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功率管三个极
1、基极可以通常的理解为供电电路的地线,是共用的一个平衡点,在放大的时候也做为负级的引入工三极管工作。
2、集电极可以理解为输入,通常是小信号或者比较大的电压。
3、发射极就是输出,根据三级管的功能不同,这个输出也是不同的,不如简单的7805三极管,就是隧道管,一般质量的管子最大输入电压在4-16V左右。
如果输入的是4呢,它就产生升压功效,提高负载功率将电压调整到5V输出,而如果输入的是5V-16V之间的电压,它就产生降压功效,将电压降低到5V输出。
2. 功率管三个极分别读什么
电阻的单位为欧姆(Ω),倍率单位有:千欧(KΩ),兆欧(MΩ)等。换算方法是:1兆欧=1000千欧=1000000欧电容的基本单位用法拉(F)表示,其它单位还有:毫法(mF)、微法(uF)、纳法(nF)、皮法(pF)。识别方法:二极管的识别很简单,小功率二极管的N极(负极),在二极管外表大多采用一种色圈标出来,有些二极管也用二极管专用符号来表示P极(正极)或N极(负极),也有采用符号标志为“P”、“N”来确定二极管极性的。发光二极管的正负极可从引脚长短来识别,长脚为正,短脚为负。
3. 功率管三个极都是高电压
g极是高频脉冲,峰值18v,不能在电磁炉工作时用万用表测量g极,很容易烧管子。
用500型“三用表”直流电压档X500V测,滤波电容器C14两端电压+305V为正常。当低于+250V时,则滤波电容器C14失效,由于C14失效,导致电磁炉LC振荡电路,振荡频率偏高,有时甚至还造成,IGBT击穿受损故障。
4. 功率管的三个极判断
结型场效管的判别
将万用表置于RXlk档,用黑表笔接触假定为栅极G管脚,然后用红表笔分别接触另两个管脚。若阻值均比较小(约5'--10欧),再将红、黑表笔交换测量一次。如阻值均很大,属N沟道管,且黑表接触的管脚为栅极G,说明原先的假定是正确的。同样也可以判别出P沟道的结型场效应管。
2.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的判别
(1)栅极G的判定
用万用表Rxl00挡,测量功率场效应管任意两引脚之间的正、反向电阻值,其中一次测量中两引脚电阻值为数百欧姆,这时两表笔所接的引脚是D极与S极,则另一引脚未接表笔为G极。
(2)漏极D、源极S及类型的判定
用万用表RxlokD,挡测量D极与S极之间正、反向电阻值,正向电阻值约为0.2x10kfl,反向电阻值在(5—∞)x10kfl。在测反向电阻时,红表笔所接引脚不变,黑表笔脱离所接引脚后,与G极触碰一下,然后黑表笔去接原引脚,此时会出现两种可能:
若万用表读数由原来较大阻值变为零,则此时红表笔所接为S极,黑表笔所接为D极。用黑表笔触发G极有效(使功率场效应管D极与S极之间正、
5. 功率管的三个极的作用
三极管的三条腿是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分别用e、b、c来表示。这三个电极的排列主要是单行排列和等腰三角型两种。具体说每个电极的位置并无硬性的统一标准。下面只能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排列方式。
单行排列的中心位置是c或b的可能性最大,e出现在中间的情况极为罕见。具体怎样辨识,要根据不同的封装外型而定。下面图一是常见的中、小功率排列方式:印有型号的一面朝向你时,一般从左面起排列顺序分ecb和ebc两种。但T0-126封装的1300X系列又是特例。
图二是大功率管的排列方式:它的排列次序和中小功率的正相反,多数情况下为bce。
图三是贴片、大型金属壳和老式锗管的排列方式。
上面介绍的只是对大多数晶体管而言,有些生僻型号排列很特别,比如:日本松下公司的2SC1978和2671为ceb、东芝公司的2SC2509为bec,都是e在中间位置。还有日电公司2SC851铁壳三极管外皮为e等。这些尽管很少见,但我们还是应该知道它的存在。以免出现误判。
实际上最稳妥的办法还是万用表来测。对于c在中间的测量最简单。因为b和c、e之间都可分别视为连在一起的两个二极管,b为公共端。所以只要找出b,那么剩下的就是e了。对于b在中间的多数情况为ebc,但也有次序相反的如2SB635、2SC1998等就是cbe,所以最好按下图所示拿万用表测量一下:
先不要放100KΩ电阻,此时指针不动(锗管可有数KΩ阻值),跨接电阻后指针应有较大摆幅。否则交换ce再试。指针摆幅大时,红笔所接为集电极c。对于NPN型测量方式不变,但必须交换正负表笔位置。以上是我的回答。
欢迎评论,转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