方法从马萨诸塞州海岸发送出无线电波信号、收音机真的收到了。

1907年,复印机在美国纽约出现。

1908年,美国人费尔斯通发明防滑轮胎。

1909年,美国人L·贝克兰发明的酚醛塑料的制作方法。

1911年,美国人W·卡里尔发明了空调。

1913年,爱迪生发明电灯。

1917年,美国人卡尔马斯发明彩色电影。

1918年,美国人塞缪尔.沃特斯发明立体声技术。

1921年,美国人德鲁发明橡皮膏。

1922年,美国人泰勒和扬发明雷达。

1925年,美国人阿姆斯特郎发明收音机调频。

1927年,电视问世,美国人发明。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

1932年,美国专家研制出第一台有效的心脏起博器。

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1935年,美国发明柯达克罗姆彩色胶片。

1937年,美国人邓普提发明超市手推车。

1942年,美国发明凝固汽油。

1945年,美国人斯潘塞发明微波炉。

1947年,美国人图伊发明隐形眼镜。

1947年,美国雷声公司发明微波炉。

194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家弗兰克·利比首次用反射性同位素碳14,准确测定了曾经有过生命的有机体的年代,碳14测年法的发明对于考古学、海洋学和地球科学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1950年,美国人谢尔德发明信卡。

1954年,第一个半导体收音机问世。

1954年,美国人索尔克和萨宾及法国人莱皮纳发现抗麻疹疫苗。

1954年,美国人索尔克首次发现脊髓灰质炎疫苗。

1955年,美国人莱斯凯尔发明环境学。

1956年,美国人巴丁·库珀和希弗解释超导现象。

1956年,美国人巴克斯确认公式翻译程序语言,这是从程序设计中演变出来的最早的语言。

1956年,美国波音707飞机首次飞行。

1958年,美国安培公司推出第一盘彩色录像带。

1958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1958年,美国人发现激光。两年后的1960年,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

1959年,美国工程师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

1960年,发明于16世纪的抽水马桶在本世纪开始盛行。

1961年,美国人发射载有黑猩猩的宇宙飞船、并使之成功地返回地面。

1962年,第一个工业机器人在美国上市。

1962年,美国物理学家首次提出夸克模型,并预言这种非凡的粒子不仅存在,而且正是这种粒子构成了其他一切粒子。

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

1964年,美国贝尔公司推出电视电话。

1968年,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1968年8月11日,一艘名叫“格格玛·挑战者”号的科学考察船开始处女航,目的是深海钻探。经过15年的航行,不仅验证了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而且还有许多重大科学发现。

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飞船发射升空。21日11时56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足月球,他的一小步标志着人类的一大步。

1970年,美国出现盒式录象带。

1971年,美国人布隆博格和米尔曼发现抗肝炎疫苗。

1971年,美国人达马迪安想到利用核磁共振进行身体检查、专门用于检查肿瘤。

1971年,世界上第一个通用微处理器问世,被称为第一代微处理器、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诞生。

1972年,美国人基尔伯恩发明三角形滑翔翼。

1973年,彩色复印机在美国问世。

1973年,美国人科恩和博耶创立基因工程学。

1973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马丁·库帕库帕发明手机。

1973年,世界上第一个光纤通信实验系统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建成,为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基石。

1975年,美国人威廉·米勒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小型电子游戏机。

1976年,美国开始使用第一代无绳电话系统、移动电话逐渐成为现代“顺风耳”。

1976年,美国“海盗”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登陆。

1977年,美国宣布研制出了中子弹并开始投入生产和装备部队。

1977年,活的时间最长的接受心脏移植者、美国人安尼克逝世。她是在1968年10月21日做的移植心脏手术。

1978年,三个美国人乘坐气球从美国普雷斯克岛出发穿越大西洋最后降落在法国诺曼底的埃弗勒。这是人类首次乘气球穿越大西洋。

1979年,美国人克莱因进行首例基因手术。

1981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试飞。

1984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多媒体电脑。

1985年,美国人哈里森在旧金山将一个26周的胎儿部分一处子宫,在实施了拯救婴儿的手术之后又将其放回子宫。这是人类首次为未出生的胎儿进行手术。

1985年,美国人波斯顿和法国人图雷纳合作,成功地研制出人造皮肤。

1986年,美国宇宙探测火箭飞越哈雷彗星上空。

1986年,美国人德雷特勒宣布,它通过内窥镜利用激光消除了33个病人的肾结石。

1986年,根据杰弗里斯方法、人们首次发现孩子的父亲可通过基因印迹来确认。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标志着人体“生命之书”掀开第一页。

