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与齿轮的间隙(齿轮与齿轮的间隙计算公式)

海潮机械 2022-12-26 13:46 编辑:admin 300阅读

1. 齿轮与齿轮的间隙计算公式

齿轮装配齿顶间隙=齿根高—齿顶高 (变位齿轮除外)

齿顶高: ha=ha* m

齿根高: hf=(ha*+c*)m

两齿轮啮合时,总是一个齿轮的齿顶进入另一个齿轮的齿根,为了防止热膨胀顶死和具有储成润滑油的空间,要求齿根高大于齿顶高。为此引入了齿顶高系数和顶隙系数。

齿顶高系数ha* =ha/m ,

顶隙系数C*=C/m

正常齿:ha* =1; C*=0.25

短齿:ha* =0.8; C*=0.3

模数(m):是指相邻两轮齿同侧齿廓间的齿距p与圆周率π的比值(m=p/π),以毫米为单位。

分度圆(d):是在端面内计算齿轮几何尺寸的基准圆。

d=mz

2. 齿轮与齿轮的间隙计算公式是什么

轮齿啮合间隙应在0.15~0.40mm范围内。

若间隙大于规定值,应使从动锥齿轮靠近主动锥齿轮,反之则离开。为保持已调好的差速器圆锥滚子轴承预紧度不变,一端调整螺母拧入的圈数应等于另一端调整螺母拧出的圈数。

变速器齿轮经常在高转速、高负荷、转速和负荷不断交变的情况下工作。齿轮除了由于正常磨损外,还会由于润滑油品质、润滑条件不良、驾驶操作不当、维修时齿轮装配相互啃合位置不当等原因,均会造成齿轮冲击,轮齿啃合得不好以及起步抖动等,都会加速齿轮的磨损和损伤。

3. 齿轮间隙怎么计算

中心距a=1/2*m(z1+z2),这个公式适用于标准齿轮传动或者是高度变位齿轮副传动的计算,如果是角度变位的齿轮副,则要考虑变位系数对中心距的影响。计算的结果都是指理论设计的有一定间隙的数值。因为齿轮间隙不是靠中心距来保证的,主要是靠齿厚的设计或者公法线来保证的。

定了中心距之后,常规的设计是无隙啮合,所以齿厚会有一定的公差(都是负公差)来确保适当的侧隙。

4. 齿轮齿条传动距离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齿轮中心距离齿条齿顶=m(z-2)÷2=4(20-2)÷2=36(毫米)。齿轮中心距离齿条齿根=m(z+2.5)÷2=4(20+2.5)÷2=45(毫米)。注意事项:只要相互啮合,二个齿轮的中心距是不变的,无论是怎样的菱形。齿轮模数国家标准为GB1357-78。优先选用模数:0.1mm、0.12mm、0.15mm、0.2mm、0.25mm、0.3mm、0.4mm、0.5mm、0.6mm、0.8mm、1mm、1.25mm、1.5mm、2mm、2.5mm、3mm、4mm、5mm、6mm、8mm、10mm、12mm、 14mm、16mm、20mm、25mm、32mm、40mm、50mm。齿轮齿条在传动过程中会有自己所独有的运动特点:齿轮传动用来传递任意两轴间的运动和动力,其圆周速度可达到300m/s,传递功率可达105KW,齿轮直径可从不到1mm到150m以上,是现代机械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机械传动。丝杆传动的精度高,成本也高。但是在长距离重负载下,丝杆易导致弯曲。而齿条不存在这些情况。齿轮齿条传动与带传动相比主要有以下优点:1、传递动力大、效齿轮传动的特点。齿轮传动用来传递任意两轴间的运动和动力,其圆周速度可达到300m/s,传递功率可达105KW,齿轮直径可从不到1mm到150m以上,是现代机械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机械传动。2、寿命长,工作平稳,可靠性高。3、能保证恒定的传动比,能传递任意夹角两轴间的运动。

5. 齿轮径向间隙计算公式

齿轮的径向间隙就是顶隙,顶隙C=顶隙系数×模数m=0.25m。齿轮的径向间隙实际指的是齿轮与齿条啮合时的合理的径向间隙,一方面是为了避免齿轮啮合时发生干涉,同时为了齿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储存润滑油,保证齿面的润滑。

