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分辨光学显微镜(超分辨率显微镜)

海潮机械 2023-01-13 15:44 编辑:admin 292阅读

1. 超分辨率显微镜

一亿倍。

现今世界上最大倍数的显微镜是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这种显微镜起步就是一亿倍显微镜

能够观测更加清晰的原子表面。其就是通过探测样品表面的隧道电流信号,然后将信号生成为图片供人们研究。

这种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在1981年被发明之后,就受到了科学家的追捧,相比起以前的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的分别率更高,并且透射电子显微镜也仅仅只能够探测样品的表明,并不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原子。

当然在当时也有场离子显微镜和场发射电子显微镜,两者都能够做到清晰的而研究原子表面,但是研究的样品却需要下大功夫。

样品需要放置超细的针尖上面,并且样品还需要承受住超高强度的电场,于是一些达不到要求的样品就不能够进入深入的研究。

之后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出现后,科学家对原子的研究更加的舒适,基本上大部分原子都能够被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观测。

可以说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的适应性是很高的,而且其分辨率又是提高了一个台阶。

正是因为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人类在微观原子的世界中更加自由,而且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还能够在低温的状态下操纵原子的排列。

那么这就非常适合现在大火的纳米科技了。

2. 超分辨率显微镜原理

近场光学显微镜能能产生超衍射极限成像原因:

近场光学显微镜根据非辐射场的探测和成像原理,能够突破普通光学显微镜所受到的衍射极限,可以在超高光学分辨率下进行纳米尺度光学成像与纳米尺度光谱研究。

近场光学显微镜由探针、信号传输器件、扫描控制、信号处理和信号反馈等系统组成。近场产生和探测原理:入射光照射到表面上有许多微小细微结构的物体上,这些细微结构在入射光场的作用下,产生的反射波包含限制于物体表面的倏逝波和传向远处的传播波。

3. 超分辨率显微镜storm

2020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蔓延中华大地,酒精、84消毒液这些普通消毒用品一度成为紧俏商品。莫慌,我们的身体在几百万年前就演化出了一个微型而功能强大的84消毒液工厂,它就是血液里的一类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如果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被激活,原本保护人类的中心粒细胞也会反噬机体,掀起令人闻之色变的炎症风暴。

以下回答来源于《返朴》作者:贺文辉(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人体里的蜘蛛侠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来源于骨髓,虽然直径仅约10-20微米,但是数量极为庞大——人体每分钟大约可以形成8百万个中性粒细胞。它就像一个不规则的圆球,中心有杆状或分叶状的细胞核,叶与叶之间“藕断丝连”;成熟后还会有一个小的高尔基体、一些线粒体和几个核糖体或粗糙的内质网,让其功能更加完备。

中性粒细胞结构图 |

图片来源https://www.wisegeek.com/what-is-a-neutrophil-granulocyte.htm#neutrophil

在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散布着如满天星一般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大小仅为0.2~0.4微米。不要小瞧这些颗粒,这可是中性粒细胞的秘密武器。它们富含多种酶类——初级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溶菌酶(lysozyme)、弹性蛋白酶、组织蛋白酶B等;次级颗粒中含有溶菌酶、胶原酶和铁结合蛋白(乳铁传递蛋白)——这些丰富的酶类参与了细胞的吞噬与消化[1]。发现这一秘密的是俄国生物学家埃黎耶·梅契尼可夫 (Élie Metchnikoff),他因此斩获了190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而且,在探索相关酶类的过程中,他意外发现了益生菌,并证实了酸奶中富含的益生菌进入体内后可以促进释放上述酶类,进而促进细胞吞噬与消化。由此,酸奶在欧洲受到大力推广,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畅享的饮品之一。

2004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Volker Brinkmann等人发现,中性粒细胞竟然如同蜘蛛侠,能够“吐丝结网”,而且这个网威力无比,不但可以诱捕病原体屏障,限制其播散和炎性介质的扩散,还可以发挥抗菌作用,直接杀灭病原体,并通过自己“网络交通”促进各种抗菌因子迅速集中在感染部位,有效发挥作用[2]。Brinkmann称其为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这一发现开辟了中粒细胞系研究的一个新领域[3]。

NETs荧光显微镜图(40倍镜)绿色为NETs,蓝色为细胞核[19]

歼灭行动

中性粒细胞是各类病毒、病菌的杀手,就算令人闻之色变的新冠病毒也无法与之抗衡。那么中性粒细胞怎么展开歼灭行动的呢?

