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富兰克林(避雷针富兰克林励志故事)

海潮机械 2023-01-15 23:49 编辑:admin 275阅读

1. 避雷针富兰克林励志故事

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避雷针是美国的富兰克林发明的,

2. 富兰克林发现避雷针的故事

富兰克林是现代避雷针的发明者,他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经过试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

避雷针在最初发明与推广应用时,收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人们奔走相告,纷纷装上避雷针装置。但教会曾把它视为不祥之物,说是装上了富兰克林的这种东西,不但不能避雷,反而会引起上帝的震怒而遭到雷击,但是,在费城等地,拒绝安置避雷针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继遭受雷击。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筑物由于已装上避雷针,在大雷雨中却安然无恙。

当然最后,主教与时俱进,找到了圣经里的依据。纷纷为自己的教堂装上了避雷针

3. 富兰克林如何发明避雷针

富兰克林42岁时,已经在印刷界大有斩获,并进一步醉心于电力实验,他想证明雷电和静电二者事实上是相同的.1749年在费城举行的各项实验,已经证实云和云之间,云与地面之间的雷电即是电力;但他仍执意想抓住“闪电”,他想由暴风雨中取得闪电,然后储存起来,让科学家能在地面进行普通的研究工作,于是他设计出一个在云际充电的实验方法:

  在高塔尖端,装置一个大可容人的亭子和简单的电力站.在电力站中,架起一根铁杆,伸出亭外,高约20或30呎,尖端削尖.如果亭子能够维持干爽,亭子里即可安置一人.当云层变低,隐隐有暴风雨前兆,此时云际充满丰沛的电力和火花,铁杆即可汲取电力,供亭内的人使用.

  富兰克林找出绝佳的绝缘方法:蜡,那块铁环上的物质.他甚至设计出工作人员离开隔离亭的方法,所以富兰克林的确了解游走的雷电所带来的危险性,而警告人们必须保护自己.

  1751年,隔离亭子的实验法在伦敦出版了.法王路易十五鼓励宫中的科学家们完成这项实验,以证实富兰克林一向坚持的看法—雷电和地面电力是相似的!1752年5月10日,金.法兰柯斯.狄阿里巴(Jean Francois D’Alibard)在巴黎近郊18公里处的马利花园中的隔离桌上竖起40呎高,尾端尖耸的金属杆,风暴很快地笼罩这里,根据富兰克林的描写,杆旁小心地安置了一个人,不时地以手中绝缘的铁环汲取雷电和火花.

  实验结果,将富兰克林捧成了英雄:云端取得电,被保存在玻璃和金属制成的大瓶中(称做莱登瓶),然后在各项实验中,当成普遍的电力随意使用,这又再次证实了富兰克林的天才!

  1952年的夏天,富兰克林还不知道自己的实验已在欧洲大获全胜,他正试着在费城的基督教堂高耸的尖塔上竖起一根金属杆;他一心认为要汲取雷电,金属杆必须升至相当的高度,而教堂尖塔的架构却显得太低,富兰克林突然想到一个主意,那就是装设着铁杆的风筝.

  富兰克林由两根木棍架成的十字,撑起了一大块丝缎的布面,这就是富兰克林传说中不朽的风筝!在风筝上端,系上尖细的铁丝,铁丝末端绑上一只金属钥匙.富兰克林操控风筝的部分,捆上秘密的绝缘体—丝缎带;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这个实验者和他的儿子,走入一片空旷的空地,搭起一个暂时性的挡雨棚,在风筝升起了相当的一段时间后,一朵雷云才渐渐逼近.以下是普里斯莱的叙述:

  这朵云看起来有闪电的迹象,但却毫无动静地过去了;但就在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发明感到灰心之时,他注意到几条细线在云间闪烁,然后有直立的迹象,像是经由指挥一般,一个接着一个相继出现!他震慑于这个景象,连忙伸出手,对准风筝在线的钥匙.这项创举终于完成了,富兰克林终于取得货真价实的雷电.

