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版)

海潮机械 2022-12-22 05:52 编辑:admin 259阅读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版

内支模架梁底支撑规范是:

扫地杆距离地面不大于20厘米,纵横向设置;

剪刀撑每隔4根立杆设置,角度为45至65度之间且不应小于6米,水平剪刀撑每隔2步设置一道;

立杆间距:一般为1.2米,高跨为0.9米,水平杆间距每步不超过1.8米。

立杆支承在土体上时,地基承载力应满足受力要求,防止不均匀沉降。

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土体采取压实、铺设块石或混凝土垫层等措施,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或垫板。

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版本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通过试验得出的,我国最新标准C60强度以下的采用边长为100mm的立方体试件作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标准尺寸试件。

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制作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在标准养护(温度20±2℃、相对湿度在95%以上)条件下,养护至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极限抗压强度,称为混凝土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以fcu表示。

按照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在立方体极限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具有95%强度保证率的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称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MPa计),fcuk表示。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PDF

A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pdf

B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pdf

C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pdf

D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pdf

E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pdf

F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02).pdf

G 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pdf

H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pdf

I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pdf

J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pdf

K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pdf

L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pdf

M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pdf

N 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2002).pdf

O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pdf

P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pdf

Q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pdf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pdf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 建设部第141号令.pdf

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

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1.1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按表8.1.1确定。表中规定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为55m。

没有一本相关规范上有“超长构建”的名词术语!

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版下载

能承受轴向压力102.2吨。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承受荷载的结构柱截面最小尺寸不得小于300mm。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上框架柱的轴向承载能力不计算钢筋的作用,但必须有箍筋。

设楼主的柱子计算高度3600mm,混凝土等级C25(抗压强度设计值fc=11.9N/mm²)计算:柱子正截面积240×400=96000mm²,最大长细比λ=3600÷240=15,查表得稳定系数φ=0.895。96000×11.9×0.895=1022448(N)即1022KN。

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2016

根据2010年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保护层厚度不再是纵向钢筋(非箍筋)外缘至混凝土表面的最小距离,而是“以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等)的外缘计算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

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规定是为了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满足的耐久性要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构件的受力钢筋粘结锚固性能、耐久性和防火性能越好。但是,过大的保护层厚度会使构件受力后产生的裂缝宽度过大,就会影响其使用性能(如破坏构件表面的装修层、过大的裂缝宽度会使人恐慌不安),而且由于设计中是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作用的,过大的保护层厚度还必然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版用买吗

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2010年8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公告,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

8.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版

混凝土强度等级就是由立方体模块为标准制定的。根据国家标准规定,我国采用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作为混凝土强度特征值。制作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标准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温度20±30C,相对湿度大于90%)下,养护至28天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值称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按照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普通混凝土划分为十四个等级,即: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例如,强度等级为C30的混凝土是指30MPa≤fcuk<35MPa影响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因素主要有水泥等级和水灰比、骨料、龄期、养护温度和湿度等有关。

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版与2002版的区别

请参阅《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中9.1节

第9.1.1条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9.1.1的规定。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 表9.1.1

结构类别 室内或土中 露天

排架结构 装配式 100 70

框架结构 装配式 75 50

现浇式 55 35

剪力墙结构 装配式 65 40

现浇式 45 30

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类结构 装配式 40 30

现浇式 30 20

注:

1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现浇式的数值取用;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3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

4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第9.1.2条 对下列情况,本规范表9.1.1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宜适当减小:

1柱高(从基础顶面算起)低于8m的排架结构;

2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的排架结构;

3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作用下的结构;

4采用滑模类施工工艺的剪力墙结构;

5材料收缩较大、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等。

第9.1.3条 对下列情况,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9.1.1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

1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2采用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

3采取能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

当增大伸缩缝间距时,尚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第9.1.4条 具有独立基础的排架、框架结构,当设置伸缩缝时,其双柱基础可不断开。

--------------------------------------------------

抗震设计时:

参阅《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4.3.11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本规程第4.3.10条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4.3.12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4.3.12的规定。

4.3.13 当采用下列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少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 每30~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两个月后浇灌;

4 顶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顶部设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

5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6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版pdf下载

混凝土试块的标准尺寸是150mm×150mm×150mm。

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制作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在标准养护(温度20±2℃、相对湿度在95%以上)条件下,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极限抗压强度,称为混凝土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以fcu,k表示。

按照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在立方体极限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具有95%强度保证率的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称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MPa计)。

依照标准实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作为混凝土强度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