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雾霾可吸入颗粒物
雾霾是气溶胶。
气溶胶是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或固体颗粒。它们可以参与各种化学循环,是大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的雾、烟、霾、轻雾、灰尘和烟雾是由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大气气溶胶。这些悬浮微粒的直径一般为0.001-100μm,它们的液体微粒称为雾,而小于1μm的微粒称为灰尘。气溶胶根据其大小可分为浮尘和落尘。落下的尘粒直径大于10μ m,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会很快沉降下来,而漂浮的灰尘会在大气中漂浮很长时间,对人体影响很大。
由于粒径小于10μ m的浮尘容易被人体吸入和吸收,故又称可吸入颗粒物,即IPM。如果气溶胶粒子极小,半径小于0.1μ m,重量相对较轻,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会随风飘散,不易被人体吸收。
然而,在不通风的环境中,含有病毒的气溶胶会在空气中停留很长时间。为了防止气溶胶,外出时必须戴口罩,如医用N95口罩。同时,要注意家居环境的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气溶胶长时间停留在家中。
2. 雾霾的颗粒
应该是雾霾颗粒大,因为雾霾中含有大量的PM10颗粒物。
3. 由细微颗粒物造成的雾霾天气
京津冀位于东北亚中国地区环渤海心脏地带,是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但是近些年空气污染严重,频发出现的雾霾天也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影响经济的发展。京津冀雾霾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形成有3个条件。
一是天气条件。大气污染颗粒物是造成严重雾霾天气的内因,天气条件则是外因,对于扩散污染物有着重要作用。不同季节的热力条件和天气背景强迫对边界层过程及空气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二是地理环境条件。京津冀城市化区域濒临渤海,属于海陆交接地区。北有燕山山脉,西有太行山脉,构成复杂的山地、平原、城市和海陆地理环境。在京津冀地区静稳天气条件下形成的“三圈环流”(由于山区与平原的热力差异、城市与郊区热力差异、海面与陆面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山谷风环流、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环流)的耦合效应,对京津冀地区污染物的扩散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是污染源作用。京津冀地区周边的东南风、西南风、南风都会把污染物送到北京来。这种地理环境、天气条件、污染源分布作用,正是导致京津冀地区秋冬季严重雾霾天气频发的原因。虽然京津冀地区雾霾的产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但要根本解决还是要靠强化区域减排。
4. 雾霾是颗粒物吗
不是,本质不同,存在介质不同,布朗运是在液体中进行。
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实质:扩散现象并不是外界作用引起的,也不是化学反应的结果,而是由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物质迁移现象,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扩散运动的快慢受到温度、密度差、浓度差有关,密度和浓度差越大,温度越高,扩散的越快。
扩散现象:分子的运动,发生在固体、液体、气体等任何两种物质之间。
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
实质: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特点:颗粒越小,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扩散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微粒的密度不同引起的,表现为分子的热运动引起不同质量微粒的迁移,通常为从高浓度迁移向低浓度。
5. 雾霾包括哪些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s)是大气中存在的各种固态和液态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各种颗粒状物质均匀地分散在空气中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庞大的悬浮体系,即气溶胶体系,因此大气颗粒物也称为大气气溶胶(Atmospheric Aerosols) 。1918年,物理学家E.GDonnan发现胶体化学过程和有云的大气过程有重要的相似点,因此参照术语“水溶胶(Hydrosol)”,引入了“气溶胶(Aerosol)”术语,用于指空气中分散的颗粒和液滴[2] 。气溶胶是多相系统,由颗粒及气体组成,平常所见到的灰尘、熏烟、烟、雾、霾等都属于气溶胶的范畴。
在许多文献中,大气颗粒物和大气气溶胶都是指大气中的颗粒物。大气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后者危害较大。
在学术界的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两种。
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颗粒物,例如土壤粒子、海盐粒子、燃烧烟尘等等。
二次颗粒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颗粒物,例如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硫酸盐。Wl'dtby等人根据大气颗粒物表面积和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粒度模,并用来解释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归宿f3;7;81(2.2)嘲。
按照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可将大气颗粒物分为三种类型的粒度模:爱根核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