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被“岗哨”淋巴细胞打上标签——抗体。注意!有一波神奇的操作:有的标签还自带“调味剂”,也就是调理素,能让病原体相对中性粒细胞口感变得更“美味”,让后续的吞噬作用更加强大高效。

冲破岗哨的病原体开始侵染组织,此时,中性粒细胞还在血液中巡视。那么问题来了,中性粒细胞是如何冲破血管屏障来歼灭病原体的呢?这就要提到标签的神奇之处了——中性粒细胞一旦侦查到带有标签的病原体,就会减速,在粘附分子的辅助下,粘附于病原体所在区域的血管内壁上,然后在其他交联分子的作用下,穿过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浸润到受感染的组织,与病原体展开正面对决[4]。

聪明的中性粒细胞绝不给病原体任何逃脱的机会,它用吞噬体的囊泡将病原体团团包裹,接着对其进行严格的消毒,消毒的工具就是大家最熟悉的84消毒液。

我们都知道,84消毒液是一种含氯消毒剂,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 。次氯酸钠是一种强电解质,遇水则电离成次氯酸根离子(ClO-),次氯酸根可以与病毒外壳或细菌的细胞壁结合,并发生氧化还原作用,使病毒、病菌裂解。次氯酸根离子进一步水解生成次氯酸,而次氯酸由于分子较小,很容易扩散到细菌表面,穿透细胞壁细胞膜,使菌体内的酶类因氧化而失去活性;同时,次氯酸分解产生新生态氧[O],极具氧化性,可以破坏蛋白质的结构,导致机体DNA复制失败,不能进行繁殖,机体丧失功能,最终失去感染能力[5]。

巧的是,中性粒细胞内有一种超级高效的“84消毒液”——次氯酸工厂。在这个小小的工厂中,髓过氧化物酶与过氧化氢(H2O2)共同与氯离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次氯酸。其中,髓过氧化物酶来源于中性粒细胞,过氧化氢是细胞吸收的氧(O2)通过线粒体膜结合酶(NADPH酶)转换而来的氯离子则是由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而它们的产品次氯酸则是一种毒性最强、丰度最高的氧化剂,可迅速攻击人体内多种生理学相关的分子,包括氨基酸、核苷酸、多烯酸、抗坏血酸、硫醇、硫醚和胺类等。这个超级迷你版的消毒工厂生产规模极为惊人,科学家做了一个定量分析,在2小时的孵育时间内,106个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可以产生约 2×10-7 mol 次氯酸,这些次氯酸足以在几毫秒内破坏 1.5 亿个大肠杆菌[6]!

那么这种消毒液到底能否杀灭这次疫情的幕后黑凶新型冠状病毒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新冠病毒外形看似复杂,但其实与其他病毒结构相似,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外层是由蛋白质组成的衣壳包被,内层主要是遗传物质(核酸)。因此,次氯酸对其有极强的杀伤作用,也是中性粒细胞能抗衡新冠病毒的制胜法宝。

不过,新冠病毒在体内复制能力极强,给中性粒细胞造成了超负荷的工作量,漏网的新冠病毒就会趁机转移到组织继续增殖,攻击我们的器官。此外,新冠病毒还会引起机体体内细胞因子不受控地大量释放,导致系统性炎症,出现过度免疫现象,即“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因此我们需要给病人使用抗感染药物。

