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的门阀
日本有六大财团,分别是三菱、三井、三和、住友、富士、劝银,这次交易的五大贸易商,其中伊藤忠属于第一劝银财团,丸红属于富士财团,其他三家属于同名财团。
正是因为这些企业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这些财团在二战以后,尤其是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时,采取了相互之间交叉持股来抱团,避免被外资低价收购,以度过危机,而这些财团背后和政治门阀家族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日本政治经济的一大特色。这次被美国资本收购股份,暂时还不知道是二级市场直接买入,还是达成某种协议或默契之后的出手,事实上这五大商贸企业背后的财团,都有自己的银行,所以他们而上市的目的主要还不是出于融资,而是为了透明度的监管需要。而这一次巴菲特是一次性同时入手了五大商贸公司的股份,相当于与背后的财团一起形成了一次深度绑定,这在日本资本市场是极度不同寻常的事件。
二、士族的形成与衰落?
形成:黄巾军起义后便发生了改变。
为了镇压黄巾军,官僚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联合起来。于此同时,在平定叛乱之际,一大批军事武装集团悄然崛起。
以曹操为首的武装集团成功的统一了北方,官僚士大夫集团为了自身的发展,也依附于曹魏集团,并且在曹魏一朝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
到了曹魏后期,官僚士大夫集团已经成为了左右政权更迭的因素。司马家族有了官僚士大夫集团的支持后,才成功地取代了曹魏政权。也正是在西晋时期,这些官僚士大夫集团凭借九品中正制和荫族荫客制的实行,成功地成为一个既当权又享有政治特权的阶层,即士族。
衰落:为了巩固皇权,从刘宋开始,统治者便开始有条不紊地削弱士族的影响。
比如说“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制度是士族长盛不衰的关键,为了削弱其影响。宋、齐、梁、 陈的最高统治者们,积极推行“寒人掌机要”,提拔了一大批寒族子弟,让寒族与士族相抗衡,让原来由高级士族担当的部门首长的权力旁落,士族在中央的军政大权亦在实际上随之被剥夺。另一方面,南朝政权一改晋时由士族掌控州郡的做法,由皇族出任地方军政长官,杜绝了晋时高级士族拥兵自重、地方割据的现象,士族在地方上的军政大权亦随之剥夺。
不过跟隋朝相比,南北朝时期削弱士族的政策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为了加强统治,减少士族对朝廷的影响,创造了“科举制”。“科举制”是一种不拘一格、不看出身、只看才学的选官制度。它取代的是门阀地主的命根子——九品中正制。
隋朝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地位发生了根本转变。在经济上,为了减少士族的经济力量。
隋采用“大索貌阅”和输籍法,从士族豪强手里夺取了数十万人口,并实行了均田法。炀帝时期又把士族手中还能控制的那部分部曲、奴婢夺去受田能力。可以说到了隋朝时期,士族已经失去了法律的保护跟经济的支持,横行了几百年的门阀士族已经是昨日黄花。
唐朝建立后,延续了隋朝的科举制跟土地政策。门阀士族彻底失去了重新崛起的机会,但是因为唐朝初年为了维护统治,还是初任用士族人物,借其威望巩固其统治,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策略,维持的时间并不久。
随着唐王朝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的崛起,成为了压垮门阀士族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作为一种残存势力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丧失,乃至趋于消亡。
三、门阀观念是指什么?
门阀贵族,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中不常用,我只在两晋的历史内容中见过。这个词在日本较为常见。门阀贵族是指势力庞大的,根深蒂固,时间久远的贵族家族,有别于一般贵族与家族体系。门阀观念相近义的词是:门第观念(汉语中常用)。
四、福田康夫是亲华派吗?
福田康夫是亲华派。
目前日本国内主要有五大政治家族:麻生家族、鸠山家族、安倍家族、小泉家族、福田家族。不仅如此,这些家族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的门阀大家通过家族盘根错节的方式将彼此联系得更加紧密,通过世袭让门阀大家族的地位更加牢而不破。
这五大政治家族中,福田家族曾出过福田赳夫和福田康夫两任父子首相。在日本政坛,父子俩先后任职日本首相的情况在战后还是第一次出现,父子俩也开创了日本的第二次福田时代。巅峰时期的福田家族在日本政坛上可谓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魏晋的中央集权措施?
没有,魏晋南北朝属于散分权力架构,没有什么中央集权措施,相对到秦汉隋唐时期才是进入大一统中央集权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又新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各自的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也尚未正式构成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
而且容易出现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造成分裂,中央不敢加大控制力度。地方门阀盛行,官员由士族世袭,中央政令无法得到执行。
国家基本上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只是各割据政权为维护统治,都不同程度地加强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