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气颗粒物检测方法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不同的颗粒物,其限值也是不一样的,具体如下:
1、颗粒物PM10的限值是50/150 μg/m³(日均,一级/二级)。
2、颗粒物PM2.5的限值是35/75 μg/m³(日均,一级/二级)。
3、颗粒物HCL的限值是50 μg/m³(日均),60 μg/m³(时均)。
4、颗粒物二氧化硫的限值是80 μg/m³(日均),100 μg/m³(时均)。
5、颗粒物NOx的限值是250 μg/m³(日均),350 μg/m³(时均)。
6、颗粒物汞的限值是0.1 mg/m³。
7、颗粒物铅的限值是1.0 mg/m³。
8、颗粒物二恶英的限值是0.1 ngTEQ/m³。
2. 废气颗粒物检测方法
废气,可以五排放量的计算公式是按照废弃的赔率物石和碳来决定的。
3. 大气颗粒物检测仪
靠谱。
pm25检测仪内置3颗独立专业的高精度传感器,位于设备两侧进出风口,针对PM2.5、TVOC、CO2a、温湿度等分别测量,精准反映空气质量。时刻严密关注多项指标,守护家人健康。
而且pm25检测仪采用分辨率为800×480P的电容式触控屏,左右滑动即可查看更多内容。内置亮度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自动调节屏幕亮度,夜间检测不打扰。此外,它还可通过操作按钮的方式来切换主屏幕,查看多种读数界面。
4. 大气颗粒物检测方法有几种
现在大部分都是在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气降尘中的重金属(火焰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但精度不是特别理想,但是检测技术相对成熟。
测定大气颗粒物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成分分析已趋于成熟,将大气颗粒物捕集后不经样品消解处理而直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有:仪器中子活化法(INAA)、质子诱导X射线荧光法(PIXE)、能量色散和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法(XRF)等。
大气颗粒物经消解后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离子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AAS)、原子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原子吸收法虽然广泛应用于大气颗粒物中微量和痕量金属成分的测定,但每次只能测定单一元素而不能做到对同一份溶液中多元素的同时测定,而且操作繁琐费时,灵敏度相对较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法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分析速度快,能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的优点,在大气颗粒物研究中,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已成为大气颗粒物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析手段。
由于一些元素所处的化学种态(价态)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毒性,如六价铬的毒性比三价铬强,三价砷的毒性比五价砷的毒性大得多,因此,了解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化学种态,有助于寻找污染物的来源,同时有助于大气颗粒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目前,有学者已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研究。
通过采集上海市不同地点和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样品,测定了样品中铬、锰、铜和锌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谱,利用该谱分析了这些元素在颗粒物中的种态。
结果显示,所采集的样品中铬主要以三价形式存在,锰主要以二价形式存在,铜也以二价形式存在,而锌主要以硫酸盐形式存在;张桂林等用X射线吸收和穆斯堡尔谱研究了上海市不同地区大气颗粒物样品中一些主要金属元素的化学种态。
另外光度分析也可以进行金属元素的价态分析,电化学形态分析方法以其特有的优势适应现代分析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的要求,尤其适于现场实时检测。现在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在灵敏度方面已能基本满足大部分实际样品的测定需要
5. 大气环境中颗粒物的测定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2011年12月5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截止,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及九个城市群可能会被强制要求先行监测并公布PM2。5的数据。 。
6. 大气颗粒物监测仪器
TSP: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
一般锅炉监测使用TSP,布袋除尘器选用PM10.
7. 大气颗粒物测定方法
颗粒物特征是指与大气污染及控制关系密切的颗粒物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颗粒物粒径与粒径分布、颗粒的密度、比表面积、含水率、荷电性、导电性、安息角、粘附性及爆炸性等。颗粒物的这些性质,是研究颗粒的分离、沉降和捕集的机制,选择、设计、使用除尘装置的基础。
也是研究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的基础,当然,颗粒物的浓度和化学组成也是应考虑的因素之一。
8. 气体颗粒物检测
大气颗粒物(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s)是大气中存在的各种固态和液态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各种颗粒状物质均匀地分散在空气中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庞大的悬浮体系,即气溶胶体系,因此大气颗粒物也称为大气气溶胶(Atmospheric Aerosols) 。1918年,物理学家E.GDonnan发现胶体化学过程和有云的大气过程有重要的相似点,因此参照术语“水溶胶(Hydrosol)”,引入了“气溶胶(Aerosol)”术语,用于指空气中分散的颗粒和液滴[2] 。气溶胶是多相系统,由颗粒及气体组成,平常所见到的灰尘、熏烟、烟、雾、霾等都属于气溶胶的范畴。
在许多文献中,大气颗粒物和大气气溶胶都是指大气中的颗粒物。大气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后者危害较大。
在学术界的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两种。
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颗粒物,例如土壤粒子、海盐粒子、燃烧烟尘等等。
二次颗粒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颗粒物,例如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硫酸盐。Wl'dtby等人根据大气颗粒物表面积和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粒度模,并用来解释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归宿f3;7;81(2.2)嘲。
按照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可将大气颗粒物分为三种类型的粒度模:爱根核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