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温差(换热器温差过大的影响)

海潮机械 2023-01-04 17:12 编辑:admin 262阅读

1. 换热器温差过大的影响

比如以水冷式冷水机组为例:冷凝器里的“制冷剂饱和冷凝温度”与“冷却水出水温度”之间的差值,就叫“小温差”,一般是1-2℃。同理,蒸发器里“制冷剂饱和蒸发温度”与“冷冻水出水温度”的差值也叫小温差,对满液式蒸发器来说,也是1℃或1℃多一点,干式蒸发器会大一些,到5℃多。风冷机组上这个值会比较大,比如15℃,所以一般不叫小温差,改叫“传热温差”,其实“传热温差”严格来说有别的定义的,不懂的人很容易混淆。(比如进出水温差,有的人也叫传热温差)

“小温差”大,表示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下降了,该采取措施了。该清洗就清洗,该做水处理就做水处理,该拉油的就拉油等等,是个直观的指标。像“进出水温差”如果变小了,既有可能是水流量过大引起,也可能是换热效率低引起,就不那么直观了。

2. 换热器换热温差越大

换热器大小首先要看一次侧及二次侧的介质。是水水换热,还是汽水换热,或者是空气换热器,使用热水还是用蒸汽等等。

其次,要根据二次侧的进出口温度及流量,计算总的热负荷。

然后,根据一次侧介质,计算出合适的进出口温度或者蒸汽压力,及其流量。

根据实际提供的两侧进出口温度,计算出平均温差,然后根据换热器的换热系数,计算出最小的换热面积。再考虑安全系数,允许压损等,选出合适的换热器。

换热器选型如果偏小,将会导致二次侧温度达不到等,不能满足热负荷的影响。

如果偏大,首先是成本增高,两侧的管道及控制等成本都将增大。

其次压损可能较大,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总之,合理计算加上正确的选型,就没错了。然后就是,考虑换热器质量,安装,维护等成本问题了。

3. 换热器传热温差

ln是自然对数 这个是对数平均值的公式 你应该大二了啊,这个化工原理的简单公式,没什么好讲的啊?

4. 温差对换热的影响

,一个是感应室温的,一个是感应系统管温的,它们在制冷和制热时都工作。空调上的管温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由于传感器阻值大小不同,是不可以通用的。

详细讲解:

1、室温传感器,就是感应当前的房间温度,并与设定温度相比,从而来确定压缩机是否工作。

2、室内管温传感器,在制冷时是起防冻结保护的,防止管内温度太低,而使冷媒产生冻结。制热时起防冷风作用。

3、当温度还不够热时,控制室内风扇不启动,以免凉风吹到人。室外的管温传感器主要是防止系统过热保护。

4、室温传感器采集室内回风温度,即室温,对比设定温度控制压缩机启停,控制室温与设定温差制热模式自动启停电辅热等。

5、管温传感器采集室内机蒸发器温度,计算蒸发器制冷防冻结保护,制热预热启动室内风机,控制室内机风机风速等等

5. 换热器一般的传热温度差

1 这个温差一般指的是热端出水温度与冷端的进水温度的差.

2 如果可以达到1°C温差换热,说明换热器性能是好的,但是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换热面积要足够大,冷端的水流量也要够大.

3 “小温差,大板换”这样的说法是对的,就像上面说的,小温差就必须要大的换热面积来保证.

6. 换热器温差过大的影响是什么

冻水机蒸发器小温差偏高原因,冷冻机组是制冷过程的关键环节,它造成冷冻机温差小的原因体现在以下环节:

1、蒸发器堵塞一般蒸发器堵塞,由下面几个因素造成:冷冻水粘度过大;冷冻水洁净度不够;冷冻水中有结晶物的产生。蒸发器堵塞可通过观察压缩机的回气区情况来判断。即当压缩机回气口位置出现大面积的结冰现象时就可以判断出蒸发器出现的堵塞现象。

2、膨胀阀损坏或堵塞一般膨胀阀损坏后或堵塞由下面几个因素造成:外部条件造成物理损坏;机型部件的自行损坏;系统洁净度下降。膨胀阀的故障可以通过听进液管的声音及膨胀阀后部是否结冰来判断。

3、制冷剂泄露一般制冷剂泄露由下面几个因素造成:换热器或冷媒管连接管路的损坏;系统接触到腐蚀性液体或气体;机械运动部件的震动造成的制冷剂管路件的震动造成的制冷剂管路的损坏;人为因素造成的制冷剂部件损坏。低压过低的问题可通过观察低压压力表的读数发现。若出现此类问题必须由专业的低温冷水机厂家技术人员进行检测处理。

4、过滤器堵塞一般过滤器的堵塞由下面几个因素造成:外部条件造成物理损坏;机型部件的自行损坏;系统洁净度下降。过滤器的故障可以通过经过过滤器制冷剂是否有温差来判断。希望可以帮到您哦。

7. 换热器温差过大的影响因素

       指正流加工介质在进入换热器时的温度与返流的介质出换热器时的温度之差。

       造成主换热器温差偏大的原因可能有3个:

       (1)没有膨胀机进口空气温度调节,且主换热器中间抽口位置设计不合理。之前采用的主换热器增压空气抽口都有上、下两个,进膨胀机温度可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调节,还从未采用过这种不带温度调节的主换热器。

       (2)换热器设计余量不足。因为通过计算发现,以前主换热器所留设计余量普遍偏大,故此主换热器设计时作了适当的减小,尽管理论上亦留了足够的余量,但与以前同规格主换热器相比偏小。

       (3)操作时工艺参数调节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