  富兰克林继续汲取着天上的火花,并将它保存在莱登瓶中,但这里有个重点必须强调:雷电并没有击中风筝,其实这并非富兰克林的本意,富兰克林原本想要利用铁丝传导,在云间充电,等到电力充足之后,他再伸手,让电子经由他的身体导入地下.还好富兰克林幸运地逃过一劫,如果雷电真的击中风筝,他可能无法好端端的签下独立宣言并写下《理查德年鉴》了(Poor Richard’s Almanac).

  富兰克林针对上述实验所做的报告发表于1752年10月19日的宾州会报之中,同一篇文章里,提及一篇文章《如何使居处免受雷电的袭击》,这篇文章后来登在1753年的《理查德年鉴》里.富兰克林笃信避雷针的功效,他在1751年开始大力推荐避雷针,而之后实验的成功,更让他对避雷针激起无比信心:他确信它的确能有效导引雷电,保护大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这根针的目的,不只是用来引雷电而已,它能防患雷击于未然.这根针可以不停地汲取天空中的雷量,在它的强度大到足以形成雷电之前,即把电导引入地下,如同富兰克林的形容:“在云间电量积蓄到释放之际,便将雷电之火平静地消弭于无形.”

  这次隔离亭和风筝实验的意义,不独是电子历史上的创举,它对美国的历史也非常的重要.这次实验中所发明的避雷针更在未来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4. 富兰克林造避雷针

避雷针是富兰克林发明的。1952年富兰克林为了证明闪电是一种现象,在一个雷雨天将系着金属导线的风筝放入到雷雨云中,由此次试验富兰克林引出了把雷电引入地下的设想,后来发展出了避雷针。

富兰克林在进行了风筝实验后,设想出能不能在高的建筑物上放置一个尖端的物体,用这个物体将雷电转移到地底下去,他将这种装置称之为避雷针,后来经过试验,发现果然能起到避雷的效果。避雷针的发明对早期电学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富兰克林是美国的政治家和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中,因此他只上过两年学习,但富兰克林从未停止学习,他热爱学习的态度为后来在物理上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使得他成为了优秀的政治家,负责起草及签署了《独立宣言》。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在雷雨天气,高楼上空出现带电云层时,避雷针和高楼顶部都被感应上大量电荷,由于避雷针针头是尖的,而静电感应时,导体尖端总是聚集了最多的电荷。避雷针就聚集了大部分电荷。避雷针又与这些带电云层形成了一个电容器,由于它较尖,即这个电容器的两极板正对面积很小,电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说它所能容纳的电荷很少。而它又聚集了大部分电荷,当云层上电荷较多时,避雷针与云层之间的空气就很容易被击穿,成为导体。带电云层与避雷针形成通路,而避雷针又是接地的。避雷针就可以把云层上的电荷导人大地,使其不对高层建筑构成危险,保证了它的安全。

5. 富兰克林创造避雷针的故事

发明了避雷针美国科学家是富兰克林。

发现过程

1752年6月,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费城风筝试验。这一天,狂风漫卷,阴云密布,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起,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风筝很快就飞上高空,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躲进一个建筑物内。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空掠过,富兰克林的手上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被雷电击中了。随即 用一串铜钥匙与风筝线接触,钥匙上立即放射出一串电火花。随后,他又将 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在进行风筝实验后的当年,富兰克林就发明了避雷针。在建筑物的最高处立上一根2米至3米高的金属杆,用金属线使它和地面相连接,等到雷雨天气,雷电便会沿着金属线流向地下,而建筑物就不会遭雷电了。

6. 富兰克林与避雷针的短文答案

《道德经》十一章有云:三十辐,共一穀,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句话是老子揭示“有”与“无”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论据,意思是: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穀当中,正是因为有了车穀中空的地方,才会有车轮转动,才使车有了作用。

揉捏陶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使器皿有了用处。开凿门窗建成房屋,正因为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使房屋有了作用。

所以说“有”给人的便利,要通过“无”才能发挥作用,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我们要学握“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要学会使“无”发辉出巨大的作用。

