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机器人科技新闻
简介:湖南蓝天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 是一家集研发、制造、经贸服务于一体的现代高科技企业。公司主要有四大系列产品:非标工装及焊接自动化设备、机器人工作站、抛光机及电子信息装备生产线、工业烟尘治理设备。
法定代表人:雷炜
成立时间:2007-06-22
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30194000000763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塘街道楠竹园路58号
2. 机器人行业新闻
世界机器人大赛含金量非常高,世界机器人大赛自2015年起已成功举办了6届,共吸引了全球20余个国家15万余名选手参赛,被各大主流媒体广泛赞誉为机器人界的“奥林匹克”,是国内外影响广泛的机器人领域官方专业赛事。
大赛旨在为广大参赛选手提供一个汇聚创新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的全球化开放平台,激发机器人行业的科技研发潜力,成为推动全球创新人才、科技人才、技能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3. 智能机器人新闻资讯
这款机器人不同于往往之处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智能性更高级一些,可以做各种家务工作,陪着主人一起逛街,说话聊天。
同时它还搭配了更高级的视觉网络系统
这一套视觉网络系统可以自主规划路径,并且通过观看自然界的一些事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更先进的技能。
同时他的大脑也更加发达。我们人类大脑的算力平均只有5000万亿次,而这个机器人大脑的算力可以达到9000万亿次。
几乎可以等同于两个成年人大脑的算力总和。所以这一点也是让我们对未来产生恐惧的一个特点。
它的手指以及各个关节的灵活性甚至比人类要更加灵敏。
它可以做到只有人类才可以做的一些细微动作,执行精细化的任务流程。所以基于这一个特性,马斯克认为它的人形机器人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替代70%以上的人工作业。
可以从事的工作包括服务员,普通工人,消防员,清洁工以及超市收费员等等。
现实中的机器人如果真的像马斯克所说的这么智能,那么同时也会给我们人类未来产生一定的恐惧感。
这些人工智能机器人在不久的将来真的会替代我们人类吗?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那么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危机将会打击着我们人类。
但是据马斯克自己介绍说,他对新一代人形智能机器人的期望远远不止这些。他更看重的是这一批机器人有没有可能储存我们人类的记忆以及思考信息。
简单地说就是马斯克想要把我们人类的意识赋予到人形机器人上。在未来,如果人的肉体去世,那么机器人将会替代人类继续存活在世界上。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永生。
4. 人工智能机器人新闻
吉咖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不错。
吉咖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是由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亿咖通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共同出资成立,专注于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智能化科技公司。
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技术、场景体验驱动的智能驾驶系统和相关先进传感器的应用,为乘用车和商用车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5. 机器人科技新闻稿件
不久前,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狗”与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柯洁对战,以3∶0的总比分大获全胜。在此之前,它曾经以4∶1的总比分击败过同为围棋世界冠军的韩国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并在中国棋类网站上以“大师”为注册账号与中日韩数十位围棋高手进行快棋对决,连续60局无一败绩。两年来,“阿尔法狗”横扫中日韩围棋棋坛,并且每次表现都堪称完美。
一直以来,就有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威胁到人类生存的观点,而“阿尔法狗”能在典型的反映人类智慧的围棋比赛中屡屡打败人类,更是加重了一些人的担忧。
那么,人工智能对人们工作、生活的直接影响到底有多大?它具备了人的部分能力,甚至比人类做得更好,未来会不会和人类抢“饭碗”,甚至对我们产生威胁?
