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光计光度计
分光光度计的设计原理是溶液中的物质在光的照射激发下,产生对光的吸收。物质对光吸收是有选择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光谱,因此当某一单色光通过溶液时,其能量会被吸收而减弱,光能量减弱的程度与溶液物质浓度有一定比例关系。这就符合比尔定律A=kcL。
2. 分光计光度计原理
测量原理:
分光光度法测量的理论依据是伯郎—比耳定律:当容液中的物质在光的照射和激发下,产生了对光吸收的效应。但物质对光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各种不同的物质都有其各自的吸收光谱。所以根据定律当一束单色光通过一定浓度范围的稀有色溶液时,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A与溶液的浓度c(g/l)或液层厚度b(cm)成正比。其定律表达式A=abc
(a是比例系数)。当c的单位为mol/l时,比例系数用ε表示,则A=εbc称为摩尔吸光系数。其单位为L·mol-1·cm-1它是有色物质在一定波长下的特征常数。
T(透光率)=I/I0 A(吸光度)= -lgT 或 A=K·C·L(比色皿的厚度)
测定时,入射光I,
吸光系数和溶液的光径长度不变时,透过光是根据溶液的浓度而变化的,即“K”为常数。比色皿厚度一定,“L”、“I0”也一定。只要测出A即可算出“C”。
《分光光度计的表头上,一行是透光率,一行是吸光度。》
3. 分光计光度计误差分析
体统误差是分光计的精度值;测量误差分不确定度,以及载物台光栅的位置、角度差;还有一点就是光栅常数也决定着实验误差大小。
平行光未能严格垂直人射光栅将形成误差,常用的对称测盘法只能消除误差的一阶修正项,仍存在二阶修正项误差。采用测t最小衍射角的方法能有效地消除一阶、二阶修正项的误差,而且能观测到更高级次的衍射条纹,从而减少读数误差,提高实验精度。
原理
通常所讲的衍射光栅是基于夫琅禾费多缝衍射效应工作的。描述光栅结构与光的入射角和衍射角之间关系的公式叫“光栅方程”。波在传播时,波阵面上的每个点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单独的次波源;这些次波源再发出球面次波,则以后某一时刻的波阵面,就是该时刻这些球面次波的包络面(惠更斯原理)。
一个理想的衍射光栅可以认为由一组等间距的无限长无限窄狭缝组成,狭缝之间的间距为d,称为光栅常数。当波长为λ的平面波垂直入射于光栅时,每条狭缝上的点都扮演了次波源的角色;从这些次波源发出的光线沿所有方向传播(即球面波)。
4. 分光计和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计的分光特性是指单色器的单色性能、就是分出单色光通带宽多少、一般可以通过狭缝调节带宽、狭缝越小带宽越小、光强也随之变小!
5. 分光计光度计的调整与使用
分光光度计刻度盘的最小刻度即吸光度A=0.001
6. 分光计光度计的调节与使用实验报告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等其他天体都是围绕着地球运动,当这一模型最终被推翻的时候,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在我们对太阳系的认识中,最伟大的观念性突破就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不是太阳围绕地球旋转。以前,日心说因为很多原因不被世人所认同,从常识来看,太阳穿过天空,如果太阳是静止的,那意味着看起来固定不动的地球必须运动和旋转。此外,古希腊以地球为中心的太阳系模型对行星运动的推测似乎合情合理,为这种错误的理论提供了支持。当日心模型经证明更加准确时,它还面临着当时盛行的“地球是造物的中心”这一宗教观念的对抗。
公元前3000年——前500年:地平说
早期的科学家认为地球是平的,四周被大海包围,后来,这种观念被希腊人采纳。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土地漂浮在海洋上,而地震则是巨浪所致。
公元前500年:地圆说
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认为地球是球体的古希腊哲学家。大约在公元前330年,亚里士多德提供了进一步证明,在月食期间,地球的影子是圆的,而且,当一个人在地球的,,弯曲表面上行进时,就会看到新的星星。
公元前150年:托勒密体系
希腊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托勒密提出了他的地心说理论,也就是将地球置于宇宙的中心,在接下来的1400年中,托勒密体系在天文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1542年:哥白尼革命
波兰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尼古拉哥白尼在其去世前,公布了他革命性的太阳系日心说模型,也就是将相对静止的太阳置于中心。
日心说
1609年:开普勒定律
德国数学家开普勒计算出:行星按照非圆形的椭圆轨道运转,并会随着距太阳的远近改变速度,开普勒定律解决了哥白尼模型中的缺陷,并为后来牛顿的发现提供了灵感。
1633年:伽利略受审
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因教授哥白尼的理论而被天主教会逮捕审问。他首次用望远镜进行观测,并支持哥白尼日心说模型,但是,最终被迫放弃其理论,并惨遭软禁。
伽利略
1687年:牛顿发表行星轨道解说
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了他最重要的著作《原理》,为现代物理学奠定了基础。他展示了引力如何让行星以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运转,并导出了牛顿三大定律,成了经典物理最重要的定律。
1957年,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普特尼克1号送入地球轨道,太空时代就此开始;1962年,美国水手2号飞船飞掠金星,成为第一艘飞掠除地球以外的行星的航天器;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1976年,美国海盗1号、2号飞船成功登陆火星;1979年,美国旅行者1号飞船首次飞掠木星,1986年旅行2号飞船飞掠天王星,1989年飞掠海王星;1986年欧洲的乔托行星际探测器与哈雷彗星相遇,拍下了第一组彗星内核的照片;1997年,美国惠更斯号飞船进入土星轨道。
20世纪至21世纪,人类航天事业突飞猛进,对于宇宙的探索不仅仅是太阳系了,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定能够冲出太阳系,甚至是银河系,去探索发现地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