道家所讲的“无形胜有形”极具现实意义,生活中,很多无形的东西都发挥着有形的用处,很多“无”实际上比“有”更当用。

很久以前,有一个富裕的小镇,镇上的绝大多数居民生活富足,日子安逸,除了两名乞丐。这两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每天上街乞讨,总会得到很多的施舍。

有一天,小镇的镇长接到上级命令,说上边领导马上就要来视察这个小镇了,于是镇长便把乞丐轰走了。等领导视察后没多久,小镇的治安突然变差了,有了偷盗犯罪行为,甚至还发生了恶性抢劫事件。

镇长如临大敌,他调查了这些犯罪的人,发现这些人生活富足,可心肠变得不再温良和善。镇长马上将那两个乞丐请了回来,让他们继续在街上行乞,渐渐地,小镇的犯罪率又直线下降,直至降为零,小镇终于又恢复了平静祥和的局面。

镇长由此便知道,那两个看似无用的乞丐,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人们善良的天性,小镇的居民每天哪怕只施舍一分钱,于他们自身而言,都是善意的自然流露。乞丐真的无用吗?乞

丐当真有用,因为有了乞丐,小镇居民的精神世界才得以充实,而他们在施舍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感,人性的善良便得以长久地维系。

对道家“无用”之“有用”这一理论最精彩的阐释,当属《庄子·外物》中庄子与惠子的一番争论: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惠子曰:“无用。”

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正如庄子所言,我们站在大地之上,看上去好像只有脚下这一块土地有用,其余都是没用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周围的广阔土地都挖空了,就仅留脚下这一小块土地,则这一小块土地也就无用了,可见,“有用”与“无用”,从来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有用”当用,“无用”更当用。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有些东西无用,有时是受限于洞察力,只能察觉到表面联系,却窥不到深层次的关联,上面所讲的乞丐的故事便是如此;还有的时候是受限于思维的短浅和狭隘,无法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想不到事务所潜在的有用之处。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当他向众人展示这一划时代的发明时,一位富家太太说道:“我实在不明白,这个有什么用啊?”富兰克林回答道:“夫人,您觉得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呢?”

我们必须要突破常规思维,如果能想得更深,也就更能理解“无用”之用;同样,如果能想得更远,则就能领悟到今日之“无用”,来日定当大用。

7. 富兰克林避雷针的故事

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美国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首先将两种电荷定名为正电和负电;提出单流体说;提出电荷守恒原理;做了著名的费城风筝实验,统一了天电和地电;发明了避雷针。 富兰克林于1706年1月17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他的父母都是英国移民,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8岁时,富兰克林被送进学校,学习成绩优良。但是,由于他的兄弟姊妹众多(共10个,他排第八),父母收入不多,生活非常贫寒,10岁时便辍学了,从此再也没进学校学习过。

虽然富兰克林离开了学校,但他从没有放弃学习知识的机会,靠艰苦的自学,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人。

富兰克林在他父亲的蜡烛肥皂店里工作了两年。他整天做剪烛芯、灌烛模、制肥皂、守店铺、打杂跑街等繁重的工作。但是,不管怎样劳累,工作之余都要抓紧时间自学,把他父亲的大部分藏书都读了一遍,并把自己所得的钱都花在买书上。

