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桦犁翻耕深度
东方红1504拖拉机是一辆150匹马力带4轮驱动的大马力拖拉机。他在农田犁地作业时带一架435中型4铧犁犁地,作业时的犁幅在1.4米到1.6米之间,犁地深度按犁地作业标准是28厘米到30厘米之间。这样可以发挥该车最佳效率,即省油,效率还高。
2. 翻耕和深松耕的区别
一、选用良种,合理轮作。推广应用甘蔗良种是提高甘蔗单产的最有效途径,必须选用与蔗区环境条件相适应、抗逆性好、宿根性强的良种,才能获得高产。
由于甘蔗生长期长、植株高大、产量高、对土壤养分消耗较多,长期连作或宿根年限较长,土壤肥力下降,养分失去平衡,病虫草害也较严重。合理轮作对甘蔗稳产高产的作用很大,有两种方式:(1)水旱轮作,可使土壤疏松,不易板结,蔗稻兼益;(2)旱地轮作,甘蔗新植1年并宿根1~2年后轮种花生、大豆、芝麻、蚕豆、甘薯、玉米、谷子等短期作物,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能。
二、蔗地深耕,重施基肥。一般采用牛犁翻耕或机械深松耕。前者实行两犁两耙,犁至30厘米,耙碎土壤;后者用没有犁壁的硬土层破碎器深度松土,犁35~45厘米深至底土。通常在整地时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适量的磷、钾化肥为辅。一般用1000千克~1500千克/667平方米,腐熟农家肥和10千克~15千克/667平方米过磷酸钙及硫酸钾,均匀撒施于蔗田;也可在下种前将土、肥拌匀施于植蔗沟内,边施肥、边下种、边覆土。
三、精心选种,浸种消毒。选择蔗茎粗壮、不空心、不蒲心,蔗芽饱满,无病虫为害的蔗茎做种。通常采用生长点以下50~67厘米的一段蔗梢做种,用利刀砍成单芽段、双芽段或多芽段,切口要平整,避免破裂。
浸种能增强种苗吸水能力、促进发芽,也可杀灭种苗上的部分病虫害,包括清水浸种、2%石灰水浸种和药剂浸种。不同方法浸种时间各不相同,长则1~2小时、短则5~10分钟,药剂浸种可用50%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浸泡5~6分钟。催芽能缩短种苗萌发出土的时间、提高萌芽率,有堆肥酿热催芽法和蔗种堆积催芽法两种。催芽时间大约1周,当种苗上的根点突出、蔗芽胀起呈“鹦鹉嘴”状时,即可下种。
四、适时下种,深沟栽培。甘蔗下种有大田直播和育苗移栽。根据下种期的不同,分成春植蔗、秋植蔗和冬植蔗等栽培制度。春植蔗下种在立春至清明节令之间,适当早植有利于甘蔗提高产量。秋植蔗在立秋至霜降期间,下种不宜太早也不宜太迟,以中间时期为佳。冬植蔗在立冬至立春两头温度较高时下种最好,温度较低时要用地膜覆盖,保证蔗苗安全越冬。
深沟栽培可以确保前期种苗萌发和后期土壤积蓄水分,利于生长,增强抗旱能力。
1.深沟浅种法。沟深5040厘米,下种时再挖沟底7~10厘米,施入底肥后下种,然后盖土10~15厘米,效果较好。
2.深沟板土法。边开植蔗沟边下种,在开挖第2沟的蔗沟时,用其沟底湿土盖第1沟的种苗,而后进行镇压。
3.穴植聚土法。在坡地上免耕(或者耕犁1次后)挖穴,后一穴挖起的耕层熟土聚于前一穴内,将深层生土置于穴外风化,穴深40厘米,穴与穴距离100~120厘米,穴直径70~80厘米。
4.槽植法。沿等高线深开沟,然后闭垄成槽。槽深和宽各30厘米,每隔10~20厘米留1个20厘米宽的隔埂,形成槽状。
五、合理密植,覆盖地膜。旱地甘蔗出苗率较低,分蘖少,应加大下种量保证有效茎数。行距在1米~1.2米,比水田种植密度大8%~16%,下种量在12万~13.57万/公顷有效芽,或者移栽7.5万~9万株/公顷有效苗。新植蔗种植后,应全部喷施芽前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先喷种植沟,盖膜后喷膜外裸露地面。每公顷用阿特拉津750毫升加乙草胺1500毫升对水900千克均匀喷施。芽前除草剂应选择阴天且土壤湿润时喷施,药效可持续50天,防效达95%以上。选用厚0.005毫米、宽45厘米的地膜,盖膜前要求土壤持水量85%以上,地膜充分展开并且紧贴种植沟两侧,边缘用碎土压好,透光面在20厘米以上,无通风漏气现象,达到增温保湿的效果。
六、抓好宿根蔗护理。宿根蔗要选上一年高产、蔗株分布均匀、无病虫害的蔗地。砍后7~10天将蔗叶隔行还田,并破垄松蔸。出现断垄30厘米以上的蔗行进行补种或移蔸补缺,确保无断垄现象。松蔸应彻底掘净蔗头周围的泥土,但不挖离原位,保证蔗芽能够萌发。施基肥后及时覆盖地膜和进行化学除草。
七、查苗补苗,追肥培土。在萌芽末期检查蔗田,发现有30厘米以上的缺株断行,就需补苗。补苗与间苗相结合。
追肥以有机肥配合一定量的氮素化肥为宜,一般3~4次。在施“攻苗肥”时小培土3厘米可促进分蘖;在施“攻蘖肥”时中培土6厘米能保护分蘖;在施“攻茎肥”时大培土20~30厘米,能抑制分蘖;部分高产蔗田还需补施“壮尾肥”并高培土,可有效防止倒伏,为翌年宿根蔗栽培奠定基础。
八、中耕除草,合理排灌。甘蔗封行后,应及时铲除杂草。人工除草与中耕松土同时进行。雨后中耕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可增产28.8%,增糖3.6%。用化学除草剂代替人工除草,减少耕作次数和施肥次数,使土壤少受干扰和破坏,也具有保水抗旱的效果。
甘蔗苗期需水量少,适逢雨季,低洼地块应注意排水,保持土壤湿润即可,切忌“浸泡”。伸长期是一生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土壤必须保持湿润状态。成熟期耗水量逐渐减少,应保持相对干燥,利于蔗糖分的积累。
