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肥与复肥(磷肥与复肥官方网站)

海潮机械 2023-01-17 11:17 编辑:admin 272阅读

1. 磷肥与复肥

我认为可以。

下哪些化肥不能混施,以便在生产中合理使用。

1、过磷酸钙不能与草木灰、石灰氮、石灰等碱性肥料混用。

因过磷酸钙含有游离酸,呈酸性反应,而上述碱性肥料含钙质较多,若二者混合施用,会引起酸碱反应,降低肥效,又会使钙固定磷素,导致“两败俱伤”。

2、钙镁磷肥等碱性肥料不能与铵态氨肥混施。

因为碱性肥料与铵态氮肥如硫酸铵、碳铵、氯化铵等混施,会导致和增加氨的挥发损失,降低肥效。

3、人畜粪尿等农家肥不能与钙镁磷肥、草木灰、石灰等碱性肥料混施。

因为人畜粪尿中的主要成分是氮,若与强碱性肥料混用,则会中和而失效。

4、化肥不能与根瘤菌肥等细菌肥料混施。

因为化肥有较强的腐蚀性、挥发性和吸水性,若与细菌肥料混合施用,会杀伤或抑制活菌体,使肥料失效。

5、氨水不能与人粪尿、草木灰、钾肥、磷酸铵、氯化钾、尿素、碳铵等混施。

碳铵不能与草木灰、人粪尿、钾肥氮混施。

硫酸铵不能与草木灰、碳铵混施。

硝酸铵不能与草木灰、氨水等混施。

以上所举肥料如果混合施用,都会引起酸碱反应,降低肥效。

6、磷矿粉、骨粉等难溶性磷肥不能与草木灰、石灰氨、石灰等碱性肥料混用。

否则会中和土壤内的有机酸类物质,使难溶性磷肥更难溶解,蔬菜无法吸收利用。

7、未腐熟的农家肥不能与硝酸铵混施。

2. 磷肥与复肥官方网站

氮肥:尿素、硝铵、碳铵、硫酸铵、硝酸钙、硝酸钠、氯化铵、液氨、氨水

磷肥:钙镁磷肥、普钙(普通过磷酸钙)、重钙、磷矿粉

钾肥:氯化钾、硫酸钾

复合肥:指的是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N\P\K元素的化成肥料。包括:一铵(磷酸一铵)、二铵、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以及市面上销售的那些三元、二元的复合肥(种类非常多,例如hydro的15-15-15三元复合肥)

化学肥料的本质就是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矿质营养元素(尿素除外),因此只要含有上述养分的物质都能称为肥料,上面只是列出了目前世界上或者说国内常见的肥料,希望对你有些帮助

3. 磷肥与复肥审稿

2019年10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肥料级氯化钾国家标准GB/T 37918-2019”,并宣布于2020年3月1日正式实施。标准将氧化钾含量指标从55%-60%提升至57%-62%;水分含量缩减了2倍以上;首次出台钠离子、水不溶物这类“杂质”的含量限定指标。

与现行的“农用氯化钾标准GB 6549-2011”相比,新标准直接指向影响氯化钾产品质量、品位、成本的指标,目的在于提品位、挤水分、减“杂质”,将有助于提升氯化钾的质量、肥效。

上述新标准由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美盛农资(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化工院检测有限公司起草。

氧化钾含量提升2%-3%

挤出水分减少肥料结块

已在2012年6月1日实施的标准将农业氯化钾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三大类。不同的是,此次新颁布的标准并未按上述等级名称进行划分,而是将氯化钾肥料分为粉末结晶状、颗粒状两大类型,对应有Ⅰ型、Ⅱ型、Ⅲ型三挡,且技术指标大幅提升。

新标准规定,颗粒钾与粉末晶体钾Ⅰ型、Ⅱ型、Ⅲ型氧化钾含量分别为≥62%、≥60%、≥57%,这三档指标均高出农用氯化钾优等品(≥60%)、一等品(≥57%)、合格品(≥55%)2-3个百分点,有利于提升氯化钾品位与质量,避免低品位氯化钾充斥市场,维护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新标准中,水分含量变化最为明显,指标成倍数缩减。农用氯化钾标准中,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的水分含量指标分别为≤2%、≤4%、≤6%。而新标准规定粉末晶体钾Ⅰ型、Ⅱ型、Ⅲ型水分含量分别为≤1%、≤2%、≤3%,颗粒钾Ⅰ型、Ⅱ型、Ⅲ型水分含量分别为≤0.3%、≤0.5%、≤1%。尤其是颗粒钾优等品水分含量不得超过0.3%,仅为原农用氯化钾标准的15%。

严控氯化钾中的水分含量,则有着生产、农用方面的考虑。水分含量是氯化钾等肥料在贮存过程中结块的最大因素,给使用带来诸多困难。水分含量越高,肥料颗粒中的盐分越容易溶解,就越容易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再结晶后就容易形成结块,反复的溶解-结晶过程就会导致严重结块。

实际农业生产中,易结块的化肥,不仅拆装麻烦,还要抡起锤子棍子敲砸才能施用,在机械化施肥大范围推广应用的当下,显然不是经销商、种植户的首选,进而影响企业的品牌美誉度。此外,《磷肥与复肥》杂志2015年发表的《氯化钾原料对复合肥结块的影响》一文也指出,使用水分含量过多的氯化钾作为原料生产复合肥,同样是后者堆放5-7天就出现结块的重要因素。