父亲看他那么喜欢书,便把富兰克林送到他当印刷所老板的哥哥处做学徒工。

年仅12岁的富兰克林就跟哥哥签订合同,规定学印刷手艺直到21岁。在这9年的学徒期间,除供给膳宿和衣服外,没有其它报酬,到最后一年,才能得到普通工人的最低工资。

富兰克林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掌握了一定的印刷技术,成为哥哥的得力助手。

那时,他认识了几何书店的学徒和一些藏书爱好者,便晚间向人借书,彻夜阅读,第二天一早就送还。

人家知道他借书还得快,而且很爱护书,都喜欢借书给他。

他读的书很杂,从政论文、文学评论、散文,到算术、几何、英文文法等。

14岁时,他开始练习写作,并有多篇文章在报上发表。

1723年,17岁的富兰克林忍受不了哥哥对他经常的吹毛求疵和故意挑剔,独自一人到费城谋生,并在一家印刷所里当上了正式的印刷工人。

第二年,他又漂洋过海到伦敦闯荡,并结交了一些有名的人物。

1726年10月,富兰克林在好友的邀请下又回到费城,重操印刷旧业。

后来他在自传里对伦敦的这段生活做了简要的总结:「我就这样在伦敦大约住了18个月,大部分时间都辛勤地工作,除看戏和读书外,很少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我结识了一些聪明智慧的人,跟他们交谈使我受益匪浅,并且我还读了许多书。」 1727年,富兰克林同几位好友共同创办了一个青年组织—「共进社」,帮助普通人进行自学。

这个活动引起青年们的极大兴趣,其它城市的青年人也相继建立了类似的组织,它存在几乎达40年之久。

几年后,富兰克林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宾夕法尼亚报》。

他精心编排,亲自撰文,所写的文章很受欢迎,再加上印刷精美,很快就在读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这张报纸不但使他的个人声望大大提高,而且为他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1733年,富兰克林开始学习外语。

他先后学会了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这对他以后搞科学研究和从事外交活动都大有裨益。

1743年,他在费城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科学团体「北美增进有用知识哲学会」,后来这个哲学会发展成为美国的首批大学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 从1746年,40岁的富兰克林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如气象学、生物学、地质学、化学、农学和数学等方面,而且都取得了不少成就。当然,最大的成就是在电学研究中取得的。

