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底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犁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海潮机械 2023-01-14 03:41 编辑:admin 219阅读

1. 犁底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上表土层又称耕作层,为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层,肥力、耕性和生产性能最好;下表土层包括犁底层和心土层的最上部分(又称半熟化层)。 O层是枯枝落叶层,A层是腐殖质层。E层是淋溶层。以上三层为表土层。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较为紧实的土层,由于长期耕作经常受到犁的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所致。一般离地表12—18厘米,厚约5—7厘米,最厚可达到20cm。对耕作土壤来说,具有不太厚犁底层对保持养分,保存水分还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犁底层过厚(20cm)、坚实,对物质的转移和能量的传递,作物根系下伸,通气透水都非常不利的,这种情况必须采取深翻或深松办法,改造、消除犁底层。

2. 犁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

1.曲辕犁,也称东江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影响最大的!

2.连筒、桶车、筒车和水轮等灌溉新工具

资料:

唐政府很重视农田水利灌溉。据史载,在唐前期130多年中,兴修的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如贞观年间,在莆田(福建莆田)筑诸泉塘、永丰塘、横塘以及国清等塘,总溉田1200顷。又如,714年(开元二年)在文水(山西文水)引文谷水开甘泉、荡沙、灵长、千亩四渠,溉田数千顷。这些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水利的发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应的进步。当时,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槔、辘轳、翻车还在普遍使用外,人们又创造了连筒、桶车、筒车和水轮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3. 犁底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什么

很多的旱田作物都是起垄种植,比如玉米、大豆、蔬菜等。那么起垄的意义在哪?起垄又有那些实际意义上的功能呢?

日本侵华时,据说看到东北种植黄豆是起垄种植,但是日本是平播。就像在东北推广他们的平播技术,结果弄了两年就放弃了,农作物的长势和产量变差是比较明显的。所以,起垄种植还是有一定的实际功能,比如说提高地温、利于排水、增加松软土层的厚度、根系生长的更好等几种优势。

1、提高地温。起垄种植是把整地之后的松软土块向中间集中,一般大田都是60-70厘米宽的垄,下宽上窄形成一个土台。如果是平播,耕地接受光照的面积是有限的。但是起垄之后呢?会形成两个接受光照的斜面,这样接受光照的土壤面积就会相应的增加很多,对于提高地温有着很积极的作用。

2、利于排水。土地起垄之后,会形成一条条的垄沟。而且,在进行起垄作业时就是比较直的,目的就在于能够在洪涝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的排除积水,减少积水对农作物根系的不利影响。

3、增加松软土层的厚度。目前我们国内耕地的犁底层都比较浅,普遍都在30-40厘米深度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根系在到达犁底层之后就不能继续向更深处下扎了,不利于农作物根系的生长。但是起垄之后呢?地上垄台有一定的高度,垄台下的松软土层还有一定的深度,正常来说起垄之后的松软土层纵向深度要比平地多10-15厘米左右,对于根系的生长来说是很有利的。

4、有利于施肥作业。垄台的宽度在60-70厘米左右,农作物的根系都是在垄台的中央区域向下生长。追施肥料可以施在垄沟里,与根系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减少肥料烧伤根系的情况发生,特别是在苗比较小时更有优势;如果使用大型机械进行肥料追施的作业,机械完全可以将在垄沟间行进,还是要比平播作物作业方便一些。

所以,一些农作物起垄种植还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还是很有利的,不得不赞叹老祖宗的头脑,在那个没有科学仪器的年代就能把平播的不足使用起垄来改善。

4. 犁底层和耕作层

土壤深松一般指超出正常犁耕深度的松土作业,也是保护性耕作采取的技术措施之一。它只松土而不翻土,可以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深耕作层,增加土壤透气和透水性,利于降水入渗,改善作物根系生长环境,同时作业后耕层土壤不被扰乱,动土量小,减少了翻耕后裸露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而使耕层保持肥力和水分。

5. 犁底层的作用

深点好。

旋耕机深度仅仅有15厘米以下,会形成坚实的犁底层,为了打破这个坚实的犁底层,提倡用大型拖拉机深耕细耙,深度30厘米左右为好。

土壤深耕能使土质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对促进小麦茎,叶,穗生长旺盛,起决定作用,从而改善小麦品质,增加产量。