冠状病毒结构图 | 图片来自Wikipedia@scientificanimations

提到了84消毒液,不得不提起它的发现者,法国化学家贝托莱伯爵(Claude Louis Berthollet,1748-1822)。不过,最初他的发现并不是用于消毒杀菌,而是用于工业漂白。1820年,法国工业促进会开出1500法郎的高额赏金,悬赏既可以避免尸体腐烂又可以分离动物腹膜的人。化学家拉巴拉克(Antoine-Germain Labarraque,1777-1850)在贝托莱伯爵研发的次氯酸钾溶液基础上,将原本的钾碱液替换成廉价的氢氧化钠,生成了次氯酸钠,既可以除臭又可以防腐,并将其命名为拉巴拉克水 (Eau de Labarraque),最终拿到了这笔丰厚的奖金。不过令他声名大噪的事件是18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八因死于坏疽病,死后尸体发臭,拉巴拉克用浸泡氯化水的床单成功去除了臭味,获得了法国科学院的大奖。而在1832年的巴黎霍乱瘟疫中,拉巴拉克水第一次在人类瘟疫史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言归正传,经过一番消毒后,病原体已经元气大伤,此时,中性粒细胞迅速激活其膜上NADPH 氧化酶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并通过脱颗粒作用释放秘密武器——多种蛋白酶,同时分泌各种趋化因子,诱导其它免疫细胞进入感染部位集中歼灭病原体,整个过程快、准、稳,一气呵成[7]。战争过后,战场上一片狼藉,如果我们发现伤口化脓,那就是中性粒细胞杀伤病原体留下的痕迹。当然,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比例不同,其歼灭能力也有差异,比如成年人的正常比例是50%-70%,而6岁以下儿童则为20%-40%,这也就是儿童抵抗病毒的能力低于成年人的原因之一。另外,不同的物种中性粒细胞的占比也不同,比如马大约50%,牛、绵羊、实验性啮齿动物仅20~30%。

疫情缓和,援鄂的医疗工作者凯旋了。然而,完成歼灭行动的中性粒细胞并没有这样的幸运,由于储存的能量有限,既不能再补充也不能再分裂,因此,中性粒细胞的寿命很短,在结缔组织仅能存活2~3天。杀死病原体后,中性粒细胞慢慢变得偏平,粘附于基质,静待最后的绽放。此刻胞内颗粒如星星之火开始激活,细胞核染色质去浓缩化,分叶核消失,颗粒膜与核膜融合,颗粒内蛋白和染色质混合,最后,细胞膜破裂,附着颗粒蛋白的染色质纤维被释放到胞外[8]。犹如烟火般悲壮,华美似蜘蛛侠吐出的丝网。这丝网威力无比,能捕捉未来过路的病原体——这就是本文开头介绍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

随着对NETs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NETs参与了多种疾病的病理进程,且几乎在肿瘤发展与进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有科学家认为,NETs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功能不仅限于捕捉病原体——已有的实验证据表明:NETs形成和清除失衡是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因之一,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白塞氏病等[9-10]。另外有报道NETs细胞外DNA具有细胞毒性和血栓形成效应,是炎症和血栓形成的桥梁[11]。不过,对NETs在免疫、炎症、血栓、癌症中的病理生理作用的认知,为针对NETs的靶向抑制物研制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小体积,大潜能

随着人类对中性粒细胞的认知不断加深,科学家发现中性粒细胞不仅是一个“钢铁直男”,而且是一个“大暖男”:它可以与T细胞相互作用,促进血管生长,确保胎盘的正常发育,呵护着每个孕妈妈。遗憾的是,患有先兆子痫的女性的中性粒细胞则不能与T细胞相互作用,孕期会出现头痛、眼花、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症状[12]。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Nadkarni等人通过相关研究证实,中性粒细胞有望成为一种妊娠并发症的潜在治疗靶点[13]。

