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氏定氮仪原理及方法(凯氏定氮仪反应原理)

海潮机械 2023-01-17 11:51 编辑:admin 208阅读

1. 凯氏定氮仪反应原理

应该是碱泵结晶了,凯式定氮仪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进口的比如FOSS也避免不了,他只是用增大碱泵的腔体来延缓碱泵的使用寿命。

济南阿尔瓦仪器的凯式定氮仪从根本上杜绝了碱泵结晶的问题。

2. 凯氏定氮仪的原理

从凯氏定氮原理可以知道:凯氏定氮法是将含氮有机物转变为无机氮硫酸铵来进行检测,以得到含氮量的测定值乘以一定系数得出蛋白质含量。

而含氮有机物不仅仅是蛋白质,还有三聚氰胺等等。

在加上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现行国家标准和国际通行测定方法是经典凯氏定氮法,这就为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蛋白质中的含氮量不超过30%,三聚氰胺的最大的特点是含氮量很高(66%),溶于水后无色无味,也就是说在一杯清水中加入三聚氰胺,然后用凯氏定氮法检测,结果显示是含有蛋白质的。

由于“凯氏定氮法”只能测出含氮量,并不能鉴定饲料中有无违规化学物质,所以,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理论上可以测出较高的蛋白质含量。

3. 凯式定氮仪工作原理

凯氏定氮仪优点

对于所有样品的测定都适用是凯氏定氮法的优点。能够在测定动、植物的各种组织、器官以及食品、土壤等成分复杂的蛋白质的含量时被使用。特别是样品溶液浑浊,用其他方法不能测定,可靠的结果能够通过采用凯氏法获得。

凯氏定氮仪缺点

1、和理论含氮量相比,含碱性氨基酸、酰胺和小分子量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等)偏多的蛋白质含氮量明显非常高,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2、有着相当繁琐的操作过程,要求操作者具有很高的技术熟练度,实验室空气中氨含量会对其产生影响。

3、测定值会由于样品中的非蛋白氮而偏高,所以,在测定前需要先将与样品共存的非蛋白氮去除。

4. 凯氏定氮法反应原理

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出样品中的总含氮量再乘以相应的蛋白质系数而求出蛋白质的含量,此法的结果称为粗蛋白质含量。

原理:有机含氮化合物与浓硫酸共热消化,氮转化为氨,再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硫酸铵与强碱反应,放出氨。将氨蒸馏到过量的标准无机溶液中,再用标准碱溶液进行滴定。根据测得的氨量,计算样品的总氮量。、试剂与材料:浓硫酸、硫酸钾-硫酸铜粉末(称取80g硫酸钾和20g硫酸铜(五水),0.3g二氧化硒研细混合)、30%氢氧化钠溶液、2%硼酸溶液、0.01M标准盐酸、混合指示剂(田氏指示剂)储存液(取50ml0.1%甲烯蓝乙醇溶液与200ml0.1%甲基红溶液混合,储存于棕色瓶中备用。

克氏定氮法 :天然含氮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与浓硫酸共热时分解出氨,氨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在克氏定氮仪中加入强碱碱化消化液,使硫酸铵分解出氨。用水蒸气蒸馏法将氨蒸入硼酸溶液中,然后再用标准稀硫酸酸溶液进行滴定,滴定所用稀硫酸酸的量(mol)相当于被测样品中氨的量(mol),根据所测得的氨量即可计算样品的含氮量。

  原理是因为蛋白质含氮量通常在16%左右,所以将克氏定氮法测得的含氮量乘上系数6.25,便得到该样品的蛋白质含量。

5. 凯氏定氮仪反应原理图

凯氏定氮法是由丹麦化学家凯道尔创建的一种常量、微量、平微量凯氏定氮法以及自动定氮仪法等,是分析有机化合物含氮量的常用方法。

凯氏定氮法的理论基础是蛋白质中的含氮量通常占其总质量的16%左右(12%~一19%),因此,通过测定物质中的含氮量便可估算出物质中的总蛋白质含量(假设测定物质中的氮全来自蛋白质),即: 蛋白质含量=含氮量/16%。 凯氏定氮法是测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总氮量的一种方法。即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浓硫酸消化样品将有机氮都转变成无机铵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将铵盐转化为氨,随水蒸气蒸馏出来并为过量的硼酸液吸收,再以标准盐酸滴定,就可计算出样品中的氮量。由于蛋白质含氮量比较恒定,可由其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故此法是经典的蛋白质定量方法

6. 凯氏定氮实验原理

不知道你要问什么,你已经把原理写出来了。

如果再说仔细一点,就是有机物与浓硫酸共热,400摄氏度以上,此时的有机物中的N元素完全分解生成NH3,氨气挥发出来,通过一系列的反应测定氨气的量,即可计算有机物中的N元素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