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层犁底层(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

海潮机械 2023-01-15 05:16 编辑:admin 148阅读

1. 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

0__10cm的土层一般成为表土层,表层土位于土壤的最上部,在耕地上系指受耕作影响而被搅乱的土层即耕层,耕层即耕作层,耕作层下为坚硬犁底层,它影响作物根系发育。

在非耕地上则指深约10-25厘米的土层为表土层,又称腐殖质层。其下为心土层。

2. 耕作层 犁底层

、表土层又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上表土层又称耕作层,为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层,肥力、耕性和生产性能最好;下表土层包括犁底层和心土层的最上部分(又称半熟化层)。

耕作层: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这一层中,一般约占全部根系总量的60%以上.

犁底层:位于耕作层之下,厚约6-8厘米.典型的犁底层很紧实,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大孔隙)少,毛管孔隙(小孔隙)多,所以通气性差,透水性不良,结构常呈片状,甚至有明显可见的水平层理.这是经常受耕畜和犁的压力以及通过降水,灌溉使粘粒沉积而形成的.

2、心土层 又称“生土层”。是土壤剖面的中层。位于表土层与底土层之间。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通常是指表土层以下至50厘米深度的土层。由于有物质的移动和淀积,所以表土层和心土层最能反映出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的结构一般较差,养分含量较低,植物根系少。旱作土壤的心土层,一般保持着开垦种植前自然土壤淀积层的形态和性状,耕种引起的变化小;水稻土的心土层,在正常情况下多发育为具有棱块或棱柱状结构的斑纹层。

心土层位于犁底层以下,厚度约为20-30厘米,该层也能受到一定的犁,畜压力的影响而较紧实,但不象犁底层那样紧实.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层次,是生长后期供应水肥的主要层次.在这一层中根系的数量约占根系总量的20-30%.

3、底土层也叫母质层,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特点的一层。如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碎屑,则底土层中也往往掺杂有这些碎屑物。底土层在心土层以下,一般位于土体表面50-60厘米以下的深度.此层受地表气候的影响很少,同时也比较紧实,物质转化较为缓慢,可供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少,根系分布较少.一般常把此层的土壤称为生土或死土.

3. 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示意图

桩基托梁挡土墙是指:由于挡墙下地基土层覆盖层过厚且地基承载力不足,为避免将挡墙置于不稳定的土层上或避免挡墙基础埋置太深,因此需要采用桩基,在桩基上设置托梁(类似承台梁),并将挡土墙设在托梁之上,使挡墙获得足够的稳定性和承载力。其样式可参见我附上的示意图。

4. 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的作用

1.相信有的朋友也知道,当土地经过常年的种植之后,它的吸收能力是会减弱的,不管是吸水还是吸肥,都会大大的减弱有些土地还会出现板结的症状,我们这边就说死土,其实就是土地进入了“僵硬”的状态,农作物种植在这样的土地上,产量是会受到很大影响,严重的都无法生长,可以说危害是相当大的。

2.近些年来这个稻田里的稻秆还田被大力的推行实施,确实是有很多的好处,如果从种植的角度来说,它也是存在着一定的短处和弊端,比如稻秆还田后,它本身是会携带一部分的病菌和虫卵,这样就会导致田里面的细菌源增多,给后面的农作物就会带来不小的伤害,还有就是稻秆还田后,因为它腐烂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所以会导致田间的土壤不比较疏松不结实而通过深耕后,这样的现象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

3.如果每年都是在浅层的土壤播种,这样会使土壤中的通气性变的越来越差,当种子播下去以后,它就吸收不到充足的养分,就会影响出苗,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出现“烂种死种”的情况,而经过深耕之后,这是土壤中的通气性就会增加,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以上这3点就是为什么土地要进行深耕。