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的患者来说,中性粒细胞也是重要的救兵。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和比森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以HDM(屋尘螨)诱导的过敏性气道疾病为模型,证实当中性粒细胞耗竭后,会诱发辅助性T细胞2型(Th2)炎症,导致上皮重塑,加剧气道阻力,并发现中性粒细胞在限制TH2过敏性气道炎症中发挥着意想不到的调节作用[14]。

遗憾的是,如果中性粒细胞在错误的地方或错误的时间被激活,就会变成“黑蜘蛛”。原本用来消灭入侵病原体的机制同样会破坏健康的组织,比如中性粒细胞会通过诱导平滑肌细胞死亡进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15]。此外,在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后,中性粒细胞会大量增殖,释放IL-6(白介素6)和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促进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之后的外膜炎症反应进程,最终导致夹层的扩展和破裂[16]。

随着疫情全球蔓延暴发,多国家、多领域的科学家都投入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最新研究结果首次披露了死亡患者的病程特征,发现死亡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持续增加,提示病毒诱导的细胞因子风暴引起嗜中性粒细胞的增多,相关研究于2月7日在线发表在JAMA杂志上[17]。还有很多一线专家通过分析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一致发现肺炎患者,特别是重症肺炎患者,他们的众多炎症因子(如IL-6、TNF等)显著增高[18] 。也就是说, 这些因子的急剧增多引发的细胞因子风暴始终是冠状病毒及其他严重感染患者疾病进展及死亡的重要推手之一,其中免疫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和NK细胞)快速增殖并高度活化是主要的原因,而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这些因子的释放与发生过程,但具体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细胞因子风暴发生过程[20]

不过,西班牙马德里国立心血管病研究中心 (CNIC) 的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中性粒细胞拥有一种特殊的修复系统,可以逐渐降低它们发动毒性攻击的能力。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中性粒细胞会在损害健康组织之前通过这一修复系统消除颗粒中的有毒物质,使攻击性能力丧失,堪比一场“红与黑蜘蛛侠”的较量。

Spider-Man 3 | http://www.impawards.com/2007/spider_man_three_ver4.html

I’ll Chase “COVID-19” Away

中性粒细胞作为人类最丰富的循环免疫细胞,当病原体威胁我们机体时,它们如同蜘蛛侠,第一个到达感染或炎症的“一线”,消除问题根源,并竭尽一生守住人体的第一道防御线,就像歌里唱的那样:

Dear my host:

I see your monsters, I see your pain.

I know your problems,I'll chase them away

I'll be your lighthouse I'll make it okay

And I'll be here like you were for me

So just trust me,let me in!

You've got the chance to see the light

I am neutrophil.

参考文献

[1] Delanghe J R, De Buyzere M L. In vivo effects of neutrophil enzymes on cardiac enzymes[J]. Clinical Chemistry, 2020(1):1.

[2] Bystrzycka W , Sieczkowska S , Manda-Handzlik A , et al. Influence of Different Bacteria Strains Isolated from Septic Children on Release and Degradation of Extracellular Traps by Neutrophils from Healthy Adults[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 2018, 1108.

[3] Volker Brinkmann, Ulrike Reichard, Christian Goosmann, et al.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Kill Bacteria[J]. Science, 303(5663):p.1532-1535.

[4] Yago T , Petrich B G , Zhang N , et al. Blocking neutrophil integrin activation prevents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15, 212(8):1267-1281.

[5] Wang, Zhizhen, Meng, Fangang, He, Xiang, et al. Optimis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NaClO-assisted maintenance cleaning for fouling control in membrane bioreactors[J]. Water Research, 53:1-11.

[6] Weiss S J. Tissue Destruction by Neutrophils — NEJM[J]. 1989, 320(6):365.

[7] Bardoel BW, Kenny EF, Sollberger G, et al. The balancing act ofneutrophils[J]. Cell Host & Microbe, 2014, 15(5): 526-536.