土壤深耕能增强小麦的抗寒,抗病,抗虫的作用。还能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6. 犁底层的成土原因

自然土壤剖面层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发生移动和转化、淋溶与积聚等作用造成的结果。因此,自然土壤剖面又称为发生剖面,其中的层次称为发生层。

耕作土壤的剖面构造特点与自然土壤有些不同,其层次的分化和各层的性质主要受长期耕作活动的影响。通常可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半熟化层、心土层(生土层)、底土层。

7. 旱作农田的犁底层

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合理深耕能显著促进增产。增产的原因是:(1)疏松土壤,加厚耕层,改善土壤的水,气热状况。(2)熟化土壤,改善土壤营养条件,提高土壤的有效肥力。(3)建立良好土壤构造,提高作物产量。(4)消除杂草,防除病虫害。

必要性

利用机械深耕深松,可以使耕层疏松绵软、结构良好、活土层厚、平整肥沃,使固相、液相、气相比例相互协调,适应作用生长发育的要求。但目前无论是旧式耕作方式还是机械翻地,普遍存在耕层偏浅的问题,一般为14~16 cm。因为对高产小麦而言,耕作深度一般应大于20 cm,否则会障碍了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而且,长此以往,会导致熟土层厚度减少,犁底层厚度增加,形成下实上虚的耕层结构,影响地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对土壤的要求,粮食产量自然会受影响。

采用深耕深松作业,可以加厚耕作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促进土壤熟化,加速养分分解与积累,为作物生长提供深厚的耕层,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大力提倡和推广深耕深松机械化地技术,对广大农业区尤其是以人畜力和小型拖拉机为主要耕作动力的农业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机械化技术

深耕翻技术采用深耕机械作业,加深耕层,疏松土壤,增强土壤对降水的吸收速度,提高降水蓄纳能力,避免产生地表径流。机械深耕的技术实质是用机械实现翻土、松土和混土,以利于恢复土壤团粒结构,调整三相(固、液、气)的比例关系,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功能。深耕可以有效打破犁底层,熟化土壤,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与传统耕翻土地相比,可每隔2~3 a对土地深耕一次。深耕所使用的机械有铧式犁和圆盘犁。铧式犁是农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深耕机械,具有良好的翻垡覆盖性能,耕后植被不露头,回立垡少,为其他机具所不能及。圆盘犁以圆盘犁体为工作部件,牵引阻力较小,耕作过程中带刃口的圆盘旋转,能切碎干硬土壤,切断草根和小树根,特别适于高产绿肥田的耕翻作业,具有良好的通过性。圆盘犁的沟底不平,呈月牙状,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注意事项

耕翻时间

耕翻作业宜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或在当地雨季开始之前进行,因为这时耕地不仅可以及时将地面的残茬和杂草翻入土中,促其腐烂成肥,而且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和杂草繁殖,创造更多的机会以充分接纳降水和促进土层熟化,尤其对需要晒垡和晾垡的半休闲地,争取早翻耕更为重要。

耕作深度

深耕一般采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相关的农机具进行,是一项重负荷作业。耕作深度要因地制宜,既要考虑当地的土质、耕层、耕翻期间的天气和种植作物等条件,又要考虑劳力、农机具和肥料的情况。对于原来耕层浅的土地,宜逐渐加深耕层,切忌将心土层的生土翻入耕层。如翻耕后持续干旱又无水源补偿,则耕深宜适当浅些。盐碱地忌一次犁得过深,以免加重耕层土壤的盐。

耕作周期

深耕深松要在土壤的适耕期内进行,深耕和深松的周期一般是每隔2~3 a深耕一次。同时,应配施有机肥。由于土层加厚,土壤养分缺乏,配施有机肥后,可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肥力的恢复。在干旱、半干旱及无灌溉条件的地区,通过机械化作业手段,采用深耕深松等改善耕种条件的作业措施,是抗旱促丰收的有效旱作农业技术。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农作物稳产高产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农机化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应大力推广。