具有不可
比拟的优势
未来人工智能可在金融投资、医疗诊断、企业经营、军事指挥等方面进行高水平的预测和决策。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应当说,这种担忧也有一定道理。
近年来,人工智能各方面的发展都在逐渐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多,并且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超越了人类。
比如,2015年9月,腾讯财经推出了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它能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就能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
还有,备受关注的微软小冰,作为一个虚拟伴侣型机器人,它能够模拟人的语气与人对话,聊天时让人感觉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并非机器。
此外,据外媒报道,摩根大通已经开发出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软件,原来律师和信贷人员每年需要36万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该软件只需几秒就能完成,且错误率大大降低。
青岛智能产业研究院智慧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刘希未说:“在问题求解方面,人工智能程序已经能知道如何考虑它们要解决的问题,即搜索解答空间,寻找较优解答。在无人驾驶方面,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实现长距离复杂路况下的自主驾驶。”
“未来在认知层次,人工智能还将会有广阔应用空间,例如人工智能可在金融投资、医疗诊断、企业经营、军事指挥等方面进行高水平的预测和决策。”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孙哲南说。
而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则认为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将更为巨大。2016年底,他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预言说:“工厂的自动化已经让众多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护理、创造和监管等工作。”
这样的判断还有待未来验证,不过,相比人类智慧,人工智能的确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和人脑相比,人工智能算法应对数值和符号计算更加精确快速,稳定可靠。特别是对于有确定规则的计算问题,人工智能可以远远超出人脑的计算速度,也更容易找到最优的解答。比如,在数值计算,图形、语音、生物特征、行为姿态等方面的识别,甚至更加复杂的预测推理任务方面,人工智能都有超越人脑的优秀表现。
不会取代
甚至威胁人类
人工智能不具备感性思维,无法跨越到意识领域
当前的计算机架构和编程模式具有本质上的劣势,使得人工智能无法实现与人脑情感、意志、心态、情绪、经验等方面的自然交互。本质上,人工智能仅仅是物质世界范畴的概念,无法跨越到意识领域。
1981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的罗杰·斯佩里博士曾发布著名的“左右脑分工理论”,认为人脑的左右半球有着不同分工:左半脑擅长分析、逻辑、演绎、推理等理性抽象思维;右半脑擅长直觉、情感、艺术、灵感等感性形象思维。迄今为止,人工智能的所有智能化表现仅仅在模仿人类左半脑的理性思维模式,而完全不具备右半脑的感性思维。
“也就是说,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很难应对具有显著人类主观意识影响的社会文化和意识领域的各类问题,而人脑却可以通过长期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学习成长轻松应对这类问题。”
进一步举例说,比如人工智能至今也还没有创作出真正具有人性境界的作品。“电脑与人脑,毕竟有着机械性与生命灵性的本质区别,因此,电脑创作与人脑创作之间尚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个性化是人类文学艺术创作的生命,而已有电脑创作系统尚无个性可言,只不过是对已有的艺术作品的模仿、复制与重组。”
那么,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完善,将来是否有可能实现这种自发的情感智能呢?
“情感智能化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让机器本身具有情感,另外一个是让机器理解人的情感,两者是不一样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说,“让机器去理解人的情感,这件事是有可能做到的。
目前有一部分机器人系统能够做到部分理解场景、环境及对话内容,并根据其结果做出相应的反应或者表情。但要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系统完全达到人类的水平,有自发的情感和创造性,那是很难实现的,或者说不可能实现。”
中国自动化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王飞跃对此表示认同,“我个人认为100年内无法实现,或许永远不可能实现,除非重新定义什么是人的情感、理解、推理等等。原因很简单,人们现在都还不清楚这些情感的内涵、产生的过程及其方式。”
将成为人类
发展的加速器
人工智能的确会对人类就业造成一定冲击,但人类的工作不会消失,而是转变为新的形式
科学家们还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只是人类智慧创造的一种新型工具,它有助于人类更快做出突破,提高我们应对那些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难题的能力。
“我们需要人工智能这个强大的工具来帮助处理复杂问题,预测未知,支持我们实现以往不可能的目标。”
专家们表示,很多划时代的科技成果必然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短期内很可能难以被接受,但若放眼历史长河,就会发现,所有重大的科技革命无一例外地都最终成为人类发展的加速器,同时也是人类生活品质提高的根本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也同样如此,它的确会对人类的就业造成一定冲击。比如,人工智能更适合处理简单重复、规则确定或者通过案例学习可以找到有效处理规则的问题。像安检、看病理切片和监控视频审核等交给人工智能更为高效可靠,这些工种也因此比较容易受到冲击和替代。
”不过,不必因此就担心它会彻底取代人类。“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它不仅仅是让人类的既有工作被取代,同时会制造出足够多的新的就业机会。大多数情况下,工作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变为新的形式。”
马车被汽车取代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当年,汽车开始进入大城市并逐渐普及的过程中,曾经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充当出行工具的马车,面临着“下岗”威胁。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新兴起的汽车行业拥有比传统马车行业多出数千倍甚至数万倍的产值和工作机会。
“现阶段,在一个真正实现人工智能的工作场景中,传统劳动者也并未被‘下岗’,只是改变了角色而已。仍然需要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表现进行监控,进行情报采集与分析,以及开展预测性的实验与评估,引导性的过程管理与控制。”王飞跃说,“我相信将来人类90%以上的工作是由人工智能提供的,就像今天我们大多数的工作是由计算机和各种其它机器提供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