[8] Brinkmann V , Zychlinsky A .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Is immunity the second function of chromatin?[J]. 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12, 198(5):773-783.

[9] Demers M , Wagner D D . NETosis: a new factor in tumor progression and cancer-associated thrombosis. [ J]. Semin Thromb Hemost, 2014,40(3): 277-283.

[10] Jessica Cedervall, Anna-Karin Olsson. NETosis in cancer[J]. Oncoscience, 2015, 2(11):900-901.

[11] Massberg S , Grahl L , Von Bruehl M L , et al. Reciprocal coupling of coagulation and innate immunity via neutrophil serine proteases[J]. NATURE MEDICINE, 2010, 16(8):887-896.

[12] Roberts J M, Cooper D W. Pathogenesis and genetics of pre-eclampsia[J]. 2001, 357(9249):53-56.

[13] Nadkarni S , Smith J , Sferruzzi-Perri A N , et al. Neutrophils induce proangiogenic T cells with a regulatory phenotype in pregnanc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 113(52):E8415-E8424.

[14] Dhiren F. Patel et al. Neutrophils restrain 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 by limiting ILC2 function and monocyte–dendritic cell antigen presentation. Science Immunology, 2019, doi:10.1126/sciimmunol.aax7006.

[15] Carlos Silvestre-Roig et al. Externalized histone H4 orchestrates chronic inflammation by inducing lytic cell death.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167-6.

[16] Adventitial CXCL1/G-CSF Expression in Response to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Triggers Local Neutrophil Recruitment and Activation Leading to Aortic Rupture[J]. Circulation Research 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5, 116: 612-623.

[17] Wang D, Hu B, Hu C,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38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Feb 7].JAMA. 2020;10.1001/jama.2020.1585. doi:10.1001/jama.2020.1585.

[18] Huang C, Wang Y, Li X,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Lancet. 2020 Jan 24. pii: S0140-6736(20)30183-5. doi:10.1016/S0140-6736(20)30183-5.

[19] Kaplan M J , Radic M .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Double-Edged Swords of Innate Immunity[J].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2, 189(6):2689-2695.

[20] Guo X Z J , Thomas P G . New fronts emerge in the influenza cytokine storm[J]. Seminars in Immunopathology, 2017.

4. 超分辨率显微镜脑研究

这个是根据人眼睛的分辨率来决定的

人眼的最高分辨率是0.2mm

而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在1000 再大的话图像时虚的,物镜决定图像质量

所以综合以后 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最高为200nm

目镜的话一般选择10倍的,当然也有更大的,12.5,16,20,

甚至进口仪器还有25倍的 但是在仪器上我们所看到的图像不是原来真实的图像了,而是一个虚像

5. 超分辨率显微镜获诺贝尔奖

德国学者宾尼格和瑞士学者罗雷尔于1982年制造成功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普通光学显微镜通过提高和改善透镜的性能,使放大率达到1000—1500倍左右,但一直末超过2000倍。这是由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受光的波长的限制。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线来看物体,为了看到物体,物体的尺寸就必须大于光的波长,否则光就会“绕”过去。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不超过0。02微米,有人采用波长比可见光更短的紫外线,放大能力也不过再提高一倍左右。

要想看到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还差3—4个量级。为了从更高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结构,必须另辟蹊径,创造出功能更强的显微镜。

有人设想用波长比紫外线更短的X射线的透镜。

20世纪20年代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发现电子流也具有波动性,其波长与能量有确定关系,能量越大波长越短,比如电子学1000伏特的电场加速后其波长是0.388埃,用10万伏电场加速后波长只有0.0387埃,于是科学家们就想到是否可以用电子束来代替光波?这是电子显微镜即将诞生的一个先兆。

用电子束来制造显微镜,关键是找到能使电子束聚焦的透镜,光学透镜是无法会聚电子束的。

1926年,德国科学家蒲许提出了关于电子在磁场中运动的理论。他指出:“具有轴对称性的磁场对电子束来说起着透镜的作用。”这样,蒲许就从理论上解决了电子显微镜的透镜问题,因为电子束来说,磁场显示出透镜的作用,所以称为“磁透镜”。