九、防治虫害、鼠害。秋、冬植蔗及冬管宿根蔗开春追肥小培土和春砍宿根蔗破垄松蔸施肥时,按每公顷用量60千克~75千克要求施放呋喃丹或特丁灵,可预防二点螟、条螟、蔗龟和其他地下害虫。条螟防治也可在“花叶期”初期用甲胺磷1000倍液喷雾防治。5~7月发现绵蚜虫为害时,用40%乐果乳油对水700倍喷雾,或用50%霹蚜雾750克对水600千克喷施。在生长后期,注意防治鼠害,一般用灭鼠剂拌谷,分点施放于田间诱杀。
十、适时砍收,保护蔗蔸。高糖早、中熟品种和淘汰蔗地须在2月中旬前砍收完毕,按照先熟先砍,即秋植一宿根一冬植一春植顺序,先砍淘汰蔗,后砍留宿根蔗。宿根性稍差的高糖品种如新台糖1号、10号等适宜在12月15日前或翌年立春后砍收。因为这2个品种在12月中旬至1月底期间的低温阴雨天气出苗较差。砍收时宜用锋利蔗斧砍入泥3~5厘米,并尽量减少蔗蔸破裂,做到增收保蔸。
3. 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原始农业耕作方法主要是刀耕火种,商周时期开始使用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从此,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
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臻成熟。
4. 桦犁翻耕深度多少米
1、铧犁耕翻:耕翻深度大,翻土和病、虫、草害翻埋效果好。但碎土效果差,成本高,用工时间长。
2、旋耕:这是稻田耕翻常采用的一种最普遍的耕翻方法,该方法碎土效果好,成本较低。但旋耕深度较浅,连年使用,会使耕层越来越浅。
3、耙耕:由于耙的大小有别,所以大、小耙的耕翻效果差别较大。耙耕灭茬效果好,但碎土和平整效果差。
三、耕翻制度由于各种耕翻方法各有缺点,因此每一种耕翻方法都不宜连续使用,要几种耕翻方法交替使用,这样既可发挥每种耕翻方法的优点,又可以克服每种耕翻方法的缺点,优缺互补。一般翻耕1年,深度达18厘米以上,然后再连续旋耕和耙耕3~4年,这样效果较好。
5. 犁耕技术发展
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汉朝时期,铁农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
措施一.兴修水利。
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1)汉武帝时,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2)汉明帝时,由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动用几十万民工,使用多种方法,经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扩充了大量耕地,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随之减少。
措施二. 改进农具和农耕技术。
(1)犁壁 ,在耕犁上安装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犁壁的应用是一项重大进步,且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有三个脚,能同时播种三行,且开沟、下种、覆盖任务一次性完成(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天可播种一顷地,极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3)牛耕技术,西汉中期,牛耕得到大规模推广(那时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是人力得到一定的解脱。
措施三. 作物的种植培育。
(1)粮食作物的种植,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2)蔬菜的栽培,汉代时,蔬菜的品种基本齐全(现今,常吃的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朝时都已有了),并已经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西汉宫廷里有专门的温室,东汉时温室种的菜达20多种。),是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
(3).桑麻的种植,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汉时桑麻得到广泛种植(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 ,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
6. 犁怎样调才能犁地平整
犁的翻转主要是为了犁出的地平整,犁地时不会出现犁沟,不会出现开毕垄,增加农用拖拉机作业效率,减少拖拉机的耗油量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