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时间)

海潮机械 2023-01-15 06:35 编辑:admin 288阅读

1. 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时间

避雷针,是用来保护建筑物、高大树木等避免雷击的装置。制造原理虽然简单,但却是人类重要的发明创造。

如今,国际科学界公认: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美利坚开国三杰之一的富兰克林,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根避雷针。

那么,避雷针是富兰克林的发明吗?唐朝一本奇书,揭开了真正的发明者,颠覆了大家传统认知。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性的认为,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在关于富兰克林的书籍中,总有他揭开雷电秘密,制作避雷针的介绍。

1749年到1751年间,富兰克林仔细观察了云、雷电、闪电的形成之后,于1752年做了一项震动世界的电风筝实验。

在美国费城雷电交加的一天,富兰克林利用风筝,把大气电收集到莱顿瓶中,使其充电,由此证明他的设想,即“闪电和静电的同一性”。

基于这一实验结果,以及尖端接地导体放电的物理现象,富兰克林提出了避雷针的构思。1752年,避雷针在法国马利大学得到应用。

于是,人们习惯性的把富兰克林作为避雷针的发明者。

然而,唐朝一本奇书,却揭开了真正的发明者: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避雷针的,是一个中国人。

唐朝有一个诗人叫王叡,《全唐诗》中有他的七言绝句,但不是太出名,即“ 枨枨山响答琵琶,酒湿青莎肉饲鸦。树叶无声神去后,纸钱灰出木绵花”,估计不是研究者,根本不知道这么一号人物。

但王叡却写过一本叫《炙毂(gu)子》奇书,里面谈到的一件事,就涉及避雷针。

原来,汉武帝时期,柏梁殿因雷电遭到火灾,《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十一月乙酉,柏梁灾”。重修之后,汉武帝担心还会发生雷灾,这时一个巫师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

显然,这里的“鱼尾铜瓦”,其实就是避雷针的雏形。

如果说“鱼尾铜瓦”过于简陋,很难与现代避雷针相提并论的话,那么一个法国人的记载,佐证了中国早于富兰克林之前,就已经广泛使用现代避雷针了。

1688年,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写了一本叫《中国新事》书籍,其中就提到了这么一个细节:

中国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结一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

按照这一记载可知,一旦雷电击中房屋,那么电流就会先接触金属舌头,然后沿着铁丝导入地下,从而避免雷电击毁建筑物。

显然,与现代避雷针相比,几乎没什么差别。更为重要的是,至少早在1688年时,中国已经广泛使用现代避雷针了。

实际上,即便上文提到的汉朝,可能也不是避雷针的第一次使用。在汉武帝之前,中国可能早有避雷针的雏形了,只是没有记载罢了。

为何中国人发明避雷针的荣誉,却被富兰克林夺去?笔者认为,二个原因值得深思:一,富兰克林不仅发明了避雷针,而且还提出了理论,这是中国人严重欠缺的,中国人注重的是实用性;二,落后就是原罪,缺乏话语权,所以中国古代有很多发明创造,但却不被西方认可。

当中国再度成为世界第一时,或许外国一些史书在谈及避雷针时,就会浓墨重彩的写上一笔:中国人发明了避雷针,使用了2000余年,富兰克林改进了避雷针。

2. 富兰克林哪年发明的避雷针

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避雷针是美国的富兰克林发明的,

3. 避雷针的作用是富兰克林发现的吗

避雷针是美国的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的,最开始他将金属导线连接钥匙挂在风筝上,进行测试雷云放电的实验,用来验证闪电的放电现象,而后发现了雷电会选择最高处的金属物体进行导电,由此发明了避雷针。雷电是地球上最普遍的一种天气现象。避雷针的创造发明至今巳有240很多年的历史时间,因为它的保护使成千上万的摩天大厦解决了雷电的威协,为全人类的文明行为和兴盛作出了奉献。