德国柏林工科大学的年轻研究员卢斯卡,1932年制作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它是一台经过改进的阴极射线示波器,成功地得到了铜网的放大像——第一次由电子束形成的图像,加速电压为7万,最初放大率仅为12倍。尽管放大率微不足道,但它却证实了使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可形成与光学像相同的电子像。

经过不断地改进,1933年卢斯卡制成了二级放大的电子显微镜,获得了金属箔和纤维的1万倍的放大像。

1937年应西门子公司的邀请,卢斯理建立了超显微镜学实验室。1939年西门子公司制造出分辨本领达到30埃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用电子显微镜,并投入批量生产。

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使人类的洞察能力提高了好几百倍,不仅看到了病毒,而且看见了一些大分子,即使经过特殊制备的某些类型材料样品里的原子,也能够被看到。

但是,受电子显微镜本身的设计原理和现代加工技术手段的限制,目前它的分辨本领已经接近极限。要进一步研究比原子尺度更小的微观世界必须要有概念和原理上的根本突破。

1978年,一种新的物理探测系统——“扫描隧道显微镜已被德国学者宾尼格和瑞士学者罗雷尔系统地论证了,并于1982年制造成功。这种新型的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最小可分辨的两点距离为原子直径的1/10,也就是说它的分辨率高达0.1埃。

扫描隧道显微镜采用了全新的工作原理,它利用一种电子隧道现象,将样品本身作为一具电极,另一个电极是一根非常尖锐的探针,把探针移近样品,并在两者之间加上电压,当探针和样品表面相距只有数十埃时,由于隧道效应在探针与样品表面之间就会产生隧穿电流,并保持不变,若表面有微小起伏,那怕只有原子大小的起伏,也将使穿电流发生成千上万倍的变化,这种携带原子结构的信息,输入电子计算机,经过处理即可在荧光屏上显示出一幅物体的三维图象。

鉴于卢斯卡发明电子显微镜的,宾尼格、罗雷尔设计制造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业绩,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1986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他们三人。

6. 超分辨率显微镜的优点

都可以到原子级别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主要看表面原子结构,电子显微镜中的透射电镜主要看晶体内部的原子结构。

两者各有所长,扫描电子显微镜主要由压电陶瓷控制针尖来探测表面隧穿电流,所以在垂直方向有所限制,对表面制样要求比较高,又由于是探测表面原子结构,所以“一般”需超高真空等环境。

而电子显微镜根据探测的电子不同主要分为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两者都需要高能电子轰击材料,所以对材料的损伤较大(而隧道显微镜由于使用隧穿电流对材料的损伤较少)。

两种显微镜互补,可以深入了解材料表面和晶体内部的原子排布和电子结构,是现如今最先进的显微镜技术。

7. 超分辨率显微镜 防震

膜片钳微电极主要包括放大器、微型操纵器、倒置显微镜、防震台、屏蔽笼、灌流槽以及数据采集和处理设备。和一般的电生理实验相比,放大器、微型操纵器和倒置显微镜是膜片钳实验必需的仪器。

8. 超分辨率显微镜如何突破普通光学显微镜

最小分辨距离越小,分辨率越高。

首先,不同的显微镜的分辨率有所不同,最小分辨距离=0.61λ/na,最小分辨距离越小,分辨率越高,因此由公式可以看到提高物镜的数值孔径na,或者缩短光的波长,都可以提高分辨率,可见光的范围大概在390nm-670nm,而空气中的数值孔径大小最高等于1,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极限分辨率是200nm左右。

目前由于科技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超分辨的光学显微镜,典型的就是ssim(结构化照明显微术)和n-storm(庄小威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分辨率分别达到了80nm和20nm(可以看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目前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最高达到20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