齿轮与齿条安装时应调整中心距,如无特殊要求,按一般齿轮径向间隙D=0。25m即可,m为模数。

6. 齿轮齿间距计算公式

减速机与电机两对轮间隙通常选用3-5mm。

间隙的大小同对轮连接的介质有关,比如说,有尼龙棒的,还有弹性胶圈的,蛇形簧等等,间隙越大,连接的介质所能承受的转矩越小,这个转矩的大小同电机所能承受的最大转矩有关,如果减速传来的转矩超过电机的最大转矩,而连接的介质没有断,电机就会因为过载而烧毁。

减速机与电机两对轮间隙通常选用3-5mm。

间隙的大小同对轮连接的介质有关,间隙越大,连接的介质所能承受的转矩越小,这个转矩的大小同电机所能承受的最大转矩有关,如果减速传来的转矩超过电机的最大转矩,而连接的介质没有断,电机就会因为过载而烧毁。

减速电机是指减速机和电机(马达)的集成体。这种集成体通常也可称为齿轮马达或齿轮电机。通常由专业的减速机生产厂,进行集成组装好后,与电机一体成套供货。

是标准直齿圆柱齿轮,顶隙系数0.25,顶隙=0.25×22=5.5 mm

7. 齿条齿轮啮合间隙计算公式

1.齿轮的齿侧间隙用公法线长度值(有2个,上下偏差),计算出实际齿厚值(有对应的2个数值)。再用名义齿厚减实际齿厚得出差值。互相啮合的一对齿轮都要进行计算,2个差值相加,就是齿侧间隙(2个值,最小间隙和最大间隙)。

2.齿侧间隙是通过规定齿厚的负偏差(使齿厚减薄)及中心距的公差等来实现的。类似齿轮负变位,齿轮图纸中,是用公法线长度尺寸及公差,或跨棒距及公差控制的。但在进行齿轮机构的设计时,仍应按无齿侧间隙的情况来进行设计。实际存在的侧隙大小,是衡量齿轮传动质量的指标之一。

3.齿侧间隙:齿轮啮合传动时,为了在啮合齿廓之间形成润滑油膜,避免因轮齿摩檫发热膨胀而卡死,齿廓之间必须留有间隙,此间隙称为齿侧间隙,简称侧隙。齿侧间隙的存在会产生齿间冲击,影响齿轮传动的平稳性。因此,这个间隙只能很小,通常由齿差来保证。

8. 齿轮齿条间距计算

1.5模数的齿条的齿间距(节距)=3.1416*1.5=7.412mm。所以齿条和圆柱齿轮的节距算法是一样的。我们把齿条看成是无限大直径的齿轮。由于齿条是无限大直径的齿轮,所以它的节圆变成了一条直线,称为节线。其余算法与齿轮相同。

9. 齿轮与齿轮的间隙计算公式是

0.15~0.4毫米左右。

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中最常用的一种传动形式。齿轮与齿轮的啮合传动过程中需要有侧面间隙和齿顶间隙。如果齿轮配合间隙过小,轮齿就滑不出来,齿轮被咬死,导致无法传动;如果齿轮配合间隙过大,则齿轮传动效率和传动精度降低,也会导致在传动过程中出现噪声过大,甚至会出现打齿情况。

10. 齿轮与齿轮的间隙计算公式为

1、一般来说,保证一对齿轮能够正常啮合的基本齿数是:Z>17,不然,轮齿会发生根切,通俗的说来就是:一个轮齿的齿顶卡在了另一个轮齿的齿沟(或叫齿间)里,不得动弹,也就是发生干涉了,对于这样小于17齿的齿轮,一般要用变位的方法来处理。

2、正常的啮合状态是:两齿轮相当于是在分度圆处做“纯滚动”,在这样的状态下,对于齿数基本上没有过多的约束,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调配出无限多的传动比,也就是无限多的齿数关系,约束齿数的因素只有是否发生“根切”的问题。

3、一对啮合的齿轮,其中,一个轮齿的齿顶到另一个轮齿的齿底间留有一个间隙,叫“顶隙”顶隙一般等于0.25m,这是一个必要的安全间隙,它保证啮合运行的安全

4、为了减小齿轮传动机构的尺寸、重量,一般,小齿轮的齿数选择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可以再多1到3个齿数),再通过传动比,计算出另一个齿轮的齿数。

5、机械设计中齿轮齿数的选择方法是:1、齿数要满足不发生根切。2、根据传动比确定两齿轮的齿数比。3、最好两齿轮的齿数互为质数,如其中一个为17、19、21、23、27。

模数m = 分度圆直径d / 齿数z = 齿距p / 圆周率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