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动力航空发动机(核动力航天发动机)

海潮机械 2023-01-22 15:12 编辑:admin 165阅读

1. 核动力航天发动机

俄罗斯展示真实的航天实力,开始组装核动力火箭,运力达140吨

2. 核动力 航天

所有国家的航天都不是核动力,

3. 中国航天核动力

1954年6月,为适应航空工业建设的需要,北航增设飞机设备、航空材料两个系以及航空仪表与自动器、飞机电气设备、特种设备、金相热处理、铸造、压力加工和焊接7个专业。

1956~1957年,根据中国12年科学规划的要求,北航在中国国内率先设立导弹类、管理类以及理科与工科相结合的空气动力学等专业。增设了导弹设计、液体火箭发动机、空气动力学、无线电设备、航空工程经济、仪表工艺等专业,成立了当时中国国内航空高等院校惟一的航空工程经济系

1960年,增设航空核动力、航空工艺和工程物理系,1961年又设立飞行器自动控制系

4. 航天器 核动力

核动力卫星使用的空间核反应堆是一种将反应堆核裂变能转变为电能供航天器及其负载使用的新型电源。它可以为航天器提供千瓦级强大电力,从而大大增强其工空间堆的功率补充,单位质量功率大、成本低;不依赖太阳能,不受尘埃、高温和辐射等因素影响,环境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强;体积小、重量轻,可有效减轻火箭推进系统负荷,增加航天器有效负荷和可靠性等都是其强大能力的体现。

5. 核聚变航天发动机

可能。可控核聚变的现有装置是托卡马克,核聚变点燃温度是1亿摄氏度,但在特殊条件下可以降低,目前输入能量大于输出能量,两者相等是一个临界点,如果输出能量大于输入,并可持续,才能说可控核聚变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可控核聚变还有很多技术难点未能攻克。

6. 核动力航天发动机立项

核物理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研究和物质微观结构的前沿学科。传统和核物理研究主要基于核子自由度研究原子核的结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包括核反应,放射性,新核素以及新元素的合成等。随着科学家对物质微观世界的深入认识,夸克和胶子的发现,强相互作用量子色动力学理论的建立,使得核物理研究领域大大扩展。研究最小的核物质系统的内部夸克-胶子结构和实验室可能产生的最大高温高密核物质系统的夸克-胶子结构会成为两个新的核物理前沿领域,以及加上在极端条件下核结构的研究成为当前核物理基础研究的3个最重要前沿领域。

这些前沿的核物理研究将对了解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的微观物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在核物理中的实验,核技术应用等领域都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我国核物理研究主要与上述三个领域的研究是一致的,其中在极端条件下核结构的研究的实力最为雄厚。

早在1994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成了我国第一条低能放射性束流线(RIBLL),为我国开展极端条件下核结构研究和核天体物理奠定了实验基础。我国的一些物理学家基于这些实验设施做出了出色而又创新的工作。十五期间,沈文庆院士领导了“放射性核束物理与核天体物理”973项目,国家基金委支持了这方面的4个重点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科研成果。

而在核子物理方向,理论方面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都有着很好的基础,实验方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98年开始基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衰变实验数据研究核子激发态,开辟了核子物理研究的一个崭新途径,收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

在高温高密核物质方向,我国实验方面主要是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通过参加国际合作积累了相关成果;在理论方面有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具有较好的基础。

2005年,中国投资了3亿人民币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装置建成并投入使用。其重离子束流实验而用于高密度核物质的研究。高能质子束流实验用于核子激发态,超子激发态,多夸克态,双重子态,超核,重子相互作用等核子物理方向的研究。

此时国际上继传统的强子探针和电子探针后,已经开始使用同步辐射装置和弱相互作用探针(中微子)研究强子和核结构,我国建造的光源主要有合肥光源,上海光源以及即将建设的北京广源。

20世纪70年代末,中科大率先提出在国内建设电子同步辐射加加速器的建议。1983年4月,作为第一个由国家全额投资兴建并支持运行的国家实验室--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NSRL)由原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其拥有的同步辐射装置称为合肥光源(HLS)。

1997年,原国家计委批准"NSRL二期工程"立项,主要内容是在机器主体长期、可靠、稳定运行并大幅提高光源积分流强、亮度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新建1台波荡器插入元件,增建8条新光束线和相应的实验站。该工程是"九五"期间启动的国家大科学工程之一,二期工程的胜利完成使HLS的运行和实验研究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HLS的电子束由电子枪产生,经直线加速器加速达到800MeV的能量,再通过束流输运管道进入储存环。储存环周长66.13m,由多个插入元件、弯转磁铁和直线段组成。电子在储存环中作稳定的回旋运动,同时发出同步辐射光。

上海光源(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简称SSRF)是中国大陆第一台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坐落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由国家、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设,于2004年12月25日开工建设,2009年4月29日竣工,5月6日正式对用户开放,总体性能位居国际先进水平。上海光源首批建成7条光束线站,2015年~2018年期间,“梦之线”、蛋白质设施5线6站、SiP·ME2研究平台等陆续建成,目前共有15条光束线19个实验站开放运行。

北京光源是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在“十三五”规划中,预计投资逾48亿人民币,计划2018年11月开工,工期约6年,将在北京怀柔科学城建设一台高性能的建成第四代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其设计亮度及相干度均高于世界现有、在建或计划中的光源。

广东东莞大朗镇,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的基地。从2006年5月在这里选址,到2017年中子源首次打靶、顺利产生第一束中子,再到2018年启动首批实验。中国散裂中子源包括了一台8000万电子伏特负氢离子直线加速器、一台16亿电子伏特快循环同步加速器、一个靶站, 以及一期3台供科学实验用的中子散射谱仪。