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位红外光谱仪用途
原位红外是指测试反应过程中在原位不动下用红外线扫描机记录微观的反应变化。
原位红外主要是测试反应过程中,官能团结构的变化,可以更好的模拟实验过程,对解释反应机理很有帮助。在催化剂表征方面,可以模拟出催化剂催化原理。
2. 原位红外仪器
你说的是时间分辨光谱吧 如果对于时间分辨程度要求不高,可以间隔一段时间采集一次光谱,观察光谱随着时间延迟的变化量。
如果对于时间分辨程度要求高,比如快速反应过程,反应中间体的衰减速率在毫秒(ms) 、微秒(us)甚至纳秒(ns)的量级,需要用具有步进扫描时间分辨的FTIR光谱仪来采集光谱。
如果时间分辨的要求更高,达到飞秒(fs)量级,必须用飞秒激光搭建泵浦-探测系统,利用光学延迟线来控制光谱的采集。
3. 原位红外光谱与普通红外光谱
你说的红外光谱是那种,有几个的,比如:吸收谱,反射谱,穿透谱等等,你要说清楚。波峰向上是指物质吸收红外线强,波峰向下是指物质吸收红外线低,但还要看物质在那个红外波段的吸收性,偏向500NM波峰向上证明有蓝移,有紫外吸收性能.
4. 原位紫外光谱仪
“三亚你好,我们回来啦!”伴随着响亮的汽笛声,第二次赴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科学院深渊科考队历时68天后,于3月23日上午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返回海南三亚。
中科院深渊科考队于1月15日从三亚出发,执行中科院战略性B类先导专项“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及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渊前沿科学问题探索与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科技任务,共航行7929海里。
在三亚港码头,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迎接了凯旋的科考队员。丁仲礼表示,此次深渊科考任务取得了很多世界水平甚至世界领先的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装备得到了验证,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科研样品,展现了独特的深渊科考文化。
“深渊科考队员是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立了非常之功。说明只要中国科学家有信心,以重大科学目标为牵引,坚持自主创新,就能后来者居上。”丁仲礼说,海斗深渊考察是国家能力的一种体现,只有突破了,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一步步提升,不断朝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前进。深渊考察的意义除了取得的科技成果外,其取得的经验对国家科技创新事业意义重大,会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深刻启示。
他说,我国深渊科考才刚刚迈出了一步,前面的路还有很长,能做的事也还有很多。中科院要将这件事作为一个重大事项来做,他也希望各部门通力合作,继续支持中国的深渊科考工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先导专项“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首席科学家说:“去年8月‘探索一号’的首航,是在万米深渊伸进了一只脚,这次我们不再是点到为止,而是‘做实了一万米’,证明了中国有能力在世界最深的海沟进行引领的科学研究,真正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根据“精打七千,实做一万”的思路,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和雅浦海沟,针对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地质、深渊生物、深渊生态及深海装备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执行了113项试验与科考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例如,科考队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海底地震仪,在挑战者深渊完成了两条万米级人工地震剖面测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取万米级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数据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海底地震探测技术领域步入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3次突破水下滑翔机的世界下潜深度记录(6003米),最大下潜深度达6329米,累计工作时间近88小时,累计航行达到135公里,获得大量高分辨率深海科学数据。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斗号自主遥控水下潜水器5次下潜进入万米深度,并在10886米深处着底,突破万米级长距离微细光纤传输及控制的技术瓶颈,在我国首次实现万米海底的巡航遥控和实时视频影像传输播放。
使用原位实验号、万泉号、天涯号深渊着陆器对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系列深海装备进行了成功试验和实际应用。其中包括我国首次获得成功的7千米级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具陶瓷耐压舱结构的高清摄像机,全海深保压气密水体取样器、浮力材、固态锂电池、高清摄像系统、水体微生物原位抽提和固定装置。
使用自主研发的4型装备,20次进入挑战者深渊大于10800米的海底,最深达到10911米,累计着底作业的时间长达230多小时,在世界最深处附近获得了1200多升水样、120升经过原位化学实验培养水样、330多个海底大生物样品、近4升海底沉积物样品,以及几十小时的视频资料。所获得的近2800毫升保压气密水样是国际上首次在万米深度获得的保压气密水样。这些样品和影像资料将有助于科学界对万米海斗深渊的研究。
在雅浦海沟7884米深度获取一尾深海狮子鱼样品,是国际上首次在雅浦海沟发现狮子鱼,也是目前我国在深海获取鱼类样品的最大深度。采用我国研发的深海摄像机在挑战者深渊8152米深度记录了狮子鱼的活动,是目前国际上发现鱼类生存的最大深度。
在去年“探索一号”深渊科考取得7千米级海底沉积物长柱状样品基础上,科考队在8638米和9373米深度分别获取了3.61和2.16米长的海底沉积物柱状样品。这些样品对研究海斗深渊的沉积环境和历史、微生物的活动和分布具有重要价值,刷新了国际上深海长柱状地质取样的深度记录。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员、本航次首席科学家包更生说,这些试验及科考作业不仅说明了万米海斗深渊不再是中国科学家的禁区,也充分表明了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在这一世界前沿科学领域进行开创性的科研工作,为人类科技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中科院深渊科考队本航次共有成员60人,分别来自中科院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深海所等10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
5. 原位电化学红外光谱
催化剂表征就是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检测测试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性质给予一个状态说明,用以辅助解释催化剂的特点和特征,物理手段,就是常用的检测手段,红外,紫外,电镜,X衍射,核磁等等,当然还包括常规的各种无力分析法。化学手段,这个根据检测物的不同,方法也不同,但是就是为了说明化学性质,化学结构特征。
催化剂的表征涉及多种表征技术,如低温物理吸附技术、电镜技术、热分析技术、程序升温分析技术、多晶x射线衍射技术、电子能谱法、分子光谱技术、紫外漫反射光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原位技术等。
催化在化工、能源、环境、材料、生物、制药、分析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催化研究涵盖的领域更是包括了能源催化、环境催化、工业催化、电化学催化、化学合成催化、光催化、单原子催化等领域。
90%以上的化学化工工程都是催化反应过程,因此,催化剂的表征与评价研究与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催化剂的表征涉及多种表征技术,如低温物理吸附技术、电镜技术、热分析技术、程序升温分析技术、多晶x射线衍射技术、电子能谱法、分子光谱技术、紫外漫反射光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原位技术等。
6. 原位红外光谱仪用途及作用
是的,原位红外是指测试反应过程中在原位不动下用红外线扫描机记录微观的反应变化。
原位红外主要是测试反应过程中,官能团结构的变化,可以更好的模拟实验过程,对解释反应机理很有帮助。
在催化剂表征方面,可以模拟出催化剂催化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