他总结出电荷有两类,正电和负电,并分别用「+」和「-」来表示。

他的这一重大发现,为定量研究电荷的性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88年,法国科学家库仑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著名的「库仑定律」,就是从这一概念出发的。富兰克林进一步提出,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他说:「电不因摩擦玻璃管而创生,而只是从摩擦者转移到了玻璃管,摩擦者失去的电和玻璃管获得的电严格相同。」他的这段话,实际上就是提出了电荷守恒原理。 他还提出了「单流体」假说来解释电的本性问题。虽然他的解释并不完善,但他的理论还是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富兰克林最精彩的杰作是1752年做的风筝实验,他冒着生命危险揭开了雷电现象的神秘面纱,证明天电和地电是一样的。 由于在科学研究上的辛勤劳动和辉煌成就,1753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科普利奖章。1754年他同时获得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授予他的荣誉硕士学位,他为自己「这样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分享了大学里的荣誉」感到万分荣幸。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大学和牛津大学都先后赠给他博士学位。175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69年当选为美利坚哲学会会长,一直连任到他去世之日,1772年还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的外国院士。 富兰克林之所以成为多方面发展的卓越的科学家,主要是由于他一贯坚持勤奋自学和刻苦钻研。同时,长期的劳动实践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富兰克林积极参加反英斗争,并于1776年参加起草《独立宣言》。1776年一1785年出使法国,促成1778年法美同盟的缔结。 1787年5月到9月,美国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制定美国宪法。81岁高龄的富兰克林虽然已经手足麻痹,身心不适,但他仍被选为制宪会议代表,参加起草了美国的宪法。他极力主张废除农奴制度,为解放黑奴做出了很大贡献。 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在费城与世长辞,享年84岁。出殡的那天,2万多人为他送葬,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爱戴。为了纪念富兰克林为电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后人将厘米‧克‧秒制静电系电量的单位定名为「富兰克林」,1富兰克林=10/c库仑(c为光速)。 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马森希罗克发明了莱顿瓶,使摩擦生成的电可以被储存起来,这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久便传到了美洲。40岁的富兰克林在波士顿看到一位英国学者用莱顿瓶做的实验,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他写信给在英国伦敦的友人,不久就得到朋友赠送的一只莱顿瓶,便开始了对电现象的研究。 在富兰克林之前,人们对天上的雷电有一种恐惧感和神秘感,甚至许多人认为雷电是上帝发怒时而发出的吼声。富兰克林在用莱顿瓶做实验的过程中,面对着电火花的闪光和劈啪声,总是禁不住与天空的电闪雷鸣联系起来。他比较了 雷电和莱顿瓶放电,发现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发出相同的光色,有锯齿般的形状,能被金属、水或冰传导,能点燃易燃物,杀死动物,熔化金属,破坏磁性。有一次,他将几个莱顿瓶连接起来,准备用强电击杀一只火鸡,不料, 实验还未开始,他自己先碰到了莱顿瓶,结果当场被击昏过去。等他醒来之后,不失诙谐地说了一句:「好家伙,我本想电死一只火鸡,结果差一点电死一个傻瓜。」尽管电学实验很危险,富兰克林还是决定捕捉天电。 怎样捕捉天电呢?莱顿瓶是很合适的,因为它能储存电。问题是怎样能将天电引到莱顿瓶呢?用竹竿显然架不了多高,即使架在建筑物上,比起高高的天空也是太低矮了。富兰克林冥思苦想多日。突然,他的眼睛一亮,何不用风筝来引天电呢!于是,他和儿子威廉一起用两根很轻的杉木做成一个十字架,然后把一块丝绸的四个角扎在十字架的末端,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大风筝。然后把一根很细的铁丝固定在十字架的直木条的顶上,使铁丝超出木架约20厘米,这样可以更好地引下天空中的电。铁丝末端与放风筝的丝线相连。 1752年7月的一天,美国费城的上空阴云密布。富兰克林知道,盼望多日的暴风雨就要来了。他喊上儿子威廉,拿止大风筝,包好莱顿瓶,跑到了离家不远的田野上。强风托着风筝扶摇直上,转眼就飞入云霄。随着一阵电闪雷鸣,大 辆倾盆而下。不一会儿,富兰克林父子俩的外衣便被淋湿后已经成为导线。为了防止将电引到自己身上,富兰克林用一块干绸巾包住拉风筝线的手,并且在风筝在线挂上一把铜钥匙准备引电用。 风筝穿进带有雷电的云层,闪电在风筝上闪烁,雷声隆隆。这时,富兰克林发现丝在线的毛毛头全都竖立了起来,他断定整个风筝带电了。当他感到扣风筝线的手有些麻木的感觉时,就把另一只手的手指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钥匙上射出一串串火花。 「哎哟!」富兰克林叫喊了一声,赶紧将手指抽回,无限的欢乐也像电流一样传遍他的全身。他喊起来:「威廉,我受到电击了!我们捕捉到了天电!」他顾不得危险,让儿子拿出来莱顿瓶,将铜钥匙栘近莱顿瓶的金属球,直接给莱顿瓶充了电。就这样,过去神秘而可怕的天电被富兰克林装进了瓶子。 事后,富兰克林用收集起来的天电做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证明它的性质与用起电机产生的电完全相同,天电只不过是剧烈的放电而已。 应该指出的是,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是很危险的,那次他没有出现意外,完全是侥幸。在富兰克林实验后的第二年,一个叫李赫曼的俄国人也学着富兰克林作这个实验,结果当场被电死了。弄清了天电的性质,富兰克林想起他平时用莱顿瓶做实验时,发现尖端更易放电的现象。他马上想到利用尖端放电原理将天空威力巨大的雷电引入地面,以避免建筑物遭雷击。 1760年,富兰克林在费城一座大楼上树起了一根避雷针,效果十分显著。费城各地竞相仿效,到1782年,全城已装了400根避雷针。教会起先反对装避雷针,说雷电是神表示的愤怒,不允许人们干涉它们的破坏力。但教会的反对 并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人们还是相信科学。据说过了100年,费城盖了一座教堂,教会也害怕遭雷击,去请教大发明家爱迪生要不要装避雷针,爱迪生不无讽刺地说:「雷电也有疏忽大意的时候,你们说要不要装?」结果该教堂还是装上了由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证明天电和地电是一样的

8. 富兰克林与避雷针的故事

1750年富兰克林的十大伟大发明提出了关于避雷针的建议,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相信了科学。避雷针相继传到英国、德国、法国,最后普及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