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杀虫剂的发展历史
有用
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农业害虫和城市卫生害虫的药品,使用历史长远、用量大、品种多。在二十世纪,农业的迅速发展,杀虫剂令农业产量大升。但是,几乎所有杀虫剂都会严重地改变生态系统,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其它的会被集中在食物链中。必须在农业发展与环境及健康中取得平衡。按来源可分为生物源杀虫剂和化学合成杀虫剂两类。
2. 杀虫剂的发展历史,各历史阶段杀虫剂的类别与品种特点
BT农药即BT生物农药,中文别名为7216杀虫菌、苏云金杆菌、BT(BT)杀虫剂、敌宝。为一种微生物杀虫剂,可用于农业和林业,对鳞翅目害虫和松毛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知识点延伸:
BT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有许多优点 :1、对人畜无毒,使用安全。Bt细菌的蛋白质毒素在人和家畜、家禽的胃肠中不起作用。 2、选择性强,不伤害天敌。Bt细菌只特异性地感染一定种类的昆虫,对天敌起到保护作用。 3、不污染环境,不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是一种干净的农药。 4、连续使用,会形成害虫的疫病流行区,造成害虫病原苗的广泛传播,达到自然控制虫口密度的目的。 5、没有残毒,生产的产品可安全食用,同时,也不改变蔬菜和果实的色泽和风味。 6、不易产生抗药性,这只是相对而言。人类与有害昆虫的斗争,是极其艰苦和复杂的,最近已经发现了抗药性的报道,但不象化学农药产生的那么快。
3. 杀虫剂的发展历程
蚊香的具体发明者并无记载,我国点蚊香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远在数百年前的南宋时期便出现过中药制成的类似驱蚊棒,传统的蚊香分线香和盘香两种。蚊香是一种驱蚊物,其中的药物被点燃后所发出的烟可赶走蚊子或熏死蚊子。
蚊香的发明可能与古人端午节的卫生习俗及烧香祭祀的习俗有关,早年端午节人们除在门口插上艾草外,还常浸泡雄黄酒涂在身上。这样做可能使空气清新一些,其次还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
4. 最早的杀虫剂
甲维盐和阿维菌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正温度系数规律,通俗点说就是温度越高,杀虫的活性越高,但是两者收到温度增高而增加的毒性是不一样的。
16度的时候,甲维盐的活性是阿维菌素的两三倍,但是22度的时候阿维菊素增加了6倍左右,但是甲维盐的毒力仅仅增加了两三倍,所以在16-22度的时候两个效果基本差不多。但是一般甲维盐的含量高于阿维菊素,导致了真正使用的时候22度阿维菌素的效果要更好一点。
当温度高于25度的时候,甲维盐的毒力会大幅度增加,一千倍往上都很正常,但是阿维菌素只能增加到几倍到十几倍,所以,这才是甲维盐真正优势的地方。
5. 杀虫剂的发展历史简介
我国是最早应用杀虫剂、杀菌剂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国家之一,早在1800年前就已应用了汞剂、砷剂和藜芦等。
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植物性农药和无机农药仍是防治病害虫的有利武器。
20世纪40年代发明有机化学农药之后,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控制病虫危害的能力,为我们挽回农作物产量损失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长期依赖和大量使用有机合成化学农药,已经带来了众所周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对推动农业经济实现持续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6. 生物杀虫剂的发展
万蝇迷生物杀虫剂一般一瓶药水可以倒入两个诱捕器,15天换一次即可。
7. 杀虫剂的历史发展阶段
杀虫剂按其对温度的反应分为感温性农药和非感温性农药。其中感温性农药又可分为正温度系数农药与负温度系数农药。
1、正温度系数杀虫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药效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例如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氯化烟碱类属于此。
2、负温度系数杀虫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药效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例如拟除虫菊酯类、有机氯类属于此。
3、因此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农药的杀虫活性和提高药效,首先应了解农药的特性和对环境的敏感程度,选择能最大程度发挥药效的环境条件用药。例如拟除虫菊酯类提倡在早春或晚秋低温季节应用;有机磷类提倡在夏秋高温季节使用。
4、专性杀螨剂(克螨特、三唑锡等)也是正温度系数农药,早春低温施用防效差,春夏秋高温季节施用防效好,只是夏季中午高温阶段施用易发生药害。
5、大浪、噻螨酮和尼索朗是最优秀的杀卵型杀螨剂,尽管是非感温性杀螨剂,但早春低温季节施用,由于螨卵隐蔽不活动,难以与药剂接触,故防效不理想;而夏季高温季节使用,又由于虫态混杂,本身不杀成螨,螨繁殖速度快,故防效更差,更难以接受。因此说专性杀卵型杀螨剂药效不稳,易受到环境条件和时间的限制。
6、辛硫磷是有机磷类正温度系数的触杀性杀虫剂,夏季高温季节施用理应最大限度的发挥药效,但由于夏季高温一般是强日照条件下,辛硫磷易光解,故辛硫磷最适合春秋地下撒施或夏季阴雨天喷施防治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