大家先祖早在西汉就创造发明了防雷设备,并结合实际运用。据(馆汉书》记述,未央宫和柏梁台因遭雷电围攻发生火灾事故,之后一位异人向汉武帝提议,在城堡的山墙上安装“鸱鱼”来避免灾祸。

自此二千年来,在我国古代建筑的山墙上大多数安装了这一类彩石金属瓦饰,虽然没有引导线与地板联接,但这种瓦饰高过房屋建筑,因此就算是进攻的落地雷.也一般仅仅摧毁了瓦饰而保留了房屋建筑行为主体。

富兰克林最优越的奉献是在电力学有史以来树起了一块永远的丰碑。他的造就开辟了电力学史的新世界。富兰克林用有名的纸鸢实验,确认了他的见解:雷电便是一种充放电状况。

1752年6月在费城一次雷雨天气中,富兰克林把纸鸢放进上空,冒着巨大的生命威胁,把“天电’•引进了莱顿瓶,取得成功地确认了雷电的特点。1753年他在充足科学研究了“天电”特点并开展很多试验的根基上发觉了静电感应状况,进而创造发明了避雷针。这也是我们在吸引自然界的城市道路上迈开的具备积极意义的一步。

避雷针在避免直接雷的功效层面实际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可是现在时代的发展趋势,时期的不断进步和微电子技术机器设备的广泛运用,它的局限巳愈来愈显著地主要表现出去。根据避雷针,引下线入地的雷电流行在其周边的平行面金属材料输电线上检测出过电压,造成毁坏电子产品,这就是传统式避雷针的二次遭雷击效用。

二,避雷针的基本原理

当雷云充放电达到路面时,使路面静电场产生崎变,在避雷针的顶部,产生部分场强集中化的室内空间,以危害雷电主导充放电的发展前景,正确引导雷电向避雷针充放电,再根据接地装置引下线和接地系统将雷电流引进地面,进而使被保护物件防止遭受遭雷击。

或许大家觉得避雷针就是指其可以让被保护物件防止遭雷击,实际上正好相反,避雷针是“引雷”上半身。避雷针由接闪带,引下线和接地体构成。接闪带就是指立即截受遭雷击的避雷针的针管,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及其作为接闪带的金属屋面和技术性预制构件。引下线就是指联接接闪带与接地体的金属材料电导体。接地体就是指埋进土壤层中或混泥土基本中作散流用的电导体。

三,避雷针的功效

高压避雷器的效果是用于保护供电系统中各种各样电气设备免遭雷电过电压,实际操作过电压,直流暂态过程过电压冲击性而毁坏的一个家用电器。高压避雷器的类别具体有保护空隙,阀型避雷器和活性氧化锌高压避雷器。保护空隙关键用来限定空气过电压,一般用以配电系统,路线和变电站进直线保护。阀型避雷器与活性氧化锌高压避雷器用以变电站和发电站的保护,在500KV及下列系统软件关键用来限定空气过电压,在高压系统软件中还将用于限定内过电压或作内过电压的储备保护。

4. 富兰克林造避雷针

避雷针发明者

  富兰克林。

  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银钥匙。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手上还有麻木感。幸亏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

  注意:这个试验是很危险的,千万不要擅自尝试。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雷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

  在成功地进行了捕捉雷电的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经过试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避雷针的发明是早期电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5. 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时间是多少

富兰克林42岁时,已经在印刷界大有斩获,并进一步醉心于电力实验,他想证明雷电和静电二者事实上是相同的.1749年在费城举行的各项实验,已经证实云和云之间,云与地面之间的雷电即是电力;但他仍执意想抓住“闪电”,他想由暴风雨中取得闪电,然后储存起来,让科学家能在地面进行普通的研究工作,于是他设计出一个在云际充电的实验方法:

  在高塔尖端,装置一个大可容人的亭子和简单的电力站.在电力站中,架起一根铁杆,伸出亭外,高约20或30呎,尖端削尖.如果亭子能够维持干爽,亭子里即可安置一人.当云层变低,隐隐有暴风雨前兆,此时云际充满丰沛的电力和火花,铁杆即可汲取电力,供亭内的人使用.