影响

增产

1、深耕能疏松土壤,加厚耕层,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有利作物生长发育

深耕能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厚熟土层.使耕层土壤疏松,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从而增加土壤通透性,改变了土壤固、气、液3相存在的状况,即改善了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扩大了根系生长范围,为根系下扎创造了有利条件,发育良好的根系是作物丰产的基础。同时,深耕使土层深厚疏松,在降雨期间使土壤能大量吸收水分,从而减少了地面径流量和对表土的冲刷,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抗旱能力。深耕也改变了土壤的温度状况,据测定,深耕后的土壤温度比未深耕的高,昼夜温差减小,地温变化小。这是因为水分含量高的土壤,热容量大,因而温度上升和下降都比较慢。适合的土温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促进地上部分的快速生长。低洼湿地,通过深耕,有促进散墒提温和增加土壤通气性的作用,因此有利于作物的播种与生长发育。

2、深耕可恢复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熟化,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土壤条件

表层土壤由于受雨水的冲击和人们在农事作业时的不断“践踏”,土壤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耕层变得紧实,形成水、气通透不良的状态。通过深耕,一方面将结构不良的上层土壤翻埋到下层,使之在冻融交替、干湿交替和作物根系的作用下,把大而硬的土块变得酥而散,并逐渐恢复土壤结构;另一方面把结构已经变好的下层土壤翻至上层,有利于透水透气,这样上下层隔一定时间后交替更换,对于经常维持和不断改善整个耕层的构造是很有好处的。另外,如将耕层逐渐加深,使心土层土壤逐渐熟化,加厚熟土层,更利于促进作物根系生长。

3、深耕能提高土壤的有效肥力.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充足营养

土壤养分的多少是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基本因素,因作物所需养分绝大部分取自土壤。深耕可将绿肥、作物残茬和施在表土层的有机肥翻埋到下层,为微生物的生存、繁殖和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加速土壤熟化的进程,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使土壤中不可吸收的矿物质养分及有机养分,较快地转化为可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和形成土壤团粒结构所必需的腐殖质,以充分发挥提高有机肥肥效和改良土壤的作用。

4、深耕能防除杂草和防止病虫为害。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农田杂草与作物争光、争水、争肥,任其泛滥,影响作物产量:病虫害是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深耕是消灭杂草、防止病虫害的有效措施之一,能形成对杂草、病虫极端不利的生存条件,使之无法生存而被消灭。通过深耕,将土壤表层的杂草和杂草种子翻到下层使其闷死烂掉。同时,又可将下层的杂草种子和多年生杂草的根茎翻到上层让其晒干冻死,或诱其萌发加以消灭。许多在地面的病菌、害虫可以翻入地下闷死,在地下的可以翻到地上冻死或被鸟啄食,从而减轻其为害。

秋耕比春耕更好。秋耕是指在秋作物收获后进行的耕翻。一般来说秋耕时间愈早愈好,因为早耕能接纳和保存更多的雨水,保证土壤墒情,能有效预防翌年春旱带来的威胁;早耕能延长土壤风化的时间,加速土壤的熟化过程;早耕可将地面残茬、杂草及时翻压下去,使其腐烂分解时间延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秋季早耕又有比较充足的整地时间,从而保证秋耕能具有良好的耕作质量。因此,秋季深耕对作物增产的意义更大。应注意的是在秋冬雨雪少的地区,秋耕后应立即耙耢,以利保墒。

危害

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的农民听信苏联生物学家‘特罗菲姆·李森科’的伪科学农业革新实行深耕(深达一两米)。他们相信最肥沃的泥土在深处,而这些泥土有助于让植物长出超大根系。但是,无用的石块,沙子被翻出,而肥沃的表层熟土却被埋到了下面。

深耕是作物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是通过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而达到增产的目的。但不是任何情况下深耕都能增产,也不是愈深愈好,更不是唯一措施。深耕必须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作物种类以及经济条件等合理运用,并要与耙、耢、压、中耕等耕作措施相结合,同时还要重视合理施肥、合理灌溉、选用优良品种、合理密植等其他农业增产措施的配套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