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分光光度计的吸光度有关的是(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时选择最大吸收波长的意义)

海潮机械 2023-01-21 23:08 编辑:admin 274阅读

1. 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时选择最大吸收波长的意义

1、是固态测定?如果是透明的还有可能。

2、溶液测定,如果能溶于水,有两种情况:一是本身不加任何试剂直接测定。二是添加某些试剂(包括显色剂)测定。

3、水溶液物质最大吸收波长测定方法:在紫外可见光度计上,从短波长开始以5到10个纳米为步长一直测到长波段(假如是铁离子,可用邻二氮菲为显色剂,由440纳米开始,每隔5纳米测定一次吸光度,一直测到560纳米为止)。注意,波长改变,朗伯比尔定律中的A=abc中的a将随之改变,因此,每变换一次波长,必须扣除空白(将空白溶液的透光率调到100%,即吸光度为零)后,再测定未知样溶液地吸光度值。

4、将上述数据,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可到一条曲线,其最高点(A)对应波长为最大吸收波长。

2. 分光光度法中选用最大吸收波长

在单位时间内有两条波长不同的光束λ1和λ2交替照射同一个溶液,由检测器测出的吸收度是这两个波长下吸收度的差值△a。△a与被测定物质的浓度成正比,这个方法称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关键是正确选择两波长λ1、λ2,要求被测组分d在两波长处的△a足够大,而干扰组分g和背景在两波长应有相同的吸光度(△a=0)。为满足上述要求,一般是将λ2选在待测组分的最大吸收波长,λ1是选在干扰组分等吸收波长。

可测定浑浊样品,也可测定吸收光谱相互重叠的混合物样品,也是当杂质使主峰产生肩峰时测定主峰物质的较好定量方法。

扩展资料: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关键是正确选择两波长,要求被测组分合适。在两波长处的QA足够大,而干扰组分G和背景在两波长应有相同的吸光度(DA =0)。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优点是可以同时测定双组份的含量; 单波长分光光度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仪器性价比比高。

3. 分光光度法中为什么尽可能选择最大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

第一,最大波长处被测物响应值最大,检测灵敏度最高。

第二,可以有效排除其它共存杂质干扰,使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第三,在最大吸收波长附近,吸光度A的值较稳定,波动性不大,测量误差较小。 所以,在最大波长处容易得到较好的线性关系。

4. 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时,为什么要选用最大吸收波长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它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是生物化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实验方法。许多物质的测定都采用分光光度法。在分光光度计中,将不同波长的光连续地照射到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时,便可得到与不同波长相对应的吸收强度。

方法简介

在分光光度计中,将不同波长的光连续地照射到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时,便可得到与不同波长相对应的吸收强度。如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收强度(A)为纵坐标,就可绘出该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利用该曲线进行物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也称为吸收光谱法。用紫外光源测定无色物质的方法,称为紫外分光光度法;用可见光光源测定有色物质的方法,称为可见光光度法。它们与比色法一样,都以Lambert-Bee定律为基础。

上述的紫外光区与可见光区是常用的。但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光区包括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波长范围:

1、200~400nm的紫外光区

2、400~760nm的可见光区

3、2.5~25μm(按波数计为4000cm-1~400cm-1)的红外光区。

基本原理

选择吸收

物质与光作用,具有选择吸收的特性。有色物质的颜色是该物质与光作用产生的。即有色溶液所呈现的颜色是由于溶液中的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所致。由于不同的物质其分子结构不同,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也不同,因此具有特征结构的结构集团,存在选择吸收特性的最大实收波长,形成最大吸收峰,而产生特有的吸收光谱。即使是相同的物质由于其含量不同,对光的吸收程度也不同。利用物质所特有的吸收光谱来鉴别物质的存在(定性分析),或利用物质对一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来测定物质含量(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

