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碳酸氢铵与氯化钠
碳酸氢钠与氯化钠是盐与盐之间发生化学的反应(复分解反应),但是发生复分解反应是有条件的。
第一生成物中有难电离物(水)生成。
第二生成物中有挥发性物质生成(气体)。
第三生成物中有难溶物生成(沉淀物)。而该反应不能满足其中的任何一种条件,所以不反应。
2. 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现象
4NH3+3O2=2N2+6H2O,条件为点燃;
②4NH3+5O2=4NO+6H2O,条件为催化、高温。
反应①的反应现象是产生黄色火焰;反应②是工业制HNO3的基础反应。
氨气的理化性质
氨气的物理性质:
相对分子质量17.031
氨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71g/L
氨气极易溶于水,溶解度1:700
熔点-77.7℃;沸点-33.5℃
氨气的化学性质:
(1)跟水反应
氨在水中的反应可表示为:NH3+H2O=NH3?H2O
氨水中存在三分子、三离子
分子:NH3.NH3?H2O、H2O;
离子:NH4+、OH-、H+;
(2)跟酸反应
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NH3+HCl===NH4Cl
3NH3+H3PO4===(NH4)3PO4
NH3+CO2+H2O===NH4HCO3
(3)在纯氧中燃烧
4NH3+3O2==点燃==2N2+6H2O
4NH3+5O2=催化剂加热=4NO+6H2O(氨气的催化氧化)
(4)与碳的反应
NH3+C=加热=HCN+H2↑(剧毒氰化氢)
(5)与水、二氧化碳
NH3+H2O+CO2==NH4HCO3
该反应是侯氏制碱法的第一步,生成的碳酸氢铵与饱和氯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沉淀,加热碳酸氢钠制得纯碱。
此反应可逆,碳酸氢铵受热会分解
NH4HCO3=(加热)=NH3+CO2+H2O
(6)与氧化物反应
3CuO+2NH3==加热==3Cu+3H2O+N2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也是实验室常用的临时制取氮气的方法,采用氨气与氧化铜供热,体现了氨气的还原性。
3. 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过滤后滤液成分
)根据工艺流程图知,反应物是氟硅酸、碳酸氢铵和水,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硅酸,根据元素守恒知,生成物中含有氟化铵,所以方程式为H2SiF6+6NH4HCO3+H2O=6NH4F+H2SiO3↓+6CO2↑; 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知,20℃时氟化铵的溶解度远远大于氟化钠,所以在滤液中加入NaCl的目的是:增加Na+浓度,促进氟化铵转化为NaF沉淀,从而得到氟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F+NaCl═NaF↓+NH4Cl,
故答案为:NH4F+NaCl═NaF↓+NH4Cl;NaF 的溶解度比NH4F的溶解度小得多;
4. 碳酸氢铵与氯化钠溶液反应
氯化钠(NaCl)和碳酸氢铵(NH4HCO3)都是盐类化合物,在化合物之间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这类反应要求生成扬中的两个新盐至少有一个为沉淀,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而二者若反应生成的钠盐和铵盐皆可溶。且复分解反应是互换成分碳酸氢铵中的碳酸氢根为一个整体,不可能分开产生碳酸盐。
5. 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原理
不反应。写不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因为碳酸氢铵(NH4HCO3)为盐,氯化钠(NaCl)也为盐,两个盐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必定为复分解反应,在盐+盐这类复分解反应中要求生成的新盐中至少有一种盐为沉淀,可是钠盐,铵盐均为可溶性的盐,所以反应不发生。
6. 碳酸氢铵与氯化钠混合
1、NH₃+H₂O+CO₂=NH₄HCO₃
2、NH₄HCO₃+NaCl=NH₄Cl+NaHCO₃↓
3、2NaHCO₃=Na₂CO₃+H₂O+CO₂↑(条件加热)
氨气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氢铵。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生成一分子的氯化铵和碳酸氢钠沉淀。
根据 NH₄Cl 在常温时的溶解度比 NaCl 大,而在低温下却比 NaCl 溶解度小的原理,在 278K ~ 283K(5 ℃~ 10 ℃ ) 时,向母液中加入食盐细粉,而使 NH₄Cl 单独结晶析出供做氮肥。
7. 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侯氏制碱法化学原理总反应方程式: NaCl + CO2 +NH3+H2O=NaHCO3↓+NH4Cl(可作氮肥) 2NaHCO3=Na2CO3+H2O+CO2↑(CO2 循环使用),氨气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氢铵,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生成一分子的氯化铵和碳酸氢钠沉淀。
根据氯化铵在常温时的溶解度比 NaCl 大,而在低温下却比 NaCl 溶解度小的原理。
8. 碳酸氢铵与氯化钠混合的三大守恒
不能直接生存。
但可以分二步走,1、氨气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氢铵。
2、第二步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碳酸氢钠之所以沉淀是因为它的溶解度较小。经过滤得到碳酸氢钠固体。
3、合成的碳酸氢钠部分可以直接出厂销售,其余的碳酸氢钠会被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可以重新回到第一步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