  富兰克林找出绝佳的绝缘方法:蜡,那块铁环上的物质.他甚至设计出工作人员离开隔离亭的方法,所以富兰克林的确了解游走的雷电所带来的危险性,而警告人们必须保护自己.

  1751年,隔离亭子的实验法在伦敦出版了.法王路易十五鼓励宫中的科学家们完成这项实验,以证实富兰克林一向坚持的看法—雷电和地面电力是相似的!1752年5月10日,金.法兰柯斯.狄阿里巴(Jean Francois D’Alibard)在巴黎近郊18公里处的马利花园中的隔离桌上竖起40呎高,尾端尖耸的金属杆,风暴很快地笼罩这里,根据富兰克林的描写,杆旁小心地安置了一个人,不时地以手中绝缘的铁环汲取雷电和火花.

  实验结果,将富兰克林捧成了英雄:云端取得电,被保存在玻璃和金属制成的大瓶中(称做莱登瓶),然后在各项实验中,当成普遍的电力随意使用,这又再次证实了富兰克林的天才!

  1952年的夏天,富兰克林还不知道自己的实验已在欧洲大获全胜,他正试着在费城的基督教堂高耸的尖塔上竖起一根金属杆;他一心认为要汲取雷电,金属杆必须升至相当的高度,而教堂尖塔的架构却显得太低,富兰克林突然想到一个主意,那就是装设着铁杆的风筝.

  富兰克林由两根木棍架成的十字,撑起了一大块丝缎的布面,这就是富兰克林传说中不朽的风筝!在风筝上端,系上尖细的铁丝,铁丝末端绑上一只金属钥匙.富兰克林操控风筝的部分,捆上秘密的绝缘体—丝缎带;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这个实验者和他的儿子,走入一片空旷的空地,搭起一个暂时性的挡雨棚,在风筝升起了相当的一段时间后,一朵雷云才渐渐逼近.以下是普里斯莱的叙述:

  这朵云看起来有闪电的迹象,但却毫无动静地过去了;但就在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发明感到灰心之时,他注意到几条细线在云间闪烁,然后有直立的迹象,像是经由指挥一般,一个接着一个相继出现!他震慑于这个景象,连忙伸出手,对准风筝在线的钥匙.这项创举终于完成了,富兰克林终于取得货真价实的雷电.

  富兰克林继续汲取着天上的火花,并将它保存在莱登瓶中,但这里有个重点必须强调:雷电并没有击中风筝,其实这并非富兰克林的本意,富兰克林原本想要利用铁丝传导,在云间充电,等到电力充足之后,他再伸手,让电子经由他的身体导入地下.还好富兰克林幸运地逃过一劫,如果雷电真的击中风筝,他可能无法好端端的签下独立宣言并写下《理查德年鉴》了(Poor Richard’s Almanac).

  富兰克林针对上述实验所做的报告发表于1752年10月19日的宾州会报之中,同一篇文章里,提及一篇文章《如何使居处免受雷电的袭击》,这篇文章后来登在1753年的《理查德年鉴》里.富兰克林笃信避雷针的功效,他在1751年开始大力推荐避雷针,而之后实验的成功,更让他对避雷针激起无比信心:他确信它的确能有效导引雷电,保护大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这根针的目的,不只是用来引雷电而已,它能防患雷击于未然.这根针可以不停地汲取天空中的雷量,在它的强度大到足以形成雷电之前,即把电导引入地下,如同富兰克林的形容:“在云间电量积蓄到释放之际,便将雷电之火平静地消弭于无形.”

  这次隔离亭和风筝实验的意义,不独是电子历史上的创举,它对美国的历史也非常的重要.这次实验中所发明的避雷针更在未来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6. 避雷针是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银钥匙。

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手上还有麻木感。幸亏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

在成功地进行了捕捉雷电的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

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

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