定量依据

朗伯一比尔(Lambert - Beer)定律是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依据的基本原理。当一束单色光(指路由一种颜色的光)通过一均匀的溶液时,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透过。设入射光的强度为I0,透射光强度为I,则I/I0为透光度,用T表示。百分透过率为 T% = (I/I0)x100%

研究表明: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即吸光度(A)(又称消光度E、或光密度D)与透光度(T)呈负对数关系,即:A = - lgT

朗伯定律:有色溶液的吸光程度(A)与其也成厚度(光程)b成正比。当溶液浓度不变时,溶液的液层厚度越大,对光的吸收程度A值越大,则透光度越小。

即:A = ab

比耳定律:有色溶液的吸光程度(A)与其浓度(吸光质点数)C成正比。即当溶液的液层厚度不变时,溶液的浓度越大,对光的吸收程度越大,则透光度越小。即:A = ac

将以上两式合并可用下式表示:A = -lgT=abc,即 A = abc。

上式为朗伯比尔定律,其意义为:当一束单色光通过一均匀溶液时,溶液对单色光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A =abc 中,吸光系数a,表征吸光物质的 灵敏度。a值越大,灵敏度越高。如果浓度的单位为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mol/L),则吸光系数a可以写成ε ,ε称为摩尔吸光系数。

由上式可知,当溶液层厚度b和吸光系数a固定时,吸光度A与溶液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在定量分析时,首先需要测定溶液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吸收光谱),从中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然后以此波长 的光为光源(单色光),进行吸光度A的测定,这是朗伯比尔定律用于定量分析的首要条件。

检测仪器

仪器分类

依据光谱区,分光光度计可分为: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如果吸光质点是原子,其仪器称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仪器组成

各种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是:光源系统、分光系统、吸收系统和检测系统。

仪器精度

为保证测量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所有仪器应按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定期进行校正检定。

定量方法

利用分光光度法对物质进行定量测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标准管法

将待测溶液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测定A值,然后按下式求得待测溶液中物质的含量。

CT=(AT/AS)*CS

2、标准曲线法

先配制一系列浓度由小到大的标准溶液,分别测定出它们的A值,以A值为横坐标,浓度为纵坐标,作标准曲线(A~c工作曲线),可以求出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在测定待测溶液时,操作条件应与制作标准曲线时相同,以待测液的A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得到)该样品的相应浓度。

3、吸光系数法

当某物质溶液的浓度为1mol/L,厚度为1cm时,溶液对某波长的吸光度称为该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以ε表示。ε值可通过实验测得,也可由手册中查出。例如亚铁氮二杂菲配合物的ε值 等于11000 L/cm·mol

已知某物质ε值,只要测出其A值再根据下式便可求得样品的浓度:c=A/ε。

5. 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为什么尽可能选择最大吸收波长

具有最大吸光度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最大吸收波长一方面可以用来定性鉴定某些物质,因为不同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不一样;另一方面在最大吸收波长处通过测吸光度来测浓度(朗伯-比尔定律)所得结果的误差最小,因为吸光度大了,相对误差自然就小,所谓称量时的“称大样”也是这个道理。

6. 吸光光度分析中选择测定波长的原则是什么

你用紫外可见检测器的时候就要选择样品的特征吸收波长,如果对样品不熟悉,一般先选择最大吸收波长,以达到最大的灵敏度.波长选择,其实就是紫外可见扫描一下啊,从190纳米扫到800纳米,就出来样品的全部吸收峰了

HPLC中,波长选择是依据待测物质最大吸收波长来决定的.

7. 吸光光度法选择测量波长的依据是

依据为当光穿过被测物质溶液时,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随光的波长不同而变化。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在190~800nm波长范围内测定物质的吸光度,用于鉴别、杂质检查和定量测定的方法。 光谱法(spectrometry)是基于物质与电磁辐射作用时,测量由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辐射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光谱法可分为发射光谱法、吸收光谱法、散射光谱法;或分为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或分为能级谱,电子、振动、转动光谱,电子自旋及核自旋谱等。 分光光度法是光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常用的技术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