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冶金原材料(粉末冶金原材料检验)

海潮机械 2023-01-22 16:36 编辑:admin 234阅读

1. 粉末冶金原材料检验

粉末治金件淬火处理方案与钢制零件的处理方案完成相同。具体方案是:

1.零件清洗及淬火准备

2.淬火加热,保温及冷却

3.清洗及回火准备

4.回火加热,保温及冷却

5.清洗及性能检测

2. 粉末冶金粉末

粉末冶金是制取金属粉末或用金属粉末(或金属粉末与非金属粉末的混合物)作为原料,经过成形和烧结,制造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各种类型制品的工艺技术。

粉末冶金法与生产陶瓷有相似的地方,均属于粉末烧结技术,因此,一系列粉末冶金新技术也可用于陶瓷材料的制备。由于粉末冶金技术的优点,它已成为解决新材料问题的钥匙,在新材料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粉末冶金技术要求

(1)生产粉末。粉末的生产过程包括粉末的制取、粉料的混合等步骤。为改善粉末的成型性和可塑性通常加入机油、橡胶或石蜡等增塑剂。

(2)压制成型。粉末在15-600MPa压力下,压成所需形状。

(3)烧结。在保护气氛的高温炉或真空炉中进行。烧结不同于金属熔化,烧结时至少有一种元素仍处于固态。烧结过程中粉末颗粒间通过扩散、再结晶、熔焊、化合、溶解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成为具有一定孔隙度的冶金产品。

(4)后处理。一般情况下,烧结好的制件可直接使用。但对于某些尺寸要求精度高并且有高的硬度、耐磨性的制件还要进行烧结后处理。后处理包括精压、滚压、挤压、淬火、表面淬火、浸油、及熔渗等。

粉末的制取方法:

制取粉末是粉末冶金的第一步。粉末冶金材料和制品不断的增多,其质量不断提高,要求提供的粉末的种类愈来愈多。例如,从材质范围来看,不仅使用金属粉末,也使用合金粉末,金属化合物粉末等;从粉末外形来看,要求使用各种形状的粉末,如产生过滤器时,就要求形成粉末;从粉末粒度来看,要求各种粒度的粉末,粗粉末粒度有500~1000微米超细粉末粒度小于0.5微米等等。

为了满足对粉末的各种要求,也就要有各种各样生产粉末的方法这些方法不外乎使金属、合金或者金属化合物呈固态、液态或气态转变成粉末状态。制取粉末的各种方法以及各种方法制的粉末。

呈固态使金属与合金或者金属化合物转变成粉末的方法包括:

(1)从固态金属与合金制取金属与合金粉末的有机械粉碎法和电化腐蚀法:

(2)从固态金属氧化物及盐类制取金属与合金粉末的还原法从金属和合金粉末、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粉末制取金属化合物粉末的还原-化合法。

呈液态使金属与合金或者金属化合物转变成粉末方法包括:

(1)从液态金属与合金制取与合金粉末的有雾化法。

(2)从金属盐溶液置换和还原制取金属合金以及包覆粉末的有置换法、溶液氢还原法;从金属熔盐中沉淀制取金属粉末的有熔盐陈定法;从辅助金属浴中析出制取金属化合物粉末的有金属浴法。

(3)从金属盐溶液电解制取金属与合金粉末的有水溶液电解法;从金属熔盐电解制取金属和金属化合物粉末的有熔盐电解法。

呈气态使金属或者金属化合物转变成粉末的方法:

(1)从金属蒸汽冷凝制取金属粉末的有蒸汽冷凝法;

(2)从气态金属碳基物离解制取金属、合金以及包覆粉末的有碳基物热离解法。

(3)从气态金属卤化物气相还原制取金属、合金粉末以及金属、合金涂层的有气相氢还原法;从气态金属卤化物沉积制取金属化合物粉末以及涂层的有化学气相沉积法。

但是,从过程的实质来看,现有制粉方法大体上可归纳为两大类,即机械法和物理化学法。机械法是将原材料机械的粉碎,而化学成分基本上不发生变化的工艺过程;物理化学法是借助化学的或物理的作用,改变原料的化学成分或聚集状态而获得粉末的工艺过程,粉末的生产方法很多从工业规模而言,应用最广泛的汉斯还原法、雾化法和电解法有些方法如气相沉积法和液相沉积法在特殊应用时亦很重要。

4. 粉末冶金原材料检验方法

其原料粉组分包括:石墨粉为0.2%至1.5%,硬脂酸锌为0.5%至1.3%,铜粉为0.5%至3%,其余为铁粉。并且,其步骤经过混合、压制、烧结、精整、去毛刺、蒸汽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了石墨粉为石墨粉为0.2%至1.5%,硬脂酸锌为0.5%至1.3%,铜粉为0.5%至3%,其余为铁粉的原料配比方式,成本低廉,成品性能可靠。并且,工艺步骤经过了适当的优化,简化了工艺;蒸汽处理的工序能在产品表面形成致密的保护膜,提高防锈的性能。

5. 粉末冶金检测

目前国内粉未冶金专业开设的高校有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相对来说中南大学粉未冶金专业为其主导专业,专业性较强,注重理论方面的学习,中南大学有粉未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 ,东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则相对范围大。

6. 粉末冶金原材料检验标准

     渗碳淬火标准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家标准《GB945 0 一 88》,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 深度的测定和校核。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 SO 2639一1982 《 钢的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 核》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钢制零件渗碳 及碳氮共渗淬火 有效硬化层深 度的含义及其侧定方法。

    一般传动齿轮的渗碳层1.2~1.5毫米,也有要求0.5~0.8毫米的,模数大的重载齿轮有渗碳层达到2毫米的,甚至于超过2毫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