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量具的简单认识(五大量具是什么)

海潮机械 2023-01-04 08:57 编辑:admin 155阅读

1. 五大量具是什么

4M管理就是利用4M法管理工程的方法。

4M是ISO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要素之一。它的含义是:Manpower(人力);Machine(机器);Material(材料);Method(方法、技术);通常还要包含1E:Environments(环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

1)方法、技术--作业条件和周围环境条件;

2)人力--现场直接从事作业的人;

3)机器设备--夹具、检具、量具、模具等;

4)材料--原材料以及从前工序送来的半成品和零部件。

2. 四大量具品牌是什么

最好的卷尺牌子是长城精工。

公司是中国五金工具行业的龙头企业,被业界公认为中国五金工量具第一品牌。

它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发的发展而诞生,在巨浪滔天的市场搏击中成长,在古老悠久的文明熏陶中成熟,慢慢在这片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扎下深深的根基,舒展着蓬勃的生命,被誉为中国五金工具业的骄傲,长城精工所创造的文化和对中国五金工具业所做的贡献将会是中国工具发展史上显目的亮点。

3. 三大量具是指哪三类

量具 拼音:[liáng jù] 英文:[measuring tool] 量具按其用途可分为三大类:

1、标准量具。指用作测量或检定标准的量具。如量块、多面棱体、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等。

2、通用量具(或称万能量具)。一般指由量具厂统一制造的通用性量具。如直尺、平板、角度块、卡尺等。

3、专用量具(或称非标量具)。指专门为检测工件某一技术参数而设计制造的量具。如内外沟槽卡尺、钢丝绳卡尺、步距规等 量具是以固定形式复现量值的测量器具。它的特点如下: 1、本身直接复现了单位量值,即量具的标称值就是单位量值的实际大小,如量块本身就复现了长度量的单位。 2、在结构上一般没有测量机构,没有指示器或运动着的元部件。如量块只是复现单位量值的一个实物。 3、由于没有测量机构,如不依赖其他配用的测量器具,就不能直接测出被测量值。例如量块要配用干涉仪、光学计。因此它是一种被动式测量器具

4. 五种量具有

相量的四种表达式:代数表示,几何表示,坐标表示 ,空间表示。

向量表示正弦量大小和相位的矢量,电路理论中,包括电气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等给出的相量的定义是恒定频率下的量,是复数,对应复数空间。

分析正弦稳态的有效方法是相量法,相量法的基础是用一个称为相量的向量或复数来表示正弦电压和电流。

5. 国内四大量具

钳工四大绝活主要有划线、加工零件、装配、设备维修。   

(1)划线对加工前的零件进行划线。   (2)加工零件对采用机械方法不太适宜或不能解决的零件以及各种工、夹、量具以及各种专用设备等的制造,要通过钳工工作来完成。   (3)装配将机械加工好的零件按机械的各项技术精度要求进行组件、部件装配和总装配,使之成为一台完整的机械。   (4)设备维修对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损坏、产生故障或长期使用后失去使用精度的零件要通过钳工进行维护和修理。

6. 检验五大量具是什么

测量系统是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定性评价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 境和假设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在ISO/TS16949标准中,提供了一种测量系统分析方法(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简称MSA,是该标准的五大手册之一。

目的

·确定所使用的数据是否可靠:

·评估新的测量仪器

·将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比较

·对可能存在问题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估

·确定并解决测量系统误差问题

7. 五大量具是什么意思

一、检查表

检查表又称调查表,统计分析表等。检查表是QC七大手法中最简单也是使用得最多的手法。但或许正因为其简单而不受重视,所以检查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少。

二、排列图法

排列图法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因果图法

因果图又叫特性要因图或鱼骨图。按其形状,有人又叫它为树枝图或鱼刺图。它是寻找质量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有效工具。

四、分层法

分层法又叫分类,是分析影响质量(或其他问题)原因的方法。我们知道,如果把很多性质不同的原因搅在一起,那是很难理出头绪来的。

8. 量具都有哪些

古代衡具称量工具-戥子天秤

这种称量工具秤的发明和它的广泛应用。在一根杠杆上安装吊绳作为支点,一端挂上重物,另一端挂上砝码或秤锤,就可以称量物体的重量。

古代人称它“权衡”或“衡器”。“权”就是砝码或秤锤,“衡”是指秤杆。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长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战国时期楚墓中的天平。它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纪的制品,是个等臂秤。

不等臂秤可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了。

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有两个支点的秤,俗称铢秤。

使用这种秤,变动支点而不需要换秤杆就可以称量比较重的物体。这是中国人在衡器上的重大发明之一,也表明中国人在实践中完全掌握了阿基米德杠杆原理称重技术自古以来就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重视。

在公元前,人们为了对货物交换量的估计,起初采用木材或陶土制作的容器来作为交换货物的计量。以后,又采用简单的秤来测定质量。在中国,秤出现得也很早。在传说的黄帝“设五量”中,权衡即为五量之首。

夏禹的“声为吕,声为度,称以出”、“循守会稽,乃审权衡”。

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制造了小型的衡器——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

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大体以倍数递增,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的铜衡杆,这种衡器即不同于天平也不同于后来的称杆,但与不等臂天平类似。

经过逐步演化的过程,衡杆的重臂缩短,力臂加长,也就成为了现代仍在使用的杆秤。

《孙子·算经》记载: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征服各诸侯,颁发了统一的度量衡诏书,建立了一套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这些都说明了在我国古代,称重技术所处的位置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