5. 有效土层与耕层

表层土位于土壤的最上部,在耕地上系指受耕作影响而被搅乱的土层即耕层,在非耕地上则指深约10-25厘米的土层。表层土有时与A层一致,有时相当于A层的一部分

6. 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属于那种土壤

传统上,按B.B.多库恰耶夫的划分,土壤剖面分为3个基本发生层,即A、B、C层。目前多分为O、A、E、B 、C、R等基本发生层。

O 层是森林土壤中由枯枝落叶形成的、未分解或有不同程度分解的有机物质层。

A 层是受生物气候或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有机质积累和物质淋溶表层。有机质含量高,颜色较暗黑。

E 层是硅酸盐粘粒、铁铝等物质明显淋失的漂白淋溶层。

B 层是位于A层或(若有)E层之下,硅酸盐粘粒、氧化铁、氧化铝、碳酸盐、其他盐类和腐殖质等物质聚积的淀积层。

C 层是位于B层或A层(在无B层时)之下的母质层。

R 层即基岩,或称母岩。虽非土壤发生层,但却是土壤剖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形成的基础。

A 层和B层合称为土体层(solum)。反映母质层在成土过程影响下已发生深刻的或一定程度的变化,形成土壤剖面上部土层的特征。

也有主张把长期为水分饱和的有机表层所形成泥炭层专门分为H层,以区别于无水分饱和情况下形成的森林土壤有机表层;把长期受地下水影响,导致土壤中铁、锰化合物还原为低价铁、锰而形成带蓝灰色的潜育层分为G层,也作为基本发生层。基本发生层按其发育上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亚层。例如O层可分为O1、O2、O3层;B层可分为B1、B2、B3、层等。在两个基本发生层之间出现兼有两者特征的称为过渡层,其符号为AB、BC等。若两基本发生层犬牙交错,则称指间层,其符号为A/B、E/B等。

不同的土壤类型有其特征性的土壤发生层组合,从而产生不同的土壤剖面构型。通常按A、E、B、C等土壤发生层的出现和序列(即剖面分异和发育阶段)分为AC剖面、 ABC剖面、AEBC剖面、BC剖面等类型。也可按剖面分异发育状况分为原始剖面、弱分异剖面、正常剖面、侵蚀剖面、异源母质剖面、多元发生剖面、翻动剖面等。

剖面还可按基本发生层在土壤形成上的分异进行细分,用小写字母作为后缀表示该发生层的类型,例如Ah表示腐殖质表层,Bh表示腐殖质淀积层,Bt表示粘粒淀积层,Ap表示耕作层等。用这种发生层序列反映的土壤剖面构造类型可作为鉴别成土类型和进行土壤分类的依据。美国土壤工作者在1960年提出,并在1975年完善了土壤诊断层 (diagnostic horizons)的概念,用以反映土壤剖面中最能说明土壤特征、特性并具有明确的形态、数量指标的发生层,作为鉴别各级土壤类型的依据之一。现诊断层的概念已渐为人们所熟悉和采用。

7. 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习惯说一块地的土壤是肥沃还是偏瘦,那么什么样的土壤才是肥沃的土壤.肥沃土壤一般将具有下列特征:  

1.耕层深厚,土层构造良好 耕层深厚和良好的土层构造是高产土壤的基础,肥沃土壤应具有松软、深厚、肥沃的爽水耕作层,不明显的犁底层,紧实的心土层。  

2.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水平和熟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高熟化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潜在肥力高,微生物活动旺盛,有利于养分转化,使土壤养分含量较高。  

3.酸碱度为微酸至微碱 微酸至微碱是多数植物、土壤微生物适宜的生长环境,其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养分转化。  

4.土温稳定,耕性良好 肥沃的土壤,上下土层和昼夜间土壤温度的变幅小,稳温性好,有利于早播、早熟、高产。  

5.地面平整 地面平整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表冲刷,促进降水渗入土体,有利于土体内水分、养分均匀分布。

8. 土壤犁底层

先翻耕好,可以改善土壤,让土壤有个生息的时间,土壤也需要休眠,这样粮食才能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