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量具斗图片(古代戽斗图片)

海潮机械 2023-01-12 18:27 编辑:admin 156阅读

1. 古代戽斗图片

一、桔槔

桔槔它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二、辘轳

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三、翻车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

四、筒车

筒车又称“天车”、“竹车”、“水轮”、“水车”,是水力灌溉工具。按照材质分竹筒车和木筒车两种。

筒车的水轮直立于河边水中,轮周斜装若干竹木制小筒,有达四十二管者。利用水流推动主轮;轮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满,至顶倾出,接以木槽,导入渠田。

五、戽斗

一种用浅口柳条笆斗或木桶做成的老式提水工具。笆斗两边系有绳子,两人相对而立,双手牵拉绳索,使之上下有节奏地戽水上岸入田,或由此田戽入他田。

戽斗很早就在中国用于灌溉农田了。但由于人的身高所限,戽斗的提水高度一般在0.5~1米。有些地方把水斗做簸箕形,绑在杆上,一人操作即可。

2. 斗的图片古代

斗和升,是古代容量器具之一,主要用于称粮食使用。在古代,用于称米、麦等粮食的体积单位,按大小顺序是石(读dàn)、斗(读dǒu)、升(shēng )、合(读gě)四个。最常用的是斗和升,而石和合因太大、太小,基本不用。

斗和升,一般都是用木头所制,上部和底部为四方形,底部封闭,上部开口,侧面的外观为等腰梯形。俗语称为方斗、方升。

3. 古代的斗是什么形状

杓形的形容和勺子一样的形状的物品。

杓的基础释义

[ sháo ]同“勺”。

[ biāo ]指北斗柄部的三颗星。

详细释义

[ sháo ]〈名〉杓子

将行于杯杓。——《汉书·息夫躬传》

又如:杓棒(头部像勺子样弯曲的击球棍);杓口(烹饪技术);杓俫(骂人的话。蠢货,傻瓜)

[ biāo ]名

1.斗杓 古代对北斗七星柄部的三颗星——玉衡(北斗五,大熊座ε)、开阳(北斗六、大熊座ζ)和摇光(北斗七,大熊座η)的称呼。

2.独木小桥

杓,以横木渡于溪涧之上,但使人迹可通也。——韩拙《论人物桥杓四时之景》

4. 古代用的斗图片

汉字未简化之前,“斗”(dǒu)与(dòu)分别是两个字,意思也不同。

汉字简化把(dòu)简化成了“斗”。”(dòu)见第2图片。

5. 古时斗是什么

旦比斗大

旦是古人对重量的单位。

斗是量粮食的器具,容量是一斗。

斗和旦的换算的关系是十斗等于一旦。

古代计量单位是旦、斗、合、勺、抄、作、厘。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这个标准是很准确的,在古代来说中国的度量衡是最准确的。 

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正式的准确的标准了。 

6. 古代斗是什么样子的

斗是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在汉代,一石等于20000毫升。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钟,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在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在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这些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7. 古代斗的尺寸

升,又叫升子,呈正台形,木制,上口大,下口小,四个侧面就是四个标准的梯形,是选用质地坚硬的木料合角斗隼做成的。它上口15厘米,下口12.5厘米,高10厘米,可容米1公斤。

《清会典》载:“户部量铸铁为式,形方,升积三十一寸六百分,面底方四寸,深一寸九分七厘五毫”。今得实测仅存的清代户部铁方升,可知清朝官定的标准量器计算容积为1035立方厘米。

倒正四棱台型,底部大约是边长10公分的正方形木板底,四边是倒梯形的木板面呈45度向上方倾斜。

8. 古代斗的尺寸做法

材 契 材有二义: (一)指建筑物所用某标准大小之木材而言,即斗拱上之拱,及所有与拱同广厚之木材是也。

材之大小共分八等,视建筑物之大小等第,而定其用材之等第。(二)一种度量单位:“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两材之间,以斗垫托其空隙,其空隙距离为六分,称为栔。凡高一材一栔(即高二十一分)之材,谓之足材。宋式建筑各部间之比例,皆以其所用材之材栔分为度量标准。————————————《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一章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9. 古代的斗是多少

斗和升,是古代容量器具之一,主要用于称粮食使用。在古代,用于称米、麦等粮食的体积单位,按大小顺序是石(读dàn)、斗(读dǒu)、升(shēng )、合(读gě)四个。最常用的是斗和升,而石和合因太大、太小,基本不用。

斗和升,一般都是用木头所制,上部和底部为四方形,底部封闭,上部开口,侧面的外观为等腰梯形。俗语称为方斗、方升。

有的地方,斗和升为竹篾或柳条编制,上部和底部为圆形,底部封闭,上面开口,侧面为上大下小的圆桶。俗语称为大斗、小升。

无论是用哪种材质制作,斗和升的区别,主要是大小和容量不同。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借粮食、卖粮食的情况,一般是不称重,就用斗和升来量。

一、大小。

1.斗,在直观上要比升大很多,高很多,直径也长很多。

2.升,在直观上要比斗小很多,矮很多,直径短很多,类似于斗的等比缩小版。

二、容量。

在古代,称粮食的体积单位,大小依次是石、斗、升、合,它们之间是十进制关系,石最大,合最小。

1.斗,是第二大容量单位,在单位的换算上,十斗等于一石。

2.升,是第三大容量单位,在单位的换算上,十升等于一斗,一百升等于一石。

结语。

方斗和方升,一般会在两边对称的地方,安装一对耳朵把,便于双手端。有的会在上面正中间安装一个把,用于手提。若是竹篾或柳条制作的升与斗,则没有端或提的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