199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进入轨道。

1991年,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环球网(万维网)正式露脸、这张无形之网使人们相互传递信息犹如在网中穿梭、十分便捷。

1993年,在与世隔绝的“生物圈2号”中生活了两年之久的8位科学家平安地走出这一人造小世界、标志着美国“生物圈2号”计划首次试验结束。

1993年,美国将信息高速公路列入政府建设计划,一时间信息高速公路在全世界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1995年6月,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成功、标志着人类在空间活动中的国际合作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1997年,美国探路者号火星探测飞船成功地在火星着陆,科学家们相信:终有一天人类登上火星将不仅仅是梦想。

1997年5月11日,在历时9天的比赛中,IBM超级计算机“深蓝”以两胜、三平、一负的成绩,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次人机大战在世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1998年6月3日,探索宇宙本源的人类第一个高能物理实验“阿尔法磁谱仪”搭载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顺利升空,几千年来、人类第一次直接观测宇宙空间的带电粒子。

8. 二极管发明者

sr2100是肖特基二极管。肖特基二极管是以其发明人肖特基博士(Schottky)命名的,SBD是肖特基势垒二极管(SchottkyBarrierDiode,缩写成SBD)的简称。

SBD不是利用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接触形成PN结原理制作的,而是利用金属与半导体接触形成的金属-半导体结原理制作的。因此,SBD也称为金属-半导体(接触)二极管或表面势垒二极管,它是一种热载流子二极管。

9. 二极管发明的背景

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在30一40年代,先后进人贝尔电话研究所工作,都从事着固体物理理论的研究。 肖克利早在1939年就提出“利用半导体而不用真空管的放大器在原则上是可行的”。布拉顿和巴丁在开始研究晶体三极管时,采用了肖克利的场效应概念,但实验屡遭失败。两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巴丁又提出了表面态理论。根据这一新的原理,在1947年12月23日的实验中,他们终于取得了意义重大的成功。巴丁和布拉顿把两根细金属丝置放在锗半导体晶片的表面,其中一根接通电流,使另一根尽量靠近它,并加上微电流,这时,通过错片的电流突然增大起来。这就是一种信号放大现象。 这项发现震动了整个电子学界。贝尔研究所利用这种放大现象制造出晶体管。因为这种晶体管的结构,只是金属丝与半导体晶片的某一“点”接触,故称之为“点接触晶体管”。然而,当时这种晶体管存在着不稳定、噪声大、频率低、放大率小、制作困难等缺点,某些性能还比不上电子管。故而人们估计,它只能使用在助听器之类的小东西上,很少有人能预见到它以后的巨大发展。 在“点接触晶体管”诞生之后,肖克利又一次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认识到过去进展不大的主要原因是一味地模仿真空三极管。肖克利对半导体的性能进行了更深刻地探讨,提出了“空穴”这一崭新的概念,并提出另一个新设想:在半导体的两个P区中间夹一个N区的结构就可以实现晶体管放大作用。肖克利给这种晶体管取名为“结型晶体管”。由于当时技术条件较差,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整整花费了一年的时间,1950年第一个“结型晶体管”试制成功。这种晶体管是利用晶体中的电子和空穴的作用原理制成,它是现代晶体管的雏型。 “结型晶体管”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它证明半导体的放大作用不是由表面现象引起,而是在半导体内部发生的放大过程中形成的。它克服了“点接触晶体管”的不稳定性,而且噪声低、功率大。 肖克利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点接触晶体管”的发明(专利权属于巴丁和布拉顿),但他是半导体组的领导人,而且对导致晶体管发明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肖克利和巴丁、布拉顿一起领受了科学的最高奖诺贝尔物理奖。 此后,许多科研人员又对晶体管的改进和半导体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继而开发出许多品种的新型晶体管,如合金晶体管(1951年)、漂移晶体管(1955年)、台面晶体管(1956年),平面晶体管(1959年)、外延晶体管(1960年)、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1962年)、功率晶体管(1962年)等。

10. 二极管发明的意义

继真空管以后,1948年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约翰•布拉顿和威廉•肖克莱又发明了晶体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