不过,新标准将水分从6%减少到1%、3%甚至0.3%,且养分含量同步增加,虽然氯化钾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但生产角度来看,将会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成本。

4. 磷肥与复肥是核心期刊吗

  三梅是湖北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品牌。

  湖北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原三梅立丰农资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磷肥、复肥生产和化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性民营农用化工企业。

5. 磷肥与复肥审稿慢

1.双赢的意思指的是双赢集团有限公司的简称。

2.双赢集团公司经营的范围是:一般项目:生态肥料、农药(不含危险化学品)、化工原料(不含危险化学品)的研发和销售;新能源的开发和销售;农产品、矿产品销售;企业管理;酒店管理;生产、销售:硫酸、磷肥、复肥。

6. 磷肥与复肥影响因子

2019年10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肥料级氯化钾国家标准GB/T 37918-2019”,并宣布于2020年3月1日正式实施。标准将氧化钾含量指标从55%-60%提升至57%-62%;水分含量缩减了2倍以上;首次出台钠离子、水不溶物这类“杂质”的含量限定指标。

与现行的“农用氯化钾标准GB 6549-2011”相比,新标准直接指向影响氯化钾产品质量、品位、成本的指标,目的在于提品位、挤水分、减“杂质”,将有助于提升氯化钾的质量、肥效。

上述新标准由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美盛农资(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化工院检测有限公司起草。

氧化钾含量提升2%-3%

挤出水分减少肥料结块

已在2012年6月1日实施的标准将农业氯化钾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三大类。不同的是,此次新颁布的标准并未按上述等级名称进行划分,而是将氯化钾肥料分为粉末结晶状、颗粒状两大类型,对应有Ⅰ型、Ⅱ型、Ⅲ型三挡,且技术指标大幅提升。

新标准规定,颗粒钾与粉末晶体钾Ⅰ型、Ⅱ型、Ⅲ型氧化钾含量分别为≥62%、≥60%、≥57%,这三档指标均高出农用氯化钾优等品(≥60%)、一等品(≥57%)、合格品(≥55%)2-3个百分点,有利于提升氯化钾品位与质量,避免低品位氯化钾充斥市场,维护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新标准中,水分含量变化最为明显,指标成倍数缩减。农用氯化钾标准中,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的水分含量指标分别为≤2%、≤4%、≤6%。而新标准规定粉末晶体钾Ⅰ型、Ⅱ型、Ⅲ型水分含量分别为≤1%、≤2%、≤3%,颗粒钾Ⅰ型、Ⅱ型、Ⅲ型水分含量分别为≤0.3%、≤0.5%、≤1%。尤其是颗粒钾优等品水分含量不得超过0.3%,仅为原农用氯化钾标准的15%。

严控氯化钾中的水分含量,则有着生产、农用方面的考虑。水分含量是氯化钾等肥料在贮存过程中结块的最大因素,给使用带来诸多困难。水分含量越高,肥料颗粒中的盐分越容易溶解,就越容易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再结晶后就容易形成结块,反复的溶解-结晶过程就会导致严重结块。

实际农业生产中,易结块的化肥,不仅拆装麻烦,还要抡起锤子棍子敲砸才能施用,在机械化施肥大范围推广应用的当下,显然不是经销商、种植户的首选,进而影响企业的品牌美誉度。此外,《磷肥与复肥》杂志2015年发表的《氯化钾原料对复合肥结块的影响》一文也指出,使用水分含量过多的氯化钾作为原料生产复合肥,同样是后者堆放5-7天就出现结块的重要因素。

不过,新标准将水分从6%减少到1%、3%甚至0.3%,且养分含量同步增加,虽然氯化钾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但生产角度来看,将会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成本。

两大指标首次出台

“杂质”给出限量

氯化钠(盐)、水不溶物是均是钾肥中的“杂质”。过量的“杂质”对农田土壤及农作物来说,是有害因子,这也是氯化钾肥料质量和划分品级的一项主要技术指标。

农业生产上,土壤中“盐”含量过高,则会导致土壤盐碱化、板结。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副主任商照聪曾在“2014中国钾盐行业标准研讨会”上表示,土壤钠离子过多,对植物造成盐胁迫危害,部分地区出现“烧苗”现象,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应合理限制氯化钾这一大宗肥料中的钠含量。新标准中,肥料级氯化钾中氯化钠含量则首次明确限定为Ⅰ型≤1.0、Ⅱ型≤3.0%、Ⅲ型≤4.0%。

水不溶物是指氯化钾肥料不溶于水的杂质,主要成分为砂、粘土、钙和镁的碳酸盐及有机残余物等,影响氯化钾的质量。

新标准将水不溶物的含量指标限定为≤0.5%(Ⅰ型、Ⅱ型)、≤1.5%(Ⅲ型)。而目前正在执行的“农用氯化钾国家标准GB6549-2011”并未对氯化钾中的氯化钠含量做出限定。同时,现行农业氯化钾合格品中的氧化钾质量分数含量限定较低,会导致部分杂质进入土壤和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资源高效利用甚至造成浪费。

7. 磷肥与复肥期刊是几区

2021中国化肥百强榜单正式发布,贵州磷化集团位列第一,连续两年蝉联榜首,彰显了企业的雄厚实力。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贵州磷化集团始终坚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初心,保障高浓度磷复肥供应。

经过60余年改革发展,我国磷肥实现自给,一改往日高价求购外国肥局面;贵州磷化也一直在磷肥保供上不断下功夫,助推中国高浓度高品质磷肥从完全进口向出口大国转变,助